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农村垃圾源头分类的可行性研究

2017-04-10王晓红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7年2期
关键词:保洁员垃圾分类

王晓红

(1.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上海200063;2.上海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办公室,上海200063)

上海农村垃圾源头分类的可行性研究

王晓红1,2

(1.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上海200063;2.上海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办公室,上海200063)

针对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出现的瓶颈问题,提出在农村地区实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就地处置,是突破上海市垃圾减量瓶颈的可行性办法。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上海

1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历程

1.1 分类历程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启动以来,经历了几个主要过程。

1995年,在上海市曹阳五村第七居委会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

1998年,按照当时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方式以填埋为主,考虑到含汞废电池对土壤的危害,开始尝试单独收集电池等有害垃圾。在上海市党政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废电池专项分类收集工作,在黄浦区设置了61处废玻璃专用回收容器,开展了废玻璃的专项回收。

199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市环境保护和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启动了第一轮环保3年行动计划,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其中。

2000年,上海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8个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随着末端处置方式逐步向卫生填埋、焚烧、综合处理等多样化发展,垃圾分类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玻璃进入焚烧炉容易粘结炉排,引发机械故障,影响焚烧效果,因此生活垃圾焚烧前需对废玻璃单独分类;而综合处理方式主要以堆肥技术处理垃圾中的有机成分。因此,采取了“一市两制”的分类法——在焚烧厂服务地区实行“废玻璃、有害垃圾、可燃垃圾”的分类方式,在其他区域实行“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方式。

2007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增加,在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上海确定了生活垃圾末端处置方式基本以焚烧为主,在居住区实行“有害垃圾、玻璃、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分类方式。

2011年,借鉴世博会台北案例,结合上海市实际,开始了在居住区推进以“干湿分类”为基础的“2+X”模式。

1.2 减量概念的提出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使“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首次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垃圾减量的概念,借鉴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台北馆垃圾零填埋的案例,上海市于2010年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生活垃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10]9号)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绿化市容局等十五部门关于推进本市生活垃圾促进源头减量实施意见的通知》(沪府办[2010]62号),对加强生活垃圾管理、推进生活垃圾“三化”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以2010年为基数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每年减少5%,力争到“十二五”末,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比2010年减少20%。

1.3 分类成效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连续5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以“规划引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基本思路,强化“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全过程管理,按照逐步完善“技术系统、政策系统、社会系统”的工作路径,确立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整体框架和推进模式,截至2015年底,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400万户,“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覆盖105万户,人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量比2010年减少20%,比2010年末实现了日均约2 400 t生活垃圾的分流分类利用和处理,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及实事项目任务,见图1。

图1 2005—2016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置量

由图1可知,经过几年的减量,上海市生活垃圾减量已经从2009年的18374 t/d,减至2015年的16 435 t/d,城市化地区垃圾分类已经基本覆盖。2016年,随着拆违工作的深入,上海市生活垃圾的处置量有所上升,截至2016年10月底,生活垃圾处置量达17 695 t/d,与2015年相比,明显反弹,可见减量工作达到一定的极限,遭遇了瓶颈,迫切需在进一步拓展分类范围(即区域)、加快垃圾处置出路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突破。

2 当前的分类减量特点

2.1 分类小区的选择上,偏人口集中的城市化地区

在启动垃圾分类减量之初,市级管理部门以行政区为单位,每年将生活垃圾的处置量计划下达给各区管理部门,区级管理部门将计划指标分解后下达给各个街镇,由于城市化地区人口集中,产生的垃圾量较集中,若要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势必首选在这类区域推进。其次,新建(或次新建)小区中一般配有标准的垃圾箱房或压缩站,有适当的场地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如摆放各类干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废旧衣物等分类桶,增加临时堆放建筑装潢垃圾、绿化垃圾的收集点,保洁员也有合适的场地进行二次分拣,因此分类工作首先在这类小区中启动,以后逐步延伸至普通居民小区。

