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是鸡,鸭是鸭
2017-04-10马三枣
马三枣
我教学生写作,自己也写,写了许多小说,许多童话,还获了奖。初次见面的学生,总爱问:“马老师,写文章有秘诀吗?”我要是给出个秘诀,岂不是丢了面子!我就嘿嘿地笑着说:“鸡是鸡,鸭是鸭;爸是爸,妈是妈。”搞得他们满脸疑惑。
听起来,这话的确不像话。不过,我要提醒你,千万别这样想。我们先来看两段描写小鸭子外貌的片段。
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这只小鸭子长着一身漂亮的白色羽毛,嘴和脚是黄颜色的,两只小圆眼睛长在头的两侧,叫的声音特别好听,走路的样子特别逗人喜爱。
另一段这样写道:
这只小鸭子有一身漂亮的白色羽毛,金黄色的嘴扁扁的,两只脚像两把小蒲扇,走起路来“吧嗒吧嗒”直响,在水里却是一对灵活的桨。它走路时,身体左右摇摆,还“嘎嘎嘎”地叫呢。
这两段哪个写得好呢?你一定会选择第二段(我们的判断不谋而合)。为什么第二段好呢?你也许会回答:“写得多细致呀!”对,这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它写出了鸭子的特点。
只有抓住了事物特点,才能写什么像什么,这就是写文章的一个重要秘诀。
第一段就失败在没抓住特点,写得太笼统。我们可以试着再把它读一遍,但是在读的时候请你把“小鸭子”换成“小鸡”,读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这是一段“万能文”,既像鸡,又像鸭,结果成了“四不像”。
第二段绝对不能换作鸡,这样就会闹笑话。因为小鸡的嘴不是“扁扁的”,脚也不像“小蒲扇”,更不能下水,下水就变成“落汤鸡”了……这些正是鸡与鸭的不同点,这不同点便是它们各自的特点。
这下子,你该明白我为什么要强调“鸡是鸡,鸭是鸭”了吧?其实我是在提醒大家寫作文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否则写出来的东西就会“鸡不像鸡,鸭不像鸭”。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话也许你早就听过,可是,提笔作文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冷落了它,致使文中出现千人一面、千景一色、千物一形的现象。怎样才能抓住特点,表现个性,使笔下事物甲乙有别,形态各异呢?答案只有两个字:“观察”。你也许又要失望了,因为这是早就把你的耳朵磨出茧子的东西。但是,我在这里所说的观察,绝非不错眼珠儿地盯着某个事物看个没完,而是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一边观察,一边对比,在对比中发现“这个”与“那个”之间的不同点。譬如观察人的鼻子,如果你只是盯着一个人的鼻子看,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凸起来的一块肉,下面有两个孔;如果你再找来一个人,对比观察两个鼻子,你会眼前一亮,原来这个人生的是蒜头鼻子(怪不得肉这么多呢),那个人长着个鹰钩鼻子(又尖又陡的)。你瞧,对比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这正应了那句老话:“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有个同学写过一篇题为《“鬼屋”探险》的作文。讲的是他们学校旁边有一间黑洞洞的小破房,同学们传说那里有鬼,专吃小孩。一个黄昏,他们几个小伙伴怀着好奇心模进了“鬼屋”。文中写道:
那里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李爱梦瑟缩着身子,磕磕巴巴地说:“我……我们还是回去吧。”程贺不高兴了:“有什么可怕的?你不敢进就别跟我们来!”李爱梦只好紧跟在我们身后。还是全婧想得周到,把手电带来了。我们用手电一照,那里有几个破碎的陶瓷碗散落在地上。程贺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翻翻这儿,看看那儿。“啊!”李爱梦突然发出一声尖叫,我们赶紧围过去问她怎么了,她指着墙角,嘴中不断地说:“鬼……鬼……”我们一看,那里果然有一个白色的东西一动一动的。全婧说了声:“别怕!”举起手电照过去。唉,原来是个塑料袋在抖动。“可是它怎么会动呢?”全婧皱起眉头,自言自语。我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儿。此时的李爱梦,已经抱着头,什么都不敢看了。程贺捡起一根树枝,挑了一下塑料袋,啊,墙上有个小洞,风吹进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是文中的一个片段,主要写了三个人物:李爱梦、程贺和全婧。小作者把这几个人放在一个事件中进行对比观察和对比描写,把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李爱梦胆子小,程贺是“程大胆”,全婧办事稳重又周全……一个是一个,绝不混同。透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在对比观察的基础上,不必面面俱到地去描写,只要抓住人物言谈举止中的特点,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