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当代戏剧演出兴衰谈

2017-04-10尹伯康

艺海 2017年3期

尹伯康

〔摘 要〕演出是戏剧艺术的生命线。剧团没有演出则剧团垮,剧种没有演出则剧种灭,戏剧没有演出则戏剧亡。

〔关键词〕 常规演出 特殊演出 演出兴衰谈

演出是戏剧艺术的生命线。剧团没有演出则剧团垮,剧种没有演出则剧种灭,戏剧没有演出则戏剧亡。

新中国成立前,戏班早期是在农村演草台戏、庙会戏、喜庆戏,或在城镇演堂会戏,清代末叶开始兴建城市戏园以后,部分戏班开始进入戏园作固定的营业性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戏剧表演团体在演出场地、演出方式、演出目的、演出规模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常规性演出

常规性的演出,除了在所在地进行日常的营业性演出以外,还有两种演出方式:一是城市规划演出;二是上山下乡演出。

城市规划演出:新中国成立前,戏班为了谋生,常自发地离开本地赴其他城镇流动演出,有的剧种的戏班还曾出省演出,如祁剧等剧种。新中国成立后,尤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交流艺术,增加收入,这种演出活动日益频繁,便出现了有领导有组织的城市规划演出,习称“巡回演出”。1957年全国城市(大厂矿)巡回演出规划会议以后,湖南即召开了首届巡回演出规划会议,此后每年召开一次。从此本省专业表演团体出外演出,都纳入全省或全国统一的巡回演出规划之中。在本地区各县市城镇之间的巡回演出由专区(州)、市文化局统筹安排;在各专(州)、市所在地的剧院及大厂矿之间的巡回演出,由省文化局统筹规划;出省演出,由省文化局在全国会议上商定,纳入国家巡回演出规划。出省演出,主要是几个省级国营剧团(院),也包括部分地、市剧团。出省演出的第一个剧团是湖南湘剧团。根据全国规划,该团于1956年4月中旬至10月16日,先后在武汉、郑州、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济南、上海、南京、南昌等十二个大、中城市演出《拜月记》、《金印记》、《琵琶记》等优秀剧目,演出一百八十九场,观众十二万多人次,各地报刊发表七十多篇文章赞扬湘剧艺术,影响甚大,打出了湘剧的品牌。地、市剧团出省巡回演出,时间较长的有衡阳市和邵阳市花鼓戏剧团等。1965年4月,邵阳市花鼓戏剧团根据全国规划,曾赴西南演出,途经衡阳、零陵、桂林、柳州、宜山、金城江、独山、都匀、安顺、贵阳、贵定等地,為时八个月,演出剧目有剧团自创的《队长抬花轿》和移植的《打铜锣》、《补锅》、《骨肉情深》、《鄂伦春烽火》等现代戏。贵州省花灯剧团曾来团学演《打铜锣》、《补锅》、《队长抬花轿》三剧。

上山下乡演出:1949年前,戏班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常年在农村卖艺为主。民间小戏班更是以农村演出为主。1949年后,为了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使广大农民能够看到戏,各级专业剧团遂以一定时间下农村演出,从1958年开始形成制度,习称“上山下乡演出”。各地剧团自身都有一定的任务,省文化局要求根据“五定”(定时间、定任务、定收费、定线、定点)的办法,作出上山下乡演出规划。省级剧团每年至少两个月,专、市重点剧团三个月,县级剧团五个月。不少县级剧团每年能在县境内作一次普及演出,使偏僻地区农民都能看到专业剧团的戏。几年中,涌现了浏阳、衡东、益阳、麻阳等上山下乡演出的先进剧团。衡东花鼓戏剧团首创“五定”(定点、定线、定时间、定场次、定收费标准)法,使上山下乡演出经常化,其经验被推广到全省。全县农村建立了一百六十九个点,形成巡回演出网。下乡演出时,沿同一线路,逐点转移,小点分队演出小戏,大点合队演大戏,发挥了小(小队伍)、土(土车子)、轻(轻装备)的优势,使全县每个农民每年可以看到一至三戏场。并曾试制成功一种汽灯幻灯打景机,增强了舞台效果。益阳县花鼓戏剧团创造了一种用钢、木、绳索等器材,随时可以装、卸的活动舞台,《光明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长江日报》、《戏剧报》对此作了图文并茂的报道,曾经轰动一时。