在区域选择上,不可能首选人口相对稀少的农村地区,这样农村可能会成为分类减量的盲点。

2.2 分类品质还不尽人意,影响后续分类运输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社会系统、技术系统、政策系统等,不是单独的环境卫生管理系统,不可能只靠环卫管理部门的单打独斗,需要技术和政策的支撑,需要各个部门的大力宣传,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广大市民熟知垃圾分类方法,将各类垃圾分类后投入到相应的容器中。若小区里个别居民不配合,随意倾倒未分类的垃圾,那么小区的已分类容器桶内垃圾又变为混合垃圾,需小区保洁员二次分拣,增加了保洁员的工作强度,而保洁员的工资并未因此而增长,可能会挫伤保洁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小区整体分类成效,也让收运企业的后续分类运输无从着手,只能作为混合垃圾进行处理。

2.3 处置品种及处置能力尚有缺口

分类以后的各类垃圾,如居民湿垃圾和菜场垃圾、装修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品种中的废旧塑料、废玻璃等,需要送至不同的处置场所进行处置,由于有些地区的后续处置渠道并未完全打通,或者处置能力有限,影响了前端的分类;随着人工费用的逐年提高,运输和处置成本也逐年上升,如废旧塑料、废玻璃等低价值品种,已经很少有人问津,建筑垃圾禁止外运后也使得本市的建筑垃圾、装修垃圾的处置量剧增,处置缺口非常严重。以上因素导致这几类垃圾无法及时得到资源化处置,不但阻碍了前端分类的积极性,也成为非法偷盗垃圾的诱因。

2.4 宣传对象尚不够全面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对居民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绿色账户通过对分类的居民进行积分奖励,并采取积分换实物等激励机制,极大地推动了居民的参与率和知晓率,在一些小区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如静安区杨波小区,设置了开放式的分类垃圾厢房,对可回收物精细分类,由社区自主管理、NGO参与,居民参与率90%以上,湿垃圾除袋率达80%,垃圾减量率为60%。

分类的道路还很漫长,尽管居委会宣传告知单都已宣传到户,但实际真正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大多以小区内的退休人员为主,对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来讲,知晓率可能会很高,但是实际的参与率却很低,尤其是租房人员,可能工作较忙并有临时观念作祟,对小区内的宣传可能会表现出无暇顾及或漠不关心。

针对以上原因,分类区域如果向农村拓展,可能是打通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有效途径。

3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3.1 全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村垃圾产量小、种类少、易分解,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可以维系垃圾总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现代化,农村消费品、易耗品日益增多,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种类均大幅增加,并逐渐向城镇看齐。同时,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垃圾收集处理体系不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滞后,致使农村垃圾随意丢弃、堆放现象较为突出。据2013年底统计,全国58.5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5万个,占38%;有14个省不到30%,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农村有6.5亿常住人口,年产生活垃圾约1.1亿t,其中0.7亿t未作任何处理,占总量的63.6%,农村垃圾困扰现象突出。

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是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的基础保障,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紧迫任务。当前,我国还是农业大国,农村面积远超过城市,建设“美丽乡村”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5号)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的工作目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2015年,全国农村垃圾全面治理工作启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0部门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目标任务:因地制宜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有效治理农业生产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村工业垃圾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全国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农村禽畜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村地区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达到95%。

3.2 上海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2年建立上海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作为上海市第一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内容之一,它的建立,使农村配备了一批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设备及保洁员。但是,由于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未及时跟上,且部分村级经济无法负担收运系统的正常运转,环境污染的问题并没有随着该系统的建立而完全消失。

第二阶段:2003—2005年村级堆点取缔。市郊取缔村级生活垃圾临时堆点1 252处,淘汰1 105辆运输农村生活垃圾的拖拉机。

第三阶段:2006—2008年上海市村容整洁达标建设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蓝图,将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的重要标准之一,市郊共有1 561个建制村达到“村容整洁、设施标准、服务完善,管理有序”的创建标准,并获得“上海市整洁村(达标)”荣誉称号,11个建制村获得“上海市整洁村(示范)”荣誉称号。

第四阶段(即当前阶段):2015年启动了上海市农村垃圾全面治理工作。根据全国垃圾治理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建村[2010]170号)、《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印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办法的通知》(建村[2010]195号)要求,上海市组织了9个涉农区县认真学习,对照验收办法,开展现状摸底,编制了《关于本市农村生活垃圾全面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年度治理工作目标,以“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管理体制,完善经费筹集机制,稳定农村保洁队伍,建成安全高效收运系统,实现全市100%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收集,无害化处置”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提出了在农村推进源头分类减量,推进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倡导农村湿垃圾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建立镇级建筑垃圾就地利用处置机制。通过组织区县进行现状摸底,制定了6大块28项任务,进行销项式任务管理,加强了宣传和培训,于2015年底,通过住建部第三方的暗查,成为全国首批通过国家级验收合格的省市。

