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
——以学生的“归纳猜想”为例
2017-04-10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徐建东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 徐建东
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
——以学生的“归纳猜想”为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 徐建东
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而科学精神是贯穿我们数学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大素养。笔者在数学教学中能始终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的习得与养成。
【问题背景】 新授课选修2-3 二项式定理(2)结束后的课后习题:
任教班级中学生甲(基础相对较好)的解答过程如下:
学生归纳猜想如下:
学生尝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过程如下:
因学生甲无法独立完成以上命题的证明,向笔者求助。
本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科学探究的原则,笔者与学生甲共同合作探究,最后得到问题的解答,过程如下:
故原命题得证。
至此学生甲大胆的“归纳猜想”得以圆满解决,满意而归。
笔者的思考:
思考一:提升核心素养需要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示范
匈牙利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解题理论第四步告诉我们,完成解题后需要做好回顾检验反思工作。笔者也有个习惯,每次上课讲完一个例题后,经常会引导学生思考例题的命题意图、考查的知识点、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方法等。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探究的习惯,是行之有效的,是受学生欢迎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我们需要将这种尊重数学事实、科学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示范体现在每一堂课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其作为自身学习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
思考二:提升核心素养需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它向我们指明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习惯决定命运,一个好习惯可以让一个人受用一生。相反,一个坏习惯,则可以让我们与很多机会擦肩而过。
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包括“肯想”和“会想”两个层次。在课堂上既给学生想的机会,又留给学生想的余地,还教他们想的办法,语言是学生思维的外观,学生想的如何,必须让他们讲出来,要使学生敢想、善想、多想。所以我们教学需要固本,需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切不可急功近利。
思考三:提升核心素养需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课程改革十多年,教师教学理念也在不断革新,普遍教师都认识到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具体教了什么,学生在学习上占主体地位,是课堂上的主人,而教师充当的顶多是个引路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总需要不断地消化理解和内化,而所有这些环节无不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这个时间跟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知识的抽象程度、复杂程度、学生的关注度等紧密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留出必要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观点有评判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得到思维锻炼和经验积累的机会,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中体验、感觉到学习的趣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是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新课程突出的重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探究与经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
思考四:提升核心素养需要给学生营造“智囊团”
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的学科特征,高度抽象、运算量大是导致学生畏惧数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及时做好学习思考的“智囊团”,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能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班级里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大,教师可以选拔部分数学功底知识牢固、思维活跃且乐于帮助他人的同学组建数学学科“智囊团”,营造数学探讨研究的氛围,起先可以每日或者每周在班内布置一些思维难度略高的题目征解,逐步营造学习氛围,促进班级数学学科的课后研讨和探究,同时对班内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适时的帮助。
数学是基础学科,是每一位合格公民后续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让学生走出畏惧,逐步喜欢数学、应用数学,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