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问题中心教学”应把握的环节

2017-04-10邓雪萍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把握环节

邓雪萍

摘要:问题中心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激疑—质疑—解疑—生疑”的过程。运用问题中心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设问、提问、解问”三个环节。

关键词:问题中心教学;把握;环节

古人说:“学则需疑”。人的思维是由问题产生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进行积极的思维。“问题中心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任务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问题中心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激疑—质疑—解疑—生疑”的过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将成为学生创造的起点。因此,问题中心教学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有利,而且对他们能力的发展也大有助益。运用问题中心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设问、提问、解问”四个环节。

一、把握教学目的——设问

设计问题是问题中心教学的关键,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问题中心中的设计问题是教学准备的重点,因此设计问题必须针对教学目的,满足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是依据学生认知能力设置问题。教师必须搞好课前调研,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和能力需求,使设计的问题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是要围绕教学内容重难点来设计问题。一个课程(题)的教学必须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也就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化”。要根据本课程(题)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需求,将教学内容设置成若干个问题。这些问题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个别章节,有的可能涵盖若干章节甚至整个教材。再将这些问题进一步细化成若干子问题。

三是依据教师对学术前沿的把握。问题中心教学不光针对学生的岗位需求和教学内容,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本学科的发展。相对学生而言,无论学识或阅历,教师都是问题中心教学的设计师和总导演。教师必须用自己独到的学识和敏锐的眼光,发现本学科或本课题学术前沿的问题,并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问题中心教学的水平和层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境界。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问

设计出好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心理疑惑,对提高教学效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适当的提问方式,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样重要。提问通常可采用以下方式:

一是开门见山式提问。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以问题牵引后面的讲授和讨论。这种方法直接明了,是经常采用的方法,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为后面的讨论交流做好准备。缺点是问题提的突然,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跳跃,有时学生可能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因此,这种问题通常是与学生关系密切,直接解决学生岗位需求的问题。

二是讲授中自然提问。教师首先围绕问题精讲理论,为解决问题做铺垫和准备,在讲授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提问方式如行云流水,自然呈现,学生思维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而且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准备,讨论比较容易进入主题。

三是案例式提问。教师通过描述一个案例,或运用多媒体方式,呈现一段画面,播放一段视频等,然后针对实例、多媒体呈现的事物提出相应的问题。这种提问的方式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通常用于案例教学中,直接针对案例提问,通过讨论剖析案例、分析现象,找出解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当然,提问也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以适当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知悉。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提问,应有情节但不宜烦琐,应有重点但不宜夸张。同时,在提问时,还可以根据需要指出这一问题的矛盾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

三、营造民主氛围——解问

分析解决问题是问题中心教学归宿。学生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实时引导。讨论的过程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应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带领学生,以逻辑思维为依托,探寻问题的来龙去脉,旁征博引,以求得问题的最终解决。最后,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小强,得出最后的结论。在讨论解决问题时,教师需要把握以下要求:

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问题中心教学不能简单理解为通过问题的这种形式将自己的观点传授给,从而将学生的思路纳入教师自己设计的轨道,这样只会束缚学生思维。而是要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只做一个引路的人就可以了,不必再竭尽所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有很多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去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问题中心教学中,教师不要把自己当成最终裁判,不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成为学生追求最终答案的依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研讨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焦虑感,使他们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真正成为敢说、敢问的学习的主人。

三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对既定的理论、观点进行质疑,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认知结构、自己的独特视角,大胆地质疑任何现成的东西,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刘春梅.“从无疑到有疑”和“从有疑到无疑”[J].教学与管理,2009,(2).

[2]洛刚,李红军,胡晓枫,尚娜.开展“问题式”教学法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与教育,2012(5).

猜你喜欢

把握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须重视的几个环节
小学数学课堂中生成信息的回应策略
“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