3.3 上海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案例

3.3.1 松江区大庙村“有机垃圾回田”试点,实现减量七成

随着城市化地区逐步向郊区拓展,部分近郊成为上海市的人口导入区,2011年,松江区作为人口导入区,经过了一年的垃圾分类减量后,城市化地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一方面是大量人口的导入,另一方面是市级垃圾减量指标还在以每年5%的量逐年下降,为进一步促进源头减量,完成目标,针对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较高的现状,松江区管理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并大胆实践,首先选择在叶榭镇大庙村进行了“有机垃圾回收还田工程”试点,由镇统一发放“可还田垃圾”、“不可还田垃圾”两种颜色的收集桶,要求村民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由保洁员进行收集后,将有机垃圾就地投入专门建在田头的积肥池内。该村根据实际共建14个积肥池(约16m2),有机垃圾通过自然发酵,约半年后形成肥料用于还田,从而使全村生活垃圾减量达七成。

为便于分类管理,叶榭镇根据各自然村落情况,在农村垃圾房旁统一配套建设9.6 m3(4×3×0.8 m)的封闭式积肥池。2012年以来,全镇共建下沉式积肥池69个,简易移动式积肥池42个,基本实现了全镇农村地区的有机垃圾处置资源化利用“不出村”。

2013年,叶榭镇13个村,共有2 100 t有机肥通过家庭农场主还田到约53.33 hm2粮田、蔬菜基地、苗木基地等,有机肥肥力较好,受到了使用者的欢迎。同时,区管理部门着手对堆肥工艺进行技术改造,2014年4月,建立了叶榭镇湿垃圾堆肥基地,该基地每天处理湿垃圾60 t,产出肥料品相好、肥效高,获得农场主、园林公司的欢迎。

通过叶榭镇湿垃圾处理模式实践,为松江区各街镇解决湿垃圾处理出路开创了先河。2013年,松江区在农村地区推广了叶榭镇有机垃圾就地还田模式,石湖荡、泖港、新浜、车墩、佘山、小昆山等地建设255个小型积肥池,就地消纳有机垃圾。随后,在湿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应用上,不断拓展新思路,各镇分别建设有机垃圾生化处理站,全区湿垃圾日处置量由以往的40 t提升到300 t。

松江区几年的实践证明,农村地区有机垃圾回收还田工程,从源头减少了生活垃圾量,促进了农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3.3.2 奉贤区西校村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置新模式

奉贤区以庄行镇西校村为试点,全村人口1 926人,16个村民小组,针对农作物垃圾占全部垃圾的40%~50%,丰收季更是多达60%以上的现状,开始了有机垃圾(主要为农作物秸秆及湿垃圾)处置的研究试点。

有机垃圾变废为宝,生活垃圾减量4成。西校村利用原有垃圾房改建成占地约200m2的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站,安装2台作物垃圾粉碎机,通过粉碎发酵处理,日处理1 t左右有机垃圾,使农作物废弃物变成肥料,实现了循环利用,同时,也使农户分类出的湿垃圾不出村,得到了有效的处置。

2014年6月,经过技改后,提升了垃圾粉碎处理效率及工人的安全系数,日处理作物垃圾量可达10 t。原本全村16个组,收集生活垃圾需要18个大垃圾桶,现在只需要11个就能容纳村内生活垃圾,减量近40%,清运和处置等费用也大大下降,有效节省了财政开支。同时,提高了农田的有机物含量,改善了土壤肥力。

建筑垃圾再利用。随着上海市建筑垃圾末端处置能力的不足,奉贤区开始探索建筑垃圾就地处置工作。该村在修建32栋生态别墅时,将废弃的楼板、木材等下脚料就地利用,修建了羊场;碎砖块,水泥等建筑垃圾修路做路基,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提高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

