乡村乡情,乡韵校园
2017-04-10李术义
李术义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5.12”地震灾后重建,在乡村,许多古建筑、石刻遭到毁坏;许多农村家庭前辈传下来的家具、用品、农具随着新房的建设而逐渐消亡。现在许多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居然对自家的一些农具还叫不出来名字,更不知道它们的用法。如何寻觅祖辈们那段曾经光辉的历史,延承前人的智慧,守住我们的根脉,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绵阳市游仙区玉河镇的教育人。在校园内筹建乡村博物馆——这个大胆的想法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论证后于2013年春季开始实施。
关键词:乡村博物馆;乡韵文化;教育
G269.2
一、是什么原因触动了这根“神经”,促使玉河教育人在“传承乡土文化,打造鄉韵校园”上“敢为人先”
首先,文化是教育的“魂”,教育因为文化更加美丽。筹建乡村博物馆,扎根玉河本土文化,接地气,使校园文化更加鲜活。在校园内营建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为乡村博物馆的存活寻找到了适合的土壤和空气,校园文化、乡村文化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离我们越来越远,留住乡村记忆,传承乡村文化,变成了压在我们肩上的历史使命。
再次,玉河学校所在的玉河镇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底蕴的乡镇,宋代盐泉县治就在今玉河镇内,宋代四川首位状元、绵阳唯一状元苏易简先生就生于斯长于斯。玉河境内的鸭河岩,上方寺,雨台山等地不但风光旖旎,而且历史悠久。但遗憾的是,玉河的孩子们,甚至很多中青年村民对此了解甚少。
还有,灾后重建,玉河学校修葺一新,但随着教育资源城市化趋势的加剧,闲置了大量的教室,一边是散落农村的文物古迹、旧时农具肆意破坏,一边是教室的闲置,令我们痛心疾首。
另外,文化强国,文化强校的号角唤醒了我们的觉悟,学校一班人大胆提出了把玉河学校打造成绵阳最美乡村学校的目标: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学生,最美乡村校园,最美乡村文化。以乡村博物馆为依托的乡村文化作为我们的一张名片香飘绵州。
就这样,以“传承文化,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重任的乡村博物馆在玉河学校内应运而生。
二、厚积薄发,乡村博物馆就是一座乡情纪念碑,就是一段乡韵交响曲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办博物馆的事逐渐得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村支书朱正享把自家祖传的太师椅捐给学校,临近乡镇——白蝉阮家留存的一块清朝匾额也无偿地送给博物馆,玉河场旧社会最有势力的顾家老院子里的精美花坛石也成了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为收集到近百年的一架水车,学校老师三次到村民家做收藏者的工作,一架风车、一口水缸、一箕一锄,一桌一椅……,博物馆的物件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样化,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基本反映了玉河的历史和生活生产面貌。在后期工作中,还将对每一件物品进行分类标号,注明出处和它的文化价值,让以后的孩子们了解我们祖先灿烂的文化和无尽智慧,传承民族光荣传统,守住我们文化的根脉。尽管玉河乡村博物馆还比较粗糙,甚至很草根,但玉河乡村博物馆的建成,一定意义上展现了古老玉河的历史面貌,展示了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燃起了人们对田园乡村的美好记忆。
乡村博物馆依托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不断拓展文化的普及面。学校每一学期分期分批组织师生参观博物馆,学校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就是宣讲员。通过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学生家长会,学生带领家长参观博物馆,学生也是宣讲员;学生家长回家后介绍临近村民、市民、亲戚朋友参观博物馆,家长就是宣讲员;四川日报、绵阳电视台、中新网等媒体社团通过他们向社会介绍学校博物馆,他们就是乡村博物馆的宣讲员。学生、教师、村民、社会团体都是乡村文明的广播员。
为挖掘玉河本土历史资源,弘扬乡贤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学校组织教师实地踏访,民间采风,编写了一本既可以作为校本教材又可以作为科普读物的书籍《少年苏易简》,该书深入浅出对苏易简少年时代的部分活动予以记载,教育意义强,如“苏易简母亲学孟母三迁回盐泉”、“黄香暖席育后代”、“誉满绵州学馆”等故事对家长育儿、学生成才都有很好的帮助。
为把苏状元的故事用浅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提高普及效果,学校请著名画家李大年先生根据 “少年苏易简”故事作了系列画作,编印成《少年苏易简画册》。
三、以活动为载体,乡韵乡情,寓教于乐。
1.设立开馆日:每周三定向对学生开放,每周五对家长开放。
2.开展乡村博古活动。
3.举办专题讲座: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走近乡村,浸润文化;寻找民间匠人。
4.举办“走近民间匠人”活动,利用每周三请玉河本地的篾编艺人、木匠师傅、川剧艺人、舞狮人等传授民间绝活。
5.已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乡村文化”,利用课题,以乡村博物馆为载体进行深研,力争在今年末明年春出成果。
6.与凯越集团开展联谊活动,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凯越集团为乡村博物馆捐款5万元。
四、一座博物馆,走进千万家,普及社科知识,文明新风拂山乡
玉河镇博爱学校学生及家长、场镇居民、社会人士近万人次参观过博物馆。
在今天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参观乡村博物馆的人士能在绵阳海拔最低、游仙距离最远的玉河找回乡村的记忆,重回儿童时光,就连少年儿童也能从中感受到先民们的聪慧和才智,这也是玉河教育人办馆的初衷,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开放,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
1.传承了乡村文化。
2.唤醒人们对本土的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3.顺应了文化强国文化强校的理念。
4.文化建设特别是校园文化紧接地气,使观者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特别是那些过去的事物,从而进一步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5.加强了社会科学的普及力度,走进博物馆,他们看到了祖辈的聪明智慧,走出博物馆,他们更加关爱身边的一木一物,更加关注美好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重构。
6.乡村博物馆与玉河镇打造“状元故里”不谋而合,成为状元故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先后到博物馆参观指导的领导有:绵阳市精神文明委员会领导、绵阳市教体局领导、绵阳市财政局领导、绵阳市书画家志愿者们、绵阳市知名作家们、游仙区政府领导、游仙区精神文明委员会领导、游仙区文广新局领导、游仙区教体局领导、玉河镇党委政府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好友人士、社会团体。
通过参观,增强了人们对美好家乡的热爱,对深厚历史的敬仰,在文化强国、文化强校的号角中,人们找回了民族的自尊感。
喜哉,乡村博物馆,观古代留物迹昭未来;
壮哉,玉河敢为世人先,学校建起博物馆;
美哉,大美玉河,古今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