浏阳县花鼓戏剧团实行的“四队化”更具特色。“四队化”既是演出队,又是宣传队、辅导队和劳动队。

演出:1958年,该团去工矿农村巡回演出九个月,四百八十场,其中农村演出三百六十场。下乡演出时,与公社签订合同,定线定点演出,并由公社统一包场,统一付款。住宿、伙食、治安,由公社各大队负责,保证物资供应。演出结束后,“后站”人员要听取群众对演出的意见,请当地党委签署“演出鉴定卡”,并归还借物。演出形式采取舞台演出与屋场演出、工地演出相结合的方法,“群众在哪里,就在哪里演”。演出剧目,大都是自己创作的。1959年一年,集体创作演出了四十多个大小剧目,其中的《菊花石》、《装亲记》、《误会》分别获得了省和专署的奖励。

宣传:剧团设有宣传组,每到一地,宣传组就用黑板报、漫画、幻灯等宣传形式,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有时一面参加劳动,一面运用蚌壳舞、莲花闹、弹词、小演唱、打山歌等艺术形式开展宣传。

辅导:剧团每到一处演出,便请当地业余文工团演员看戏,组织其主要演员学习化妆,召集座谈会,教给他们一些基本功、表导演知识和常用的曲调,和他们一起练功,特约他们参加群众场面,帮助业余文工团排练节目,提高其艺术水平。

劳动:剧团下乡时,每人都有一根扁担,一本劳动手册,两个人有一担箢箕。无论男女,都是“箢箕担被盖,锄头挂草箩”。在演出间隙参加劳动生产。淳口公社党委赠给剧团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既是宣传先锋,又是劳动能手”。

浏阳县花鼓戏剧团实行的这种“四队化”,在一个时期内曾被大力推崇。它与益阳、麻阳剧团曾被誉为“三阳开泰”。

此外,上山下乡先进剧团,还有湘阴、泸溪、酃县、常德、桃源、江永、资兴、临湘、永顺、龙山、安化、洞口、新邵、绥宁等县和长沙市、衡阳市的剧团。

外省剧团来湘演出:巡回演出除本省剧团出省演出外,也有一些外省剧团来湘演出。有京剧、话剧团体,也有地方戏剧团。

“文革”前,京剧著名演员来长演出以梅兰芳剧团最早,1956年12月来长,接着有马连良、张君秋率领的北京京剧团(1957年4月),盖叫天率领的海新民京剧团(1957年5月),袁世海、杜近芳率领的中国京剧院一团(1963年4月),又以梅兰芳剧团影响最大。梅兰芳曾经两次来长沙演出,第一次是1937年3月来的,在省会长沙引起了轰动;1956年12月来的第二次,又在长沙引起了轰动。笔者曾参加了梅兰芳第二次来长沙演出的接待工作。事前,省文化局抽调数十人成立了专门的接待办公室,省戏工室抽调我和陈青霓参加。接待办公室设在湖南剧院前楼。首先制定了接待计划,计划包括梅剧团来长时的迎接,到长沙以后的演出安排、生活安排、参观访问、座谈、欢送,以及订购戏票、业务人员观摩、门票处理、摄影、录音等工作,十分细致周到。12月5日,梅剧团和协助演出的江苏省京剧团共一百一十余人由南昌乘火车抵达长沙时,以副省长张孟旭为首的省、市党政领导和湖南文艺界的著名演员、知名人士共二百余人前往车站迎接。7日在湖南剧院开演,先由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演出三场。10日至30日由梅兰芳主演二十一场,演出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奇双会》、《宇宙锋》、《凤还巢》、《洛神》、《牡丹亭》等名剧。演出中,购买戏票出现空前的紧张现象。戏曲业务单位的业务人员每人分配两张戏票的指标,一般观众在剧院售票窗口排队买票。有些观众为了看到梅先生的戏,带着被窝在剧院票房门口通宵排队购票。后来通宵排队购票的人愈来愈多,剧院压力太大,便改变购票方式,购票点每天更换,在当天的《新湖南报》上登出消息,于是通宵排队购票的队伍由湖南剧院转移到了《新湖南报》社门口,首先抢购报纸,然后飞奔购票点抢购戏票。当时正规票价分二元、一元八角、一元二角、八角四等,而黑市票价最高的每张卖到二十元。当月的湖南报销售量也大为增加。