生活污水循环利用。2009年通过村庄改造,该村投资200余万元修建了污水处理池,全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就地利用,通过处理后,污水变为清水再直接渗入地下,还可用于农作物的灌溉,减轻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3.3.3 近期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数据调研

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的主要措施是对湿垃圾(包括部分农业秸秆)进行分类及专项就地处置。通过采集的部分村的生活垃圾清运量,可以明显看出,未开展湿垃圾分类处置的村,湿垃圾等都还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需要全部清运,生活垃圾的清运量为0.72 kg/人·d(见表1);已开展湿垃圾分类并就地处置的村,像奉贤区庄行镇西校村,既有湿垃圾处置点,又将建筑垃圾就地利用了。松江区的农村地区也将湿垃圾及农业垃圾就地处置和利用,生活垃圾清运量明显比表1中的低,为0.30 kg/人·d(见表2),未分类地区的清运量为已分类的2.4倍,数据相差如此悬殊,可见在农村,湿垃圾及农作物秸秆的占比还是比较大,混入生活垃圾的情况也较普遍。一旦去除这类垃圾,垃圾清运量将会明显下降。不但省去了大量的清运费用,就地处置的处置产品用于还田,也改善了土壤品质。

3.4 浙江省金华市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案例

金华市首先在金东区澧浦镇采取“二次分类、就地处理”模式,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以点带面,达到上海市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破解了“垃圾围城”难题。主要有以下做法。

3.4.1 落实责任抓分类

试点初期,金东区从区级层面成立统一协调机构,乡镇书记亲自抓落实,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合力。每个部门联系结对2个以上垃圾分类重点村、难点村,持续开展定向帮扶指导,并制定监督、例会、考评制度。全区所有农户都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按照“能烂”、“不能烂”的标准分类投放,“不能烂”的垃圾分出“能卖”和“不能卖”两类,这样的分类方法使农民既容易理解,又方便操作。每村配有保洁员,负责纠正农户垃圾分类不到位的情况,及时清运至太阳能垃圾沤肥房。可沤肥的就地处理、还田堆肥,不可沤肥的集中外运处理。

表1 上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量采样(未开展湿垃圾分类村)

表2 上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量采样(已开展湿垃圾分类村)

3.4.2 因地制宜配设施

按照每村10万元的标准补助,重点抓好太阳能沤肥房、垃圾分类车和垃圾箱等设施配套。根据服务人数计算,500人以下的按“1+2”模式建设太阳能垃圾沤肥房(1和2分别代表不可沤肥、可沤肥的垃圾房数),500~1 000人和1 000人以上的分别按“1+3”、“1+4”模式建设。一般实行“一村一建”,积极鼓励“多村联建”、“村企联建”、“村校联建”,节约用地;并通过技术改进,将堆肥时间从原先的180 d缩短至60 d。垃圾堆肥后,由专业公司、农业合作社负责用于制作环保酵素或还田增肥,实现资源化再利用。

3.4.3 健全制度健长效

通过区、镇、村考核,保洁员评优、农村党员干部联片包户、荣辱榜、卫生费收缴等制度,将各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排名,并与奖励经费挂钩;各村也将每月评选结果在村公开栏公布;根据“谁污染、谁付费”原则,向每个农户收取30元/人·a的卫生费(含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费),设立美丽家园共建基金,由村集体统筹使用。企业、个体经营户收费标准在此基础上相对提高。

3.4.4 奖励宣传齐发动

“财政奖补”资金按84元/人·a列入年度预算,根据区对镇、镇对村每月考核情况,分优秀、良好、合格三档给予差别化奖励。同时,对重点区域、主干道沿线工作量大的行政村给予10%~20%的额外奖励。对每月评出的优秀保洁员给予200元奖励。“农户自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每月垃圾分类先进户,鼓励农户做好垃圾分类。以农村女户主、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三类重点对象宣传和教育,在村两委会、党代会、女户主会上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整合部门资源共同参与,区妇联开展“携手垃圾分类、共创美丽家庭”活动,将垃圾分类作为评选“美丽家庭”的必备条件;教育局在中小学开展“助推垃圾分类,争当环保好少年”活动,每名学生动员家长做到位,争创示范家庭。团委开展“让垃圾分类去远行”青少年绿色行动;总工会开展“美丽厂区”创建活动,发动企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

