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三观”教育绩效问题研究
2017-04-10郭丽瑾
郭丽瑾
摘要:高校的“三观”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作用。影响大学生“三观”教育绩效的相关因素主要有思想认识、资源配置以及环境变化等三个方面。发挥观念调控、行为调控与环境调控等作用对提高大学生“三观”教育绩效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绩效
G641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发生着不断变化。因此,新时期要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着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基本状况
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的“三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多数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是高于或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是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这表明虽然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其道德水平仍然未达到社会期望值,甚至部分大学生的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三观”教育绩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大学生“三观”教育绩效的相关因素主要有思想认识、资源配置以及环境变化这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因素
1.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既有马克思主义的一面,又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的一面。在人生价值观上,既有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一面,亦有过分注重自我实现、自我利益的一面。这些内在矛盾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以较稳定的状态支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 ,使部分大学生观念与行为存在反差。
2.学校教育理念
学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的影响是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大学的文化氛围会时刻熏陶着大学生的意志、情感、思想道德的价值系统,其教育理念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对世界、人生的态度。因此,大学教育在大学生“三观”形成过程的影响作用十分突出。
(二)资源配置因素
1.政治理论课资源存在弊端
近年来,高校“三观”教育采用了不少好的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但多数高校的“三观”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集体式的灌输方法,忽视启发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
2.学科德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长期以来学科德育资源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只是单纯讲授专业知识,尤其是理科教学中只讲物,不讲人,丢掉了知识中蕴涵的科学精神和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是各学科与相关德育内容断裂,不能将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教育,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环境变化因素
1.社会环境
进步的社会思潮能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方法、积极的心态去观察社会、探索人生,使大学生将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民族集体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思潮则往往诱导大学生迷失正确的方向,使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精神頹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2.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作为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居住条件、经济状况等物质因素及家长自身素质、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精神因素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校园精神为底蕴,所有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氛围。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高尚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大学生“三观”教育绩效的调控模式
(一)观念调控
第一,增强“三观”教育的魅力。要吸引大学生主动关注教育内容,能够通过“三观”教育指导他们在社会的浪潮中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第二,发挥“三观”受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比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实现“三观”教育目标。第三,坚持“三贴近”的大学生教育原则。“三观”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实际状态、实际水平,防范和杜绝重金钱、实用主义、无奉献精神的观念。
(二)行为调控
1.调控教师教学行为
要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教师就首先要使自己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表率作用,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反思自身的不足,调控自己的行为。
2.调控学生道德行为
第一,增加细节性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度,增加“细节性教育”,让教育培养的内容接近生活。第二,加强实践训练。要让大学生从“感悟”转向“践行”,通过一些社交活动、军训、志愿者活动等,调节学生的外在行为、强化学生的内在价值取向。第三,增加交流和引导。教育者要用理论和实践共同支撑,为大学生的知行合一扫清行为障碍。
(三)环境调控
1.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在“三观”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环境包括很多方面,要优化社会环境,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三观”教育绩效主要通过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抵制各种社会思潮和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净化传媒环境,发挥大众传媒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作用等途径。
2.优化家庭环境
第一,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和谐的精神环境。第二,注意家庭美德和传统道德教育。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的熏陶,家庭美德和传统文化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很好的体现出来。爱在细微处,严在当严时,要从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知识能力等方面综合培养,引导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优化校园环境
第一,鼓励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校园物质环境建设。通过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与学生生活相结合,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把三观教育落到实处。第二,发挥校园活动的主导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师生和谐关系、班级的氛围等都能对学生三观教育产生影响。第三,完善校园制度建设,形成良好校园风尚。学校不仅要根据三观的基本要求制定出具体的教育目标,而且还要将教育目标细化,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钱文建.新时期大学生政治思想现状调查及其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7)
[2]汪梅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影响和对策探讨[J].教育研究,2008(3)
[3]廖小红.关于家庭德育环境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