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悬念“一巴掌”

2017-04-10

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表链评论家悬念

作文课上,我与大家分享了一篇小说: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这就是一篇小说?

对!你没有问错,我也没有说错。这就是整部小说,这是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这篇文章最大的成功之处在哪里?悬念的设置。作家弗里第科布朗成功地将一个巨大的问号植入了读者的心中,大家于是都去猜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我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争辩着。小说尽管只有一句话,但它同样具备了小说的特点。就小说的三要素而言,有人物(一个人),有情节(一个人坐,听到敲门声),有环境(仅有一人的地球上的某间房)。

我们奇思妙想地发问,故事接龙。地球上怎么会只剩下一个人?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那么敲门的又是谁呢?最后故事又将会怎样发展?……我们在故事续写和接龙中发现: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关于“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故事。这就是科幻的魅力,这就是悬念的魔力,这就是想象的张力。

如何在写作时运用悬念,使我们的作文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呢?

“老师,我觉得今天的作文课很有意思。悬念的设置,可以让作文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太好了!”吴冕就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来找我的。我还没有接茬,他又接着说:“我觉得这篇科幻小说好是好,就是太短了,很不过瘾。我想写一件事,运用悬念,但不知道还可以有哪些手法使文章更‘悬?”

“好!孺子可教。”我赞许地点点头,这个问题倒是问到点子上了。我们的对话开始了,我想了想,告诉他:“悬念,是叙事类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般用两种手法来设置悬念:一是通过设置疑问;二是展现矛盾冲突,用以激发人们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热切关注的兴趣。”看着他疑惑的眼神,我知道,这样说是有点空洞。

最短的科幻小说是通过疑问的方式来设置悬念,那如何运用矛盾来设置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呢?请看一个片段:

“您看施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评论家回答道:“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摇头说:“这衣领真别扭。”

我们都觉得这个片段的结尾很有意思,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如此写作太直白,如此表达太无趣。如何设置矛盾,让它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呢?那就要巧妙地使用悬念。如何用足、用好、用妙悬念?这却是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看波兰作家斯特法妮亚·格罗津斯卡的小说:

文艺评論家和部长

“您看施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评论家回答道:“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部长又摇了摇头。”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极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了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赏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了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

“这衣领真别扭。”

看完小说,我们大笑着,谈论着,意犹未尽。

在对话中,我们逐渐达成共识。文章一开篇,文艺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是好的,不过部长的摇头似乎在说明这篇小说是不好的,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一开始就用矛盾设下了悬念,这就是“设悬”。中间部分反复渲染部长的“摇头”和描写文艺评论家的不断改变,将悬念不断强化和推进,让文章显得越来越“悬”,并刻画出文艺评论家的趋炎附势和部长的冷漠自私,这就是“推悬”。毫无疑问,小说的结尾部分最有趣,如果说整部小说是一个谜语,那结尾就是谜底,这就是“释悬”。所以,写作中运用悬念,要巧妙地逐层推进:设悬、推悬、释悬。

后来,吴冕根据真实故事创作了《一巴掌》,在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时,大家时而屏气凝神,时而开怀大笑……

这几天老天似乎打翻了垃圾桶,我却成了直接受害人:数学卷子被无缘无故地扣掉了3分,结果连90都没上;物理才76分,简直愧对祖国人民;微机课被占;课间操比赛时又做错了好几个动作。天赐吾亡,吾不得不亡。唉……

不知现在吹的什么风,现在班上流行打耳光——晕,他们的想象真丰富。从此以后,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同桌猪蹄,没事就要和我打耳光。我怕我把她打哭,于是自云此乃“凡尘俗事”,吾当“洁身自好”,无一例外全然拒绝。

今晚,她又来了。我忍无可忍,又想到反正没损失,再且可以杀鸡儆猴,让她打一下又算什么,反正要打回来的。于是说:“打吧。”

“你可不能还手。”

“怎么可能?我可不会让你占便宜。”

“打呀。”

呼……一阵风从我耳旁吹过——她不敢打,我早猜到了。

“我就知道你不会打。”我以藐视的语气说。

她在一旁咯咯地笑道:“谁说的,你可不能还手。”

“怎么可能?不要和我提任何条件。”

“打了!”

呼……又一阵风——哈哈,我猜到了。

“我不玩了,你这是在浪费我宝贵的青春。”我怒中带笑。

坐我前面的之之也鼓动道:“打嘛,要不我帮你打。”

也许是他的鼓动起了作用,突然,我觉得脸上一阵疼痛——她终于下手了。

“很好,你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现在该我了,我不会手下留情的。”

啪——当这清脆的声音响起的时候,她立即捂住了脸。

“我说过不会手下留情的。”我胜利地笑着。

她显然是愤怒了,但是微红的脸上依然带着笑——不知她是怎么想的——

“我打你那么轻,你却下手那么重!我们两个僵了。”

我开玩笑道:“僵就僵,我本来就不认识你。”

接着就是沉默,可怕的沉默……

这时我才明白有点过头了。当悦耳的《茉莉花》响起,我决定把影响降到最小。她正在做作业,于是,我说:“你打我吧,我不还手。”

她面无表情地答道:“我才不信,你肯定又要还手。”

我没办法,又不愿说自己错了,毕竟这是她自己先提出的。左思右想,最后索性也沉默不语,坐观风云。

我想我从没在上课时如此安静吧!

令人窒息的40分钟,一秒,一秒……终于熬到头了。

我熟練地收拾书包。依然沉默。

我和平时一样骑车回家。仰望天空,月亮只剩下一半。我不由得联想到了90分钟前的那一幕,忽然想起今天无意看到日历上写着——诸事不宜。

“明天又会怎样?”我不知道。夜幕之下,我独自思索……

在评价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本文有两大优点:一是巧设悬念,二是语言幽默。为避免平铺直叙,在文章开头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中间又不断地强化与推进悬念,让读者阅读欲罢不能。我告诉同学们,这就叫“巧设悬念,反复渲染”。

当然,在使用悬念时,还要注意八个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叙述了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发,拿去卖了换钱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名贵梳子,就卖掉自己格外珍爱的表,去买了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在这篇文章里,尽管有“出其不意”的故事情节,但统统在夫妻恩爱的“情理之中”。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这就告诉我们,创作首先要“出其不意”,构思要新,结构要巧,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合乎情感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

同学们,用心学习和生活吧!你会发现,其实人生就是一部最大的悬念剧,吸引人的就是那反反复复的一波三折。正因为有悬念,我们才有了激情与惊喜,这激情与惊喜将在我们生命的原野上萌生出郁郁葱葱的绿叶繁花。愿大家使用好“悬念”技法,记录下跌宕的人生和精彩的生活,让自己的作文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猜你喜欢

表链评论家悬念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著名诗人、评论家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RICHARD MILLE 小表链,大文章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曲线美学
评论家杨占平
表链玫瑰金变色研究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