金东区从源头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新途径,使生活垃圾清运量减少近60%,初步形成了“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四可”农村垃圾分类“金华模式”,在上海市迅速推广,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明建设的多赢。

4 上海农村垃圾分类的可行性

全面开展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是突破上海市生活垃圾减量瓶颈的重要举措。

4.1 农村垃圾分类是上海市垃圾分类减量的必经之路

从源头来讲,农户居住面积相比市民要大得多,有户内干湿分类的放置场地;农村地区广阔的空间,特别是靠近农作物生产区附近,适合建设湿垃圾和农业垃圾的末端处置设施,产出的肥料便于就近得以利用;废弃的村沟宅浜、道路修建、地基加高等也是消纳建筑垃圾的合理场所。从源头的垃圾分类,中途的收集暂存,建设湿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的末端处置场所等,都有着比城市足够多的优越条件。

从当前试点的部分垃圾不出村案例中看到:经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减量达4~7成。垃圾不出村就得到了规范化处置,不但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还减少了收运及处置成本的支出。

4.2 有机物就地处置,有利于改善土壤品质,提升村容村貌

在农作物收获季节,农业秸秆是生活垃圾的数倍,由于不是生活垃圾,且各区生活垃圾的处置量都有一定的限制,农业垃圾不能进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通道;同时,由于土地自然吸收消纳秸秆还田的周期较长,就地还田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农户已经很少使用稻草柴火之类用于炉灶;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禁烧秸秆也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收获的季节,也是秸秆无处堆放和处置的季节,是影响村容环境的因素之一,也是基层卫生干部最头疼的一件事。

湿垃圾及农业秸秆等有机物的综合处置是解决农村秸秆堆放的重要途径,也是改良土壤及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必经之路。

4.3 农村垃圾分类有利于区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和管理

从管理上来讲,各区已经在城市化地区开展分类减量数年,在现有的分类地区,基本没有减量的潜力可挖,若要继续开展垃圾分类和减量,农村地区的分类减量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管理部门首先要摸清本区域内农村地区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结合国家及上海市对农村垃圾治理的要求,统筹规划和建设垃圾分类处置场所,合理分配整个区域的收运、处置的物流调配。由于农村地区环境容量比城市大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环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承接区域性的废品回收和再利用加工。再造废品回收系统,有利于协调区域内的废品回收系统,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

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农村淳朴的民风和“熟人社会”效应,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垃圾源头分类及宣传,在部分品种垃圾就近就地资源化处置上,采取农民自治管理和互相监督等措施,加大对分类的实效管理,使管理部门更加科学客观地对各个区域的分类减量实效进行考核和评判。

5 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农村垃圾分类切实可行,利国利民。但是,通过梳理试点案例,结合日常对农村基层的现场调研发现,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各个管理部门共同攻克。

5.1 农村垃圾就地处置技术还有待提升

从当前农村垃圾就地处置试点村来看,还存在有机垃圾的处置周期较长,影响周转周期,处置点需要操作人员经常地翻动,气味较大,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技术系统上得以提升;处置产品的标准衡量等系列问题,也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5.2 保洁员管理状况参差不齐

目前农村保洁员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村委会管理、专业保洁公司、民非组织管理。保洁员的工资组成也有四种模式:一是完全由市级、区、镇财政补贴;二是由区、镇财政补贴,加村委会补贴共同组成;三是完全由村委会负责;四是村委会将保洁工作外包,由外包公司发放工资。

保洁员的工资组成模式一,即保洁员属于完全由财政拨付工资的地区形成了一种怪异现象,由于村委会不负责发放工资,保洁员可能会出现出工不出力,甚至缺岗的现象,在工作效率上大打折扣,村委会很难在管理上对其形成制约。

同时,有市财政补贴的保洁员属于10年前的万人就业项目中的人员,这些人员已经快到了退休的年龄,而市社保局对万人就业项目的要求是人员只进不出,逐步淘汰该项目。这些保洁员退休后,如果没有新的人员进入,保洁员队伍面临青黄不接;而再招聘进入的保洁员,缺少了国家的项目补贴,增加了村委会的经济负担,很难保障村容村貌的持续长效。

