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地域文化特色
2017-04-10王慧蓉杨小莉
王慧蓉?杨小莉
摘要:地名是一种词语,但它又与一般词语不同,它可以用具体的地理坐标表达,可以反映当地的地域、历史、经济、交通、军事文化等,可以说地名是研究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化石。选取孝义市为例,揭示当地地名与自然、人文环境变迁的密切关系,对于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名;文化;孝义市
孝义市位于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北与汾阳市毗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市辖5个街道、7个镇、5个乡,境域面积948平方千米。孝义历史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始置瓜衍县,成为山西历史上置县最早的地方之一。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因邑人郑兴割股奉母,其孝行感天动地,唐太宗诏政永安为孝义。现在,孝义已成为古老文明和现代繁华的聚汇之地,成为晋西、陕北、晋中的物资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地名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为了识别周围的环境,对位于地表特定空间位置上的地方所赋予的指称。然而,地名,代表的不仅仅是能够用地理坐标所描述的具体空间方位,从时空观的角度看,地名具有历史延伸性,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说:“任何一个空间范围其实都与一定的时间范围相联系,这个时间范围有的长有的短,在这个时间范围里面又与很多地名以外的事物和因素相联系,所以地名除它们的本意之外,还有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义。”[1]因此,地名包含了浓厚的自然与人文色彩,成为蕴含地域文化特色的标志。
一、地名中的“山水文化”
(一)地形地貌
地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早期聚落的形成密切相关,人类的聚居地常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命名与地形、地貌、地质密切相关。孝义市位于汾河中游地区,吕梁山脉东麓,因此,地名带有明显的“山水文化”色彩。其中,体现地形地貌的词汇很丰富,如沟、岭、坡、坪、峪、窊等,尤以“沟”最多,符合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特点。由此可见,人类居住地常选择地势较高,较为平坦,离水源近的地方,劳动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单独以地形地貌命名的有:坪子山、大石头、中原、大沟、高阜、岩庄、瓮沟、夹道等。地形地貌加其他要素命名的有:田家沟、高家掌、侯家山、温家沿、王青峪、安家岭、南沟底、西沟沿等。色彩能够被视觉直接感知,能够反映出人类的居住环境,包括地貌、土壤等,如黑坡沟、白石崖、长黄、黄文等。
(二)水文化
汾河中游水资源丰富,孝义市境内有文峪河、磁窑河、下堡河、兑河、曹溪河等。地名中河、泉、湾等字的使用表明该区域内水资源丰富。如河北、河底、师河底、桑湾、水峪、大青河、小青河、后河、西泉、阳泉曲、柳湾、临水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临水而居的习惯特点及对水资源的依赖。
(三)空间方位因素
受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事物是对立统一的,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地名命名时,遵循山南水北为阳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对称性,古人习惯使用对称的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前后、上下、内外、阴阳、新旧、大小等。其中,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和大小使用的频率较高,据统计,东西成对出现有14次,南北8次,上下5次,前后4次,大小3次。通常情况下,以一定的参照物为中心,形成比较直观的空间相对位置。值得注意的是阳和阴的分布,阳字的使用较为频繁,阴则相对较少,如高阳、南阳、阳泉曲等,说明温暖、避风且向阳的地方是人类聚居地的最佳选择。另外可以看出,对称方位地名尽量遵循在同一行政区的原则,也有个别例外,分属在不同的乡镇、县市,如上吐京和下吐京,上令狐和下令狐等。
二、姓氏文化
人们通常以姓氏命名自己居住的空间,颇有宣誓主权的意味,通常姓氏人口群体为主体,如白家庄、张家庄、贾家庄、梁家庄、赵家庄、樊家庄等等,也有部分因特殊原因造成的情形。如冯家原,光緒三年遭水灾,灾后冯姓渐绝,村名未改。刘家庄,刘氏甚多,光绪三年遭灾后,刘氏已绝,村名一直沿用至今。部分姓氏加其他语素地名,记载了当地以某一姓氏为主体人口生活的地理环境,如马家岭、赵家窳、赵家沟、杨圪垛等。
三、地名中的地域特色
(一)动物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成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饲养家畜的行为,地名的命名中,牛、马、羊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使用频率较高,反映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如相王、鱼湾、牛王原、白马峡、前驿马、王马、下马宽、龙池头、盘龙沿等。龙的出现体现了当地的民间信仰,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也被刻画为能吞云吐雾,行云布雨的神灵,农业社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大,地名中的龙反映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与向往。牛作为人类农业劳动最重要的畜力,一直被当作忠实的伙伴,成为勤劳、力量等美好品质的代名词。而中国北方大片土地处于农业与畜牧业的交错带,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时有暴发,在冷兵器时代,马是重要的战备物资,对战争胜负起关键性作用,对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深远。
(二)植物
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前一个语素多为植物,后带其他地形或村庄语素,体现了当地的植物文化。如山草占、蒿里、柴场、甘村、榆树坪、南榆苑、柳湾、柳窳、槐树原、槐树沟、桃树沟、核桃窳、桃园堡、东梧桐、中梧桐、产树原、林林洼、桑湾、瑶圃等,可以反映出当地的主要林木品种有榆树、槐树、桃树、桑树、柳树、梧桐树、核桃树,以及蒿草、甘草、蔬菜等作物。
(三)交通
境内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河流纵横,常常需要借助桥梁通行,村庄坐落在桥梁旁边。如十里一铺,以铺头为界分西铺头、东铺头;三河口,地处三河(即太子河、庄里河、王才堡河)汇流之处;交子里,地处王才堡河与下马河