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空间在法治思维下治理的探究
2017-04-10左媛王炳强许婧赵春强
左媛+王炳强+许婧+赵春强
摘要:在网络社会,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遇到新课题,依法治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是现实生活的延伸,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方面,网络世界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法律来规范和治理,才能保证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空间;法治;法治思维
TP393.08
一、网络社会需要法治
互联网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在此过程中,网络空间现实化、现实生活网络化的趋势交融发展,以网络空间为载体的各种社会关系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此背景下,由于任何重要的社会关系都应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加之网络空间的法律关系已经发生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嬗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命题则必然包括依法治网这一组成部分。只有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以法治的方式将网络空间的一切行为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才能推动网络空间健康发展,进而保障依法治国进程有序推进。
当前,网络宽带化、智能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应用社交化、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整个信息通信行业正在进入一个以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时期。与此相伴而生的是,网络信息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僵尸木马、黑客攻击、网站仿冒等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网络本身的发展。要保障网络健康发展,固然离不开技术手段的作用,做到“以网制网”,但与此同时,还要依靠法治手段,做到“以法护网”,依法调整各类网络行为,重建网络空间的新秩序,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立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一些针规范网络空间的法律法规,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等。这一系列规范网络空间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推动和规范我国互联网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网络空间的立法还缺乏系统性,立法层级低、权威性不足;现行的有关网络空间立法制定时间较早,有些规定和内容还比较薄弱和滞后,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都没有考虑到,法律执行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由于网络空间治理的立法大多表现为部门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其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烙印根深蒂固,在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的弹性之间也有较大的间隙。事实上,在规范网络行为方面,政府在相应的制度层面上的设计也做了很大的努力,网络实名制的颁布,网络交易监管信息化的出台,等等,但这些只处在规划阶段,缺乏详尽的路线图和明确的时间表。因此,如何完善立法,仍是摆在立法机关面前的艰巨任务。
三、网络空间法治的策略及建议
首先,推动科学立法是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对规范网络空间秩序的引领作用。一是要在《宪法》的框架下,在国家层面尽快研究制定一部规范网络空间各类关系的基本法,确定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的总体框架,明确政府、企业、网民等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二是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形成多层次的法律体系。“立”,就是加强对新领域的立法工作,填补制度空白。“改”,就是现行法律法规要随着互联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废”,就是要对那些与上位法相违背、过时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废止。“释”,就是通过司法机关对网络空间法律的具体适用进行解释。三是坚持开门立法,可委托网络研究组织、互联网协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起草网络法律法规草案,广泛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及建议,推进立法的公开化、民主化。
其次,坚持严格执法是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关键和核心。必须坚持依法管理网络空间,保障网络空间主体履行责任、享受权利,在法治轨道上提升治网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制定再多的法律也无济于事。”对我们来说,一方面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通信管理部门将在网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按照分工加强配合,形成网络管理合力。另一方面要强化依法行政的意识,通信管理部门要根據法律法规的规定,重点加强对增值电信业务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做好对省内非经营网站的备案管理和电话用户实名制工作,配合公安、宣传等部门开展网络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等行为,及时有效处置网上有害信息。
最后,促进全民守法是网络空间法治化的目标和根本。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签订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方式,引导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二是发挥网络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把网络空间法治化的理念深度嵌入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推动法治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网络守法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开展普法教育,让广大网民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养成按照法治观念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有效遏制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网络治理法治体系建设,还有赖于网络治理法治精神的弘扬、网络法治文化的培育及其发展。加快推进网络法治文化建设,树立网络法治思维,强化网络法治意识,修复网络生态空间、建设网络法治文化“精神家园”,才是推进网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尹建国.我国网络信息的政府治理机制研究[J].中国法学,2015(1):134-151.
[2]叶厦柱.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6):29.
[3]陈纯柱,王露.我国网络立法的发展、特点与政策建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37.
[4]尹建国.我国网络有害信息的范围界定[J].政治与法律,2015(1):102-113.
[5]何雪莲.网络中立的现实困境与希望哲学出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4(5):1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