一旦开展了农村垃圾分类,势必会增加保洁员的工作强度,无论是在何种模式管理下的保洁员,增加了其二次分拣或就地处置等工作,劳动强度增加了,而工资却没有增加,很难保障保洁员队伍的稳定。

6 上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管理对策

6.1 鼓励绿色账户进农村

以村委会为单位,以“绿色账户”为抓手,入村开展对村民的垃圾分类的宣传,先期可以暂时不用全市的分类标准,采取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在村民集中活动区域,设置可回收箱或者更加细的分类桶,向村民宣传更加多的垃圾分类知识,引导村民自觉将可回收垃圾分门别类地投入相应的桶中。掌握适当的时机开展绿色账户的换购活动,更加激励农民参与分类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农村的“熟人社会”,提升农民的参与率及知晓率,推进村里的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进度,使农民成为农村地区邻里之间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分类收集的宣传队和志愿者。

6.2 研究对农村保洁员的管理机制

研究和探索农村保洁员的招聘机制,制定新形势下的管理机制,使农村保洁员真正成为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操作的主力军,是当前垃圾分类减量,维护村容村貌长效,提升垃圾治理水平的重要任务之一。

6.3 完善废品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平台

从全国来看,我国的废品回收体系非常庞大,但大多集中在城市化地区,事实上,村镇一级的废品回收系统是非常缺乏的,上海也不例外。由于农村垃圾量分散,运距远,运费较贵,且垃圾中的可利用物相对较少,从事村级废品回收和利用的人员和企业均较少。2016年上海市开展的“两网协同”也大多局限在城市化地区。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门,如购物、租房及旅游等已经实现在网上完成。建议管理部门建立一个再生资源交易网络平台,对资源化垃圾进行交易。首先需相关的管理部门介入,采取资质或其他管理办法,设置准入门槛,建立资源化垃圾目录,如建筑垃圾、工业垃圾(有些工业固废可能是另一个企业的生产原料)、玻璃、塑料、纸类、布类等可以作为资源的垃圾纳入其中,合格的企业或个人可以进行上网交易,这样不但减少了中转、存储等中间环节,也从根本上使垃圾成为真正的资源,将垃圾的“三化”演绎到极致。

6.4 尽快出台低价值补贴政策

生活垃圾分类又是一个政策系统。当前,垃圾中的塑料、玻璃等废弃物,回收价值很低,已无人问津。只能混入生活垃圾的处置渠道,占用了大量生活垃圾的处置资源。建议针对这类低价值垃圾品种,政府部门尽快制定托底政策,为其注入价值,使其不再作为垃圾被处置,进入合适的资源化利用处置渠道。

6.5 加快垃圾处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同时,生活垃圾分类还是一个技术系统,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关键是后续分类处理的落实,必须始终坚持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以后后续分类处理为导向的原则,也就是说,后续分类处理的去向和能力决定了源头分类的做法和推进力度。对于已经试点成熟的技术,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应用,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到示范点参观研讨;对于尚需改进的处理技术,则组织有关科研机构与当地从事垃圾处理的技术人员紧密结合,进行技术再研发,使之不断成熟,以达到可推广应用的水平。同时,研究和提供建筑垃圾的分拣、收运和处置技术,在农村建设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场所,不但能够消纳城市的建筑垃圾,还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为社会提供资源化再利用产品,实现社会、企业、农民的共赢局面。

Feasibility study on source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solid waste in Shanghai

WANG Xiaohong1,2
(1.ShanghaiWast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hanghai200063,China; 2.ShanghaiMunicipal Rur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Promotion Office,Shanghai200063,China)

Aim ing at the bottleneck problem s in sorting and reducing w ork of living garbage in Shanghai,it suggested that it w as the m ost effective w ay to classify household garbage in ruralareas and m ake the local processing directl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garbage reducing in Shanghai.

rural living garbage;classification;reduction

X71

A

1674-0912(2017)02-0026-07

2016-11-10)

王晓红(1968-),女,管理学学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生活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及地沟油管理、环卫招投标服务等工作。

猜你喜欢

保洁员垃圾分类
垃圾去哪了
分类算一算
保洁员受伤,保洁公司该不该兜底剩余损失?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分类讨论求坐标
倒垃圾
难过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服务农民工 关爱保洁员
——西安市莲湖区总工会开展 “五个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