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书香型课堂小组文化建设
2017-04-10姚越
姚越
为什么有的班学生一看就有精气神、气质非凡?为什么有的班学生规矩仁义、知书明理?为什么有的班的学生后劲十足、令人称道?
我想,这与一个班级具有良好的课堂文化是分不开的,正所谓是“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良好的课堂文化,就像风一样无影无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像风一样不可抗拒,良好的书香型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
常言说:“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有了这样的远见卓识,正是有了这样的环境,才能使我们积极创建书香校园,打造书香课堂,进而营造书香家庭的读书策略,积极倡导经典诵读,为此我做了如下工作:
一、读国学经典,积文化底蕴是建构语文书香型课堂小组的前提。我和学生一起读书,背唐诗宋词,积文化底蕴,诵传世经典,品千古美文。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读书不仅仅是学生的事,而是每个公民的事,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事,一个不读书的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作为一名教师,接传承之重任,哪敢有半点懈怠,虽“耕耘一日精神倦,为育而立华发多”,但“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一切教育技能就都失去意义了。”建国以来,我国在文坛缺少大师级人物,这跟从小诵读经典少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和学生从国学经典读起。因为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黑格尔说过:“没有量的积累,就达不到质的飞跃。”积攒这些金子,想啥时用就啥时用,没有输入哪有输出?
二、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双轨制是构建书香型课堂小组文化的核心。每一位班主任都清楚地知道一个公开的秘密,“谁的课堂文化建设得好,谁的班发展得就好”。
(一)显性小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
1、科学分组。 我班有30人,被平均分成5组,组内人员的搭配按组内异质的原则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学习情况要优、中、差结合。(2)学生个人性格外向与内向结合。
2、创设组标。一组侧重倾听,听老师的课能随时一字不差地说出来,组名是蓝天队,口号是“蓝天蓝天,学海无边,认真倾听,中华复兴;”二组侧重表达,组名是白云队,口号是“白云白云,把梦追寻,舌剑唇枪,出口成章;”三组侧重读得量,组名为丹阳队,口号是“丹阳丹阳,我组最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四组侧重写美文,组名为青山队,口号是“青山青山,作文领先,文从字顺,笔下生花;”第五组侧重多背,组名为绿水队,口号是“绿水绿水,童年无悔,诵读经典,底蕴尽显。”
3、教室文化。合理利用班内墙报(书香栏)对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后续工作不能停滞,学生得到的喜报、老师的即时性评语、小组内课上课下集体完成的诵读经典手抄报等,可以通过班级墙报、板报即时地展现。黑板文化也是小组合作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将班级后黑板分成同等多的部分,对应小组的个数每小组一块。来展示小组文化。前黑板流出五分之一设为读书角,写上有名的宋词让学生背,每两天换一次。
4、课堂教学评价文化。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开放的、探究的、建构的、感悟的、快乐的课堂。组长对课堂上小组成员活动的评价。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和小组成员的表现,组长随时记录在评比本上,评价的手段采取记分制,评比出每堂的质疑之星、朗读之星、评价之星、展示之星、写作之星... ...这些评价固定下来成为小组内部的常规工作后就自然演变成了小组的文化。
二、隐性小组文化建设,纪律文化。
1、组内制度建设。组内制度也就是小组成员共同通过的组内规范,用来约束小组成员的说、做、行。象《小组长轮流任职制度》。我尝试着采用小组长轮流制度,这样锻炼了每一位成员的组织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再象《小组合作学习规范》对每一个小组在课上和课下的说做行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在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中自然产生的。
2、用动态的思维来管理小组,促小组文化的形成与持久。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不能用统一的和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学生。首先开好组长会,通过每周多次的组长会议明确组长的职责。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组长管理经验交流会,商讨办法,经验共享。例如①建立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②保证讨论过程更有实效性,有足够地讨论时间。③讨论达到全班互动,打破组界。④使合作探讨更完善,更换不负责任的小组长。⑤让每一个学生自发地主动学习,拥护小组长的领导,给某一些同学自愿选小组长的权力。⑥给组长布置家庭作业和批改部分学生家庭作业的权力。这些建议拿到班会讨论,经过全班学生表决采纳后大家共同遵守,保证了小组合作讨论始终具有活力。
三、精神文化是教师不可缺失的最本质的东西。
課堂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文化。学生在课堂不仅在学习文化知识,而且在感受、体会渗透了课堂活动中的精神的熏陶,若干年后,学生可能忘记了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但永不磨灭的却是物化在心灵深处的精神文化。课堂应该弥漫着三种精神: 敬业精神特别是乐业精神;对教学的投入、对学生的责任科学精神特别是求真精神;对知识的认真、对学科的热爱人文精神特别是宽容精神。
读一本好书,写一笔好字,作一篇好文章,养成一个爱背的好习惯,一生受益,这就是我对构建语文书香型课堂小组文化的至高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