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莫大于恕
2017-04-10焦守锴
焦守锴
数千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看来,宽恕是一个人应该终身奉行的信条。
人非圣贤,多有不足。如果没有宽恕别人的度量,斤斤计较,睚眦必报,根本谈不上做人的成功。晚清名臣曾国藩有言:“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因此,他一生尊崇“善莫大于恕”。历史长河日夜翻涌,而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宽恕却是不灭的印记。左宗棠脾气暴躁,性格高傲,每接见部下诸将,必骂曾文正,而曾国藩恪守“敬恕”之道,谓己“拙于口而钝于辩”,还以极高的语言评价左宗棠,以德报怨。到后来,他的宽容宽恕终使左宗棠开悟。曾国藩去世,左宗棠敬献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生平。”此乃千古佳话。
敬恕他人,表现出一个人崇高的道德风范。我想起了伟大领袖毛泽东,1974年,赞比亚总统访华,随行的总统夫人为表敬意,对他行屈膝礼,毛泽东不介意自己的主席身份,以屈膝礼还之。在场的人无不为毛泽东的举动震撼,毛泽东的涵养和胸怀在国内外人们的心中大放光彩。
宽恕与容忍,体现出一个人坦荡的胸襟。古人讲:“若能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了风和日丽;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乱象,才有了郁郁葱葱;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了浩淼无垠。正因为胸襟的坦荡,才有了“宰相肚里能撑船”“负荆请罪”等流传后世的故事。
可见,与人为善是我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需要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我们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
可是,现实生活中类似复旦大学投毒、乡邻杀人等报复案件层出不穷,令人心冷。严酷的现实,既是对国民素质的拷问,也是对道德回归的呼唤!
提倡宽恕之心,并不是说所有的过错都是可以宽恕的,更不是否认法律、公正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是讲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时,宽恕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能量。
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成功和未来,才铸就了幸福与和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們说宽容是最大的仁慈。恕之深,善之极也。
善莫大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