外省地方戏剧团来长沙演出以湖北汉剧团最早,1951年9月,该团来长沙演出反映武汉码头工人反霸斗争生活的现代汉剧《血债血还》,省内各戏曲剧团纷纷派人观摩,移植演出。1952年1月,河南豫剧团演员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为捐献“香玉号”飞机来湘演出《新花木兰》、《红娘》等剧,省文联筹委会举行了座谈。1957年8月,浙江昆苏剧团周传瑛、王传淞等“传”字辈名师来长演出整理的昆曲名剧《十五贯》,省文化局组织全省剧团主要艺术人员来长观摩学习,不少剧团移植上演。1962年3月,天津小百花剧团来长沙演出《拦马》、《盗草》、《喜荣归》等剧目,省文化局组织 青年演員、编导人员来长沙观摩学习。1962年9月,河南曲剧团来长沙演出《风雪配》等优秀剧目,受到省会文艺界好评,《新湖南报》载文评介。1965年7月中旬,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 巡回演出队第二队来长沙演出,影响最大。当时,省文化局组织全省文化行政干部和文艺工作者两千余人来长沙专场观摩。事后,湖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中南局指示,决定在全省每个县建立一支“乌兰牧骑”式的农村文艺宣传队种子队,全省九十四个种子队一千一百八十二人在长沙集训,学习基本功和《打铜锣》、《补锅》等小型剧目。训练结束后,省人民委员会接着发出关于建立农村文艺宣传队的两个通知,要求农村文艺宣传队“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兴无灭资战斗队 ,又是革命文艺演出队和群众文化辅导队”。后来在“文革”中,这些种子队都逐渐演变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文艺工作队”。

特殊性演出

非常规的特殊性演出,主要有慰问演出、汇报演出、出国演出、戏剧会演等几种方式。

慰问演出:也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式之一。这是专业剧团对从事某项具有重大意义工作的人员所进行的慰问性演出。新中国成立以前,也有这类演出活动,如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文艺表演团体在战地、医院对抗日将士、伤病员所作的慰问演出。这多是自发的,也有国民政府组织的,但规模较小,为数也不多。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类活动大都是人民政府组织的,为数也多,规模也大。数十年来,大型慰问演出达十数次。“文革”前,有1951年的慰问老苏区演出,1952年和1954年的慰问治湖民工演出,1953年两次赴朝鲜慰问演出,1954年慰问人民解放军驻军演出,1958年慰问福建前线部队演出,1960年和1961年慰问云南支边湘籍移民演出。“文革”时期和新时期,有1970年和1971年赴湘黔铁路修筑工地演出,有1979年的慰问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部队演出,1986年的慰问云南老山前线部队演出,2002年赴湘西自治州省直扶贫工作点的慰问演出,2011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慰问演出等等。这种慰问演出不但规模大,而且多是富于战斗色彩的。

比如慰问治湖民工演出。1952年12月,湖南省文工团及部分民间职业剧团赴南洞庭湖整修工程工地为民工作慰问演出,历时两个月。1954年冬,洞庭湖堤垸整修工程总指挥部动员各地戏曲剧团组成十五个工地文工队,为工地百万民工巡回演出四个多月。在此期间,1955年1月18日至2月1日,中共湖南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组织湖南各界人民洞庭湖堤垸整修工程工地春节慰问总团,省文化事业管理局从全省四十二个戏曲剧团中抽调主要演员和湘潭市居民业余宣传队共三百九十八人,组成二十一个演出队随同至工地慰问演出一百四十六场,近二十三万民工看了演出。规模之大,空前未有。笔者曾参加1952年省文工团赴南洞庭湖整修工程工地的慰问演出,全团分为四个小分队,每队二十来人,出发前编排了《姑嫂忙》、《四姊妹夸夫》、《修好洞庭再结婚》、《喜报》等小型剧目以及快板书、采莲船、蚌壳舞等小节目,按照规定路线分别在工地流动演出。两个来月的时间里,除了春节在指挥部休整了几天以外,其余全部时间都在工地。一般是在白天行军,晚上演出。那年雨水多,白天行军时,各人挑着自己的行李、铺盖和道具、乐器、服装,泥湿路滑,有时一脚踩在泥水里,扯出来时,长筒套鞋被嵌在泥巴里,拔也拔不出来。晚上露营时,有的地方只有一间房子,我们男男女女二十来人便在这间大房子里开一排长铺,有的同志自告奋勇地把铺开在男女分界线上,那时人们的思想都很单纯,只有革命同志关系,没有男女界限。演出时,常是顶着北风,冒着细雨,越演越来劲,民工们也在风寒中看得津津有味。我们还根据工地的好人好事,编演了《模范牌》等小型花鼓戏。一次,我在演《模范牌》时,忘了台词,在那个小小的土堆台子上转来转去,老是反复唱着“模范牌子找不到”、“模范牌子找到了”两句,把乐队急坏了,可我自己并不着急,因为我有即兴创作的经验。后来此事被传为笑柄。

