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暗示教育的艺术
2017-04-10冯亮
冯亮
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一厢情愿地牵制学生,更不是用权威去压制学生,而是要懂得审时度势,及时采取最合适的教育方式,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艺术行为。暗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有其独特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原则。实施暗示教育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暗示教育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在长期的中学教育实践中,我发现,针对中学生的“强逆反心理”特点,老师们若尽可能多地采取暗示教育法來教育学生,不仅能有效管理受教育者的言行,让无声的细雨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密切师生关系,也会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教育,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一、暗示教育的概念
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暗示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将暗示用来教育受教育者,让其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道理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暗示教育的主要手段
不同的情景应选择不同的暗示方法,中学教育中,最常用的暗示教育方法有:
1.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即意在言外,能有效地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自古以来,言传就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无论是在平时的交往中,还是在教育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地选用含蓄而善意的语言进行暗示。通常,学生是不喜欢老师讲“同学,你不该这样做!”,而是乐意接受“同学,我希望你这样做!”。
2.表情暗示
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主要有沉默、眼神暗示等面孔表达方式。严肃的面孔表达了教师认真的态度或是不愉快的心情。沉默,学生在上课时间注意力分散,教师只需停止说话,以沉默给学生以启发,学生就会明白应集中精力听课。眼神暗示,上课时间学生开小差,老师只需看他一眼,用眼神给予暗示,学生自然会收敛,这既保全了学生的面子,又避免了因批评引起的反感和对抗情绪。
3.动作暗示
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皱眉是反感,微笑是喜欢,竖大姆指是赞许,用行为替代语言,有时更亲切,更具说服力,还能在公共场合维护学生的自尊。教师在口头上嘉许学生的好行为,宜配合点点头、拍拍肩等适当的体态语言,从而表示老师对学生的感情和鼓励,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情景暗示
不同的情境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情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如制定切合学科实际的评价方案,悬挂名人画像,利用板报等形式提出本周或近期的奋斗目标等,使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习惯在优美的育人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5.榜样暗示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教师高尚人格的写照。教师的为人师表、言行和优秀学生的示范、榜样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和声望,才能使暗示教育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暗示教育的原则
暗示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要提高暗示教育的有效性,要求在实施暗示时须遵循以下原则:
1.权威性原则
所谓的权威性原则,并非是教师要以高高在上自居,而是指教师在学识、为人师表方面的权威。暗示教育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暗示者的权威性和受暗示者对暗示者的信服程度,因此要提高暗示教育效果,要求教师严格彰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人格特质,力求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做学生的典范。处理好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只有对学生充满期望和信任,才能更加关注学生,也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
2.目的性原则
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做到有的放矢,都要明确所做之事究竟要取得怎样的结果。暗示教育亦如此,它的实施必须是有意识的进行。因此,暗示教育的目的必须明确,只有目的明确的暗示,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意图,效果就可能不理想。
3.情境性原则
暗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离开情景暗示是没有意义的,要提高暗示教育的效果,必须创设良好的暗示教育环境,学校个部门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环境和规律性的生活环境,是学生置身于有益的环境氛围之中。
4.明暗相结合原则
在中学教育中,当明则明,宜暗则暗。对渴求知识,渴望探索世界、认识生活而能力有限的中学生而言,直言不讳,明白无误的教育和指导是他们所需要的,但是暗示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或者某种影响只能通过暗示教育效果更好,这样暗示教育才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浅谈暗示教育机制的创设 姜丹敏
2.暗示教育的艺术 佚名
3.无处不在的教育——暗示的艺术 海峡博客
4.马丽静.道德教育视域下的暗示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