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产业大学转型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2017-04-10曾启鸿
曾启鸿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福建 厦门 361100)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衔接通道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作为开展职业教育先驱地区,台湾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技职教育体系,形成了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产业大学、科技大学(含研究所)的一贯体系[1]。在相对完备的技职教育体系中,“产业大学转型计划”打通了技职教育学生的上升空间,将技职教育学制层级逐渐上移,为台湾社会培育了大量产业基层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
一、项目缘由
近年来随着台湾社会的转变,产业结构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劳力密集的产业陆续外移,服务业的产值与从业人员已经超过传统制造业,整体产业朝向高科技、服务化、信息化与自动化发展。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产业要在社会演进的瞬息间生存与发展,对其技术升级、新设备的研发、新方法的应用、新职种的产生就必须要有极佳的反应能力,产业对于人才培育的重要性随之受到重视。
另一方面,目前台湾整体人口结构上改变,少子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使得学龄人口数逐年下降,且在普设高中、大学的现实环境下,各级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严峻考验。高职生在面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下,文凭主义仍然盛行,家长、学习者以升学为最优先的选择,种种因素让高职应届毕业生升学比例日益升高。台湾的职业学校肩负着技术人力培育的责任,技职教育在这波产业结构改变,高职学习者以升学为目标的社会氛围中,是否能继续供应地区内产业充足的人力,帮助台湾产业的再创新的原动力,就成为技职教革教育所应思考的面向之一。
2006年7月27日至28日,台湾召开经济可持续发展会议,提出要根据产业所需的技术、专业及研发人才,强化毕业学习者的就业职能,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实施专业职能培训与培育。通过结合职业训练与大专院校教育资源,发展技职教育与职业训练合作新模式,培育职训师资及高级技术人员,提升职业技术层次,增进专业技能,以应对经济建设需要,规划办理“产业大学”,此计划名称“产业大学”。为配合现行青少年人才培育深耕方案的推动并符合计划内涵,2009年起计划名称更名为“青少年人才培训深耕方案——产学训携手合作计划”,简称产学训携手合作计划[2]。
二、组织与任务
“产业大学转型计划”由台湾教育部门、台湾中区职业训练中心、高职院校、企业等单位组成,结合职业训练与高职院校及行业资源,发挥产、学、训与就业整合功能,构建技职教育、职业训练及企业产学训合作的新模式,有效地提供产业所需的人才。计划自2006年核准办理至今,先后与台湾勤益科技大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附属高级职业附设进修学校、台湾东势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台湾秀水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台湾沙鹿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等校合作,其计划训练经费由劳委会“产、学、训合作及其他多元创新训练措施”、“青年就业旗舰计划”等专款支付[2]。各组织分工重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职训中心,负责提供就业专业养成训练,辅导参加技能检定及推介就业;二是用人企业,负责提供就业机会与实务训练(生产实习)环境;三是教育单位,依照教育主管机关所订规范,实施一般教育学程。
三、运作模式
“产业大学转型计划”发展目标以技术为基础、以学习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环境,学习者在职训中心接受训练期间,除伙食费由学习者自行负担外,其他训练费用均由政府支付,学习者赴合作企业生产实习期间,其待遇及福利比照同厂一般员工同等待遇,学科教育的费用则由学习者自行负担。依据上述发展目标,其运作模式可分为下列三种:
(一)扎根型:3+4模式