又如赴朝慰问演出。前后也有两次。1953年,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领导下,湖南话剧团二十余人和湖南皮影戏队六人组成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第四团,于3月19日启程,4月初到达朝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及朝鲜人民作慰问演出,演出话剧《妇女代表》、《夫妻之间》和皮影戏《龟与鹤》、《火焰山》等节目。历时两个多月,先后于6月14日(皮影队),8月20日(话剧队)返回长沙。当年10月2日,由湘剧、衡阳湘剧、常德湘剧、花鼓戏名老艺人及新文艺工作者九十一人组成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三总分团第四分团文工团,由团长铁可率领离长赴朝,在朝鲜各地慰问演出一百一十七场,主要剧目有湘剧《打猎回书》、《宫门盘盒》,衡阳湘剧《醉打山门》,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等,12月19日回国。据皮影戏名老艺人何德润回忆说:他们去朝鲜的途中,坐的是大卡车,由于敌机轰炸,常是日宿夜行。每部车子两个司机,正司机管开车,副司机管防空,一有情况就在司机台顶上拍三下,灯即熄灭。车子常在弹坑里行走,有时要冲四、五次才能爬上坡去。一天过重点封锁区,敌机轰炸,有的同志被炸弹掀起的沙土所覆盖。到部队驻地后,演出场所绝大多数在坑内小礼堂里。坑道里的生活是日夜不见天,上有滴水,下有泥泞,一不小心,脚掌上便扎上刺。到了前沿阵地,没有礼堂了,都是坑道战壕,只能用小演唱的形式进行慰问。最前线距敌人只有五十米,只能在短时间里抢着演唱。一次在鹤坊里(县里)慰问演出,战士们看完演出后去执行任务,演员们献旗送行,排长汤凤喜表示:要把祖国人民所赠的旗插到敌人占领的主峰上去。他们一排人打先锋,当夜两点进攻,凌晨6点把旗插上了主峰,战斗大获全胜。汤风喜在庆功会上说:“从来没有这样的速度,这是祖国人民给了我们的力量!”

汇报演出: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演出方式。为了扩大湖南戏剧艺术的影响,省里常组织演出团体向上级机关、上级领导汇报演出本省的戏剧编创成果。“文革”前,湖南的汇报演出亦多。如:1956年湖南戏曲艺术团进京汇报演出;1958年湖南省花鼓戏剧团进京汇报演出;1958年11月湖南戏曲艺术团赴武昌汇报演出;1958年12月湖南戏曲艺术团进京汇报演出;1959年10月省湘剧团和省花鼓戏剧团先后赴北京作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1960年初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穗汇报演出;1960年祁剧艺术团进京汇报演出;1963年初祁剧艺术团赴穗汇报演出;1965年,湖南一臺小戏随中南汇报团赴北京汇报演出,等等。“文革”后,多以一个剧目或一组剧目赴北京汇报演出,这种演出更多,规模较大的是先后六次组织“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优秀剧目进京汇报演出,包括本省和兄弟省的优秀剧目。这种汇报演出的剧目,都是经过遴选的优秀传统剧目或创作的优秀现代戏、古装戏。有的汇报演出参加人员较多,规模较大,影响甚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56年湖南戏曲艺术团进京汇报演出。

1956年,省文化局以全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各剧种优秀剧目和老艺人为主体,湖南湘剧团及其附设的小演员训练班为基本队伍组成湖南戏曲艺术团,全团一百二十六人,由省文化局副局长刘斐章、办公室主任铁可、艺术科长阎金锷率领进京汇报演出。6月8日至7月9日的一个多月中,该团在北京演出了四十一场,另参加特约晚会七次,其中在怀仁堂演出一次,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艺术团演出的剧目有湘剧《拜月记》、常德湘剧《祭头巾》、祁剧《昭君出塞》、衡阳湘剧《雁门提潘》、辰河戏《破窑记》、巴陵戏《九子鞭》、邵阳花鼓戏《打鸟》、长沙花鼓戏《姑嫂忙》、岳阳花鼓戏《补背褡》等三十四个,都是各剧种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其中《祭头巾》、《雁门提潘》(蒋经成整理,谭松月主演)等反映极好。衡阳湘剧的《芦花荡》(谭保成主演)等到被选拔赴怀仁堂演出。首都各报刊发表评介、报道文章三十余篇。6月15日,艺术团在政协礼堂为第一届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演出《拜月记》,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由湖南省长程潜陪同上台接见全体演职员。次日,周总理批款一万元给艺术团添置服装。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还在天坛公园接见了全体演职员。这是湖南戏曲界空前的一次名角名戏大会师,是湖南戏曲艺术首次在全国大亮相。从此湖南的主要剧种、优秀剧目、著名演员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打出了戏剧“湘军”的品牌。

1960年初,湖南省文化局抽调省湘剧院、省花鼓戏剧院和部分祁剧优秀演员共一百四十六人组成一综合性艺术团,于1月31日至2月15日赴广州、佛山,向中共中央中南局汇报演出,和在粤工作的湘籍老干部慰问演出,演出剧目有湘剧《生死牌》、花鼓戏《刘海砍樵》、祁剧《昭君出塞》等五十多个,共四十一场,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部分剧目。艺术团还接待了港、澳同胞参观团。广州各报刊载评介文章二十多篇。这也是一次影响较大的汇报演出,扩大了湖南戏曲艺术在港、澳的影响。

出国演出:是在更大范围扩大湖南戏剧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演出方式。赴朝慰问是一种出国演出,但它是属于慰问性的,一般的出国演出是指专业表演团体按照国家文化协定或被邀请专程出国进行的访问演出活动或参加国际会演。湖南的戏剧表演团体,以皮影木偶剧团出国演出最多,始自1956年。当年9月,该团派何德润、王福生、谭德贵、吴菊生参加中国木偶皮影艺术代表团,先后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三个国家的十大城市访问演出五十三场,观众二万七千多人次。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演出后,这个以木偶艺术著称的国家,给该团发表评介文章达八十六篇。1957年3月仍派何德润等人与福建木偶戏演员组成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剧团去瑞士、法国、匈牙利、南斯拉夫、蒙古五个国家演出十八场,观众三万人次。在法国首都巴黎演出后,许多报纸发表评论,《曙光报》文章写道:“中国皮影《哪吒闹海》具有中国特别的风趣;《龟与鹤》、《贪心的猴弟弟》、《两朋友》远远超过了世界上最美好最活的卡通(指动画片)。”1956年9月,由胡代伟(省文化局副局长,任团长)率领全团二十八人赴罗马尼亚、民主德国等国,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木偶戏剧比赛,演出了二场木偶戏、二场皮影戏,应邀拍摄了电影片,直播了皮影戏《鹤与龟》和《差不多》,皮影戏获得了最佳演出奖。同年12月,又赴越南访问演出四周,在河内大剧场演出木偶戏《三打白骨精》、《智取威虎山》和皮影戏《鹤与龟》、《两朋友》等节目。1984年10月,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应邀去日本国滋贺县进行为期十二天的访问演出,演出了《金鳞记》、《马兰花》、《火焰山》等剧目,日本观众评价说:“中国湖南木偶皮影艺术,把人们带进了梦幻世界”。五十余年来,该团出国演出数十次之多。由于湖南皮影戏在国际上的影响,1958年文化部曾派皮影戏老艺人夏少春去外蒙传授技艺,获得蒙古人民共和国荣誉奖状。1964年,埃及邀请皮影戏老艺人王福生授艺达一年之久。湖南的皮影木偶在国际上的影响巨大、深远。

湖南戏剧艺术表演团体出国演出影响较大的还有:1983年5月,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应美国华美协进社邀请,在爱国华侨刘延芳、高飞两先生的资助下赴美,先后在纽约、华盛顿演出《刘海戏金蟾》(银汉光改编)十场。美国《华侨日报》、《北美日报》、《华语快报》、《纽约时报》等多家报刊载文赞扬,认为“湖南花鼓戏神奇无比,非常出色,难以忘怀。”华盛顿市长委派副市长向剧院赠送了演出成功纪念币和其他礼物。1999年10月,湖南省歌舞剧院应邀去奥地利布根兰州首城铁城州文化会议中心演出舞剧《边城》,反响强烈。七十五分钟的演出结束后,剧场里爆发雷鸣般的掌声,观众被剧中浓郁的民族神韵、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东方艺术的动人魅力所震撼,谢幕再三。布根兰州副州长那度称赞说:“这次演出……是给我们布根兰州一份漂亮的厚礼”。2010年,湖南省话剧团应新中友好协会金航旅游业有限公司等机构邀请,对新加坡进行文化交流,演出音诗画红色舞台剧《韶山升起红太阳》,作为“春城洋溢华夏情”活动的压轴大戏,在具有悠久历史的维多利亚剧院连演五场,场场爆满,轰动狮城。