规划以高职三年延续四技四年共七年,训练生(学习者)第一年在学校上正规教育课程、第二年参加台湾中区职训中心规划的1,800小时职业训练、第三年在合作厂商实习,并利用夜间或假日完成学校正规教育课程。第四至七年,依据2009年台湾劳委会与台湾“教育部”进行跨部会协商,修订将现行的产学训携手合作计划3+4模式的技专端,纳入现行台湾“教育部”“产学携手合作计划”四合一模式中,以符合办理高职与技专学制衔接等规定,其运作模式为日间在合作厂商实习,利用夜间或假日完成四技学校正规教育课程[3],详如表1所示。开展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整合专业学程,以建构职能导向、强调务实致用的培育及措施,培养具扎实技术和研发才能的人力。
表1产学训携手合作计划扎根型(3+4)运作模式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培育型:1+3模式
结合企业用人条件与技能需求,办理产业专班,招收大一入学新生,第一年参加1,800小时职业训练,开展一年期就业为导向专业职业训练,以此促进及稳定训练生的就业,第二年于合作厂商实习,第三至四年正式受僱于合作企业,并利用夜间或假日完成学校正规教育课程,详如表2所示。
表2产学训携手合作计划培育型(1+3)运作模式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三)二年制学士后学位学程:1+1模式
结合企业用人条件与技能需求,办理产业专班,招收大学(含)以上的毕业生,全期共二年。第一年在台湾中区职训中心参加1,800小时职业训练、第二年正式受雇于企业,并利用夜间或假日完成学校正规教育课程,此计划自2010年度试办至今,目前为止由台湾中区职训中心与台湾中兴大学合作办理,详如表3所示。
表3二年制学士后学位学程(1+1)运作模式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四、实施效益
“产业大学转型计划”构建以职训中心、学校与业界三方紧密联系的教学及实习合作平台,建立以就学及就业兼顾的教育模式,发扬技职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务实致用办学特色。
“产业大学转型计划”强调职业技能证书导向的实习特色,技术专业与现场实作,鼓励每位学习者,依阶段性辅导其参加技能检定考试,取得相关职类乙级技术士技能检定证照,创造学位、技能(证照)及就业机会。自2006年开办至今,已开办精密机械、汽车修护、精密铸造、工具机与精密模具设计制造班、机电控制及太阳能光电系统应用等班,共办理六届、25班次,训练1051人[4]。
结合学校、职业训练中心、企业三方合作的“产业大学转型计划”,培养学员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吃苦耐劳、创新进取、积极企图心、团队合作等职场特质,学员实习期间合作厂商提供薪资及与一般员工相同的福利待遇等优越条件,实习结束后正式受雇于企业,就学期间即就业特色更兼顾经济弱势家庭需要,参与本计划学员毕业后等于同时获取学位、技术、证照及工作,对于职训中心、学校及合作事业有效建构产、学、训的一贯体系[5]。
五、启示
(1)善用社会资源,拓展职训产业服务领域,整合发挥“人才培训策略联盟机制”,使达到创新研发、活力职训、可持续就业的目标。
(2)有效地建构了产、学、研贯通体系,以传授产业所需用人知识、技能为内容;通过学习、企业训练与公共实训基地三者的有机衔接,促进了产业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亲密合作。
(3)洞悉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及早培育开拓新产业人才,增进鼓励训练师与学校教师参与的诱因及产业界在教育训练上密切的合作与互动关系。
(4)以学分(学位)、技能、就业三赢为目标,提升民众参训诱因,培养失业或转业者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使达“训用合一”目的。
(5)发挥职训中心转型区域运筹角色,活络职训功能,充分运用现有空间及机具设施,扩大训练容量,使职训产出符合产业需求。
综合所述,能够改善教育质量,才是学校留住学习者的重要根本。台湾技专校院和高职、厂商三方合作,以新的合作模式开设各类产学合作人才培育方案,以解决产业界缺乏技术及专业人力的问题,也帮学习者寻找了一条新的升学管道。这种新的升学就业模式,正符合技职教育的改革的潮流,这种方案解决了学习者就读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学习者的就业率,连结了产业界的人力需求与学界的研发能量,消弭了学校与职场间的落差,为探索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科学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昊果,钟怡慧.我国技职教育体系推动产学携手合作计划之现况[J].高教技职简讯,2010(8):17-18.
[2]孟祥仁,纪秀明.台湾技职教育的新动力:产学携手合作计划[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10-13.
[3]罗振华.大陆与台湾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31):23-26,57.
[4]产学携手计划工作小组.96学年度产学携手计划访视实施项目经验分享[EB/OL].高教技职简讯,2010-1-8,http://www.news.high.edu.tw/news23/20081 10703.asp?c=0600& vers=024.
[5]潘意志,程丹丹.台湾技职教育的经验及对大陆职业教育的启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