戏剧会演:为了发展、繁荣戏剧艺术创作所进行的一种交流性演出。新中国成立前,这种演出不多,一般系自发性的。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演出均由文化部门组织,规模宏大,形式多样,诸如会演、调演、艺术节、交流演出、观摩演出、展览演出等等,一个时期兴起其中一、两种形式。这类演出,一般分地区、全省、大区、全国几个层次举行。节目首发由表演团体编创,然后由地区(地、州、市)文化部门或省戏剧工作单位组织加工提高。“文革”前,省级会演有1952年的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1955年的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1957年的戏曲汇报演出,1958年的现代戏展览演出,1959年的全省戲剧会演,1960年的第一届戏曲青年演员会演,1964年的现代戏会演;大区和全国会演有1952年的中南区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1956年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1965年的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文革”后,本省和全国的戏剧会演更多。省里继1979年全省专业剧团戏剧、歌舞创作节目汇演之后,举办了三届巡回演出戏剧季,歌剧、话剧观摩演出,洞庭之秋艺术节,三届新剧(节)目汇演,五届湖南艺术节,多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大区和全国举办了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活动,部分省歌剧交流演出,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全国木偶皮影戏汇演,全国地方戏交流演出,全国昆剧艺术节,及多届中国戏剧节和中国艺术节,平均两年约一次本省或大区、全国性戏剧会演。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第一届全国戏剧观摩演出: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湖南选调二十四人参加中南代表团,演出湘剧《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兄》和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衡阳湘剧《醉打山门》、常德湘剧《思凡》等六个剧目;《琵琶上路》、《刘海砍樵》获演出二等奖,徐绍清、谭保成和李福祥、陈剑霞、彭俐侬以及杨福鹏、何冬保、肖重珪、罗元德分别获演员一等、二等、三等奖或奖状。湖南的戏曲剧目和戏曲演员首次在首都亮相,对当时我省的戏曲艺术发掘、整理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1955年12月7日至1956年1月19日在长沙举行。十一个代表团演出了十六个戏曲剧种的一百零三个剧目,以传统剧目为主,涌现了《昭君出塞》、《祭头巾》等大批优秀剧目,是我省戏剧会演涌现优秀剧目最多的一次会演。文化部派了以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罗合如为首的观摩团来湘,会演中,还举行了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专题讲堂,组织了优秀剧目交流,对我省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和提高戏剧整体艺术水平产生了较大作用。

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1965年在广州举行。笔者将专文介绍。

“洞庭之秋”艺术节:1987年10月5日至24日在长沙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多的一次专业与业余文艺工作者相结合的文化艺术活动,十个项目中,有六项演出,即专业文艺演出十五台,业余小戏二台,少儿文艺二台,工矿文艺二台,校园文艺一台,老干部京剧一台,十五台专业剧团演出的剧目中,涌现了湘剧《山鬼》、花鼓戏《风暴过洞庭》等优秀剧目。

湖南省首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1989年9月23日至12月底在长沙市南区文化馆举行。这是湖南民间职业剧团规模最大的戏剧演出活动。参演的民间职业剧团十六个,参赛剧目七十八台,涌现了《镇长吃的农村粮》等一批优秀剧目。

第四届湖南艺术节:2012年9月11日开始,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等六家省级单位在长沙、岳阳、邵阳三地分别举行,共分八大板块,参与的专业、业余演员达三千五百余名,惠及观众近十万人。是历届湖南艺术节参与人数最多、观众上座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次。涌现了湘剧新版《谭嗣同》等一批优秀剧目。

特殊性演出除上述四项以外,还有纪念性演出,如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纪念周演出(1958年)、纪念王船山逝世二百七十周年演出(1962年)、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演出(1981年)和多次田汉纪念会演出。此外还有募捐演出,为世博会演出等等。

演出兴衰谈

笔者在《湖南当代戏剧剧种兴衰谈》一文中提到,六十余年来,湖南的戏剧剧种有兴有衰,有起有落,时兴时衰,时起时落,变化无常,一波三折。其实这种兴衰起落是戏剧演出引起的,因为演出是戏剧的生命线,演出的兴衰决定着剧种的兴衰。演出兴旺,剧种必然兴盛;演出衰落,剧种必然衰落。六十余年来剧种兴衰的时段,也正是演出兴衰的时段。

这里有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情况: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戏剧演出日趋衰落,每况愈下。但这里说的是专业戏剧,业余戏剧并不如此,演出一直十分活跃。除了相继举行了几届集中展示业余戏剧风采的“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以外,各地个别的业余戏剧演出也相当兴旺。笔者曾经写过《邵阳民间戏剧调查报告》、《试论开拓戏剧市场的条件和策略》、《下乡观剧散论》三篇调查研究业余戏剧的文章,分别发表在《艺海》2000年第3期、2002年第1期和2004年第3期上,后来收入拙著《尹氏戏文拾遗》中。这三篇文章反映了湖南业余戏剧演出的盛况。

业余戏剧多演喜庆戏,以寿戏、丧戏、谱戏为主,还有庙会戏、开业戏(行业戏)以及其他喜庆演出。比如邵东县野鸡坪镇仁风井田尹氏七修族谱告竣,于1995年农历正月在该族开派张祠堂柏桂祠邀请某业余祁剧团演戏庆贺,并娱族人。2005年清明节前夕,仁风井田尹氏发放《中华尹氏通志》并祭祖祭祠扫墓,邀请零陵祁剧团业余演出队国华班演戏庆贺。2014年,仁风井田尹氏八修族谱告竣,于清明节当天举行庆典,又邀请省祁剧院演员管国兴组织的业余演员下乡演出队演戏。这三次演出,每次都是五至七天。仁风井田尹氏三次演戏,时隔二十年(修族谱二十年一届),可以看出业余戏剧演出的连续性和兴旺情况。

又如2003年邵东简家垅土桥观修葺,邀请邵东县桐江业余祁剧团演出,从12月15日起演到29日止,每天上午、下午各演出一场,演出剧目四十余个。土桥观这次演出,写戏时原定十天,后来观众自发筹资加演,加演一天又加一天,一直演到十五天才散戏。十几里以外的戏迷也赶来看戏,在亲戚家食宿,戏演多久他们看多久,有的看了十几天。由此也可看出业余戏剧的盛况。

再举一个新近的事例。据邵东县花鼓戏剧团业余演出队刘天一(主胡、唢呐一把手)介绍:他们演出队每年除春节期间休息一段时间和农忙淡季演出较少以外,其他时间都有演出任务。每天最少演出两场,下午和晚上演出,有时上午也演,一天三场,有时甚至演四场,每场戏价2000元,如用电声乐器,则收3600元至4000元。演出队二十来人,每人每天平均收入二百余元,全年收入达八万元。2015年全年,该演出队演出了二百六十多天,七百来场,其中下乡演出一百八十余天,五百余场。他们以下乡或在城镇演出喜庆戏为主,还出县演出,先后到了邵阳市、邵阳县、新邵、洞口、隆回、新化、涟源、双峰、祁东、祁阳、冷水滩等地,并远去贵州省凯里。邵东县原来只有文化馆和花鼓戏剧团两个业余花鼓戏演出队,现在发展到十几个,除文化馆和花鼓戏剧团两个业余花鼓戏剧团外,还有邵东花鼓戏总团,邵东花鼓戏一团、邵东职业花鼓剧团、梨园花鼓团、梅花剧团、三湘花鼓戏剧团、宝庆花鼓剧团、大东路花鼓剧团、八仙花鼓剧团、雄峰花鼓剧团、百花花鼓剧团、廉桥花鼓剧团、神州花鼓剧团、长春花鼓剧团、心连心花鼓剧团等。由此可见,业余戏剧演出,不但没有衰落,而且呈发展之趋势。

以上举的都是邵东的例子。邵东是湖南的一个县,邵东如此,其他地方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笔者在《试论开拓戏剧市场的条件与策略》一文中,提到汨罗、资兴、常德以及山西晋中小鸣琴晋剧团、广东台山市民间艺术团、宁波市宁海县繁艺平调剧团下乡演出的盛况,足以说明问题。

笔者在《试论开拓戏剧市场的条件与策略》一文中论及:为什么喜庆戏方兴未艾,“人们办喜事时为什么要请剧团唱戏呢?这不仅是文化娱乐的需要,也是一种传统风俗,而且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热闹的场面和热烈的气氛来。”“戏剧那种具有一定内容和故事性以及情节、人物、唱腔、做功的艺术特点,是偏重于情绪表现的流行歌曲所不可替代的,戏剧那种与观众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的演出特点是电视所不可替代的。这种本体的特征也是永恒不变的。”“人们担心:那些热爱戏曲的老观众随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而日渐减少,到时候戏剧是否还会兴旺?这也不必杞人忧天。事实上,随着戏剧在农村演出的兴旺,常年的陶冶,耳濡目染,新的一批戏剧观众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那些热爱戏剧的老观众不也是这样产生的吗?”邵东县业余戏剧的发展趋势证实了这一点。

现在我们需要探讨专业表演团体如何扩展演出市场、专业戏剧如何振兴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政府文化部门对此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政府买单,送戏下乡”,组织支农文艺轻骑队下乡演出;组织“七彩潇湘”、“雅韵三湘”活动,组织“十九和弦大舞台”演出活动,组织大规模的演艺惠民活动等等。从政治上看,这些活动都贯彻了文艺为工农服务的方向,特别是为农民群众服务,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经济上看,毕竟是“政府买单”或政府补贴,而不是谁看戏谁出钱,国家银库拿出了钱而文艺表演团体收不到实效,演出阵地扩大了,可政府的银库却空了不少,剧团账面上也增加不了多少收入,因此只能算是权宜之计而不是长远之策。专业戏剧要振兴还得专业剧团自身解决问题,自己谋求出路。

当然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出路是专业戏剧紧跟时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当前,就扩大演出市场而言下乡或在城镇演出喜庆戏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现在,不少专业剧团演出喜庆戏多是承包性质,演出收入进了私人的腰包,剧团得不到多少好处。要将这种演出纳入剧团的工作计划,由剧团统一安排;或采取剧团与承包人分成、承包人上交部分收入的办法,既发挥承包人和参加演出人员的积极性,又增加剧团部分收入。演喜庆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剧目问题。在一个点上演喜庆戏,必须每场换戏,这就要有充足的剧目准备。上述在邵东县野鸡坪镇仁风井田尹氏演出的国华班,演出剧目都是祁剧富有剧种特色的传统剧目,如《杨滚教枪》、《盗仙草》、《斩雄信》、《拦马》、《大郎打饼》、《珍珠塔》、《泗水关》、《阳河摘印》、《法场换子》、《双合印》、《金光阵》、《大下宛城》、《草桥二关》、《马刚带镖》等,七天中演出了十余个不同剧目。官国兴班也演出了《魁星点斗》、《草桥关》、《七郎打擂》、《双槐树》、《拦马》、《六郎斩子》、《二堂审子》、《秦府抵命》、《三气周瑜》、《审霜审连》等十余个不同剧目。祁剧业余演出队一般有百余个可供主家点演的戏,官国兴拿出的戏折,可演剧目近两百个。现在,湖南各地的专业剧团保留的剧目不多,往往不能适应每天换戏的需要,这就要恢复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增加剧团的保留剧目,以适应日常演出和演喜庆戏的需要。

二是演出质量问题。演喜庆戏尽管主家只是为了演戏酬宾或演戏娱人,图个热闹,但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才会有人邀请。前面提到的邵东县桐江业余祁剧团是邵东县简家垅乡兴隆村的一个中年企业家申琦清组织的,他自己不唱戏,但联系了许多祁剧演员,聘请的演员来自邵阳、邵东、道县、衡阳、零陵、东安等地,其中有些是业余演员,也有少数国家剧团退休或在职的专业演员,都有较好的演技。他自筹资金,自办行箱,备有五蟒五靠,服装、道具齐全;音响设备先进,置有胸夹式话筒八个,每场戏的主要角色都可佩带,音响效果不亚于城市剧场演出。演出的剧目也都是祁剧传统名剧。如生角戏《审霜审连》、《杨滚教枪》,小生戏《黄鹤楼》、《三讨三气》,武小生戏《刘高抢亲》、《草桥关》,旦角戏《虹霓关》、《杏元和番》,花脸戏《捉潘审潘》、《七郎打擂》,丑角戏《九锡宫》、《拦马》、《卖饼》,生旦戏《回窑登殿》,旦角、小生戏《珍珠塔》、《三请梨花》等,都具有丰富的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水平,演出质量较高。同时,该团的演出作风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2004年12月的一天上午,臺上正演出《虹霓关》之际,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吹得飞沙迷眼,台下观众纷纷移坐,台上幕布飘舞,演员双眼难睁,可是演出丝毫不受影响,演员在飞沙中坚持作戏。又一天,气候阴沉寒冷,气温在4度以下,台上演出《三讨三气》中的“芦花荡”,扮演张飞的邹超威(原零陵祁剧团退休的“超”字科班老艺人)年逾古稀,仍坚持传统演出规制,不畏天寒地冻,赤膊上场,他刚一出马,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鞭炮齐鸣,将演出气氛推到了高潮。该团由于演出质量较高,演出作风严肃认真,因而从1981年成立以来,至笔者观看演出的2003年,已坚持演出二十余年,每年演出一百七、八十天,两百多场,常年不衰。前文所说的国华班和官国兴班,演出也具有较高的质量。

三是演员问题。业余演出队有的是固定的演员,如邵东花鼓戏剧团业余演出队;有的是临时聘请演员,如邵东桐江业余祁剧团。不管是固定的演员还是临时聘请演员,都必须具有较高的演技,能够胜任演出,同时还要一专多能。如邵东花鼓戏剧团演喜庆戏,虽以演出邵阳花鼓戏为主,但有时主家需看祁剧,他们也能演出祁剧,如《白蛇传》、《双槐树》等剧目,以适应主家之需要。专业表演团体的演员,一般能演的戏甚少,如果要演喜庆戏,就要培养一批能够演出较多剧目、具有较高演技、一专多能的演员;或者专业与业余相结合,专业剧团在业余演员中发掘人才,聘用演员。

演喜庆戏是戏剧扩展演出市场的一条途径,一条重要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还要另辟蹊径,广开门路。比如在风景区设点演出。张家界建立了“魅力湘西”大剧院,湖南难道只有一个张家界景区可以开发吗?又如在墟场设点演出,每逢赶场就演出戏剧;又如专业戏剧与大专院校的业余剧团合作演出;又如去效益较好的大厂矿演出,与厂矿签订演出合同,等等。专业剧团要有专门联系演出的外勤人员,演喜庆戏也不能等人上门写戏,而要主动出击,走出门去。办法是有的,问题在于剧团重视不重视,如果不重视,那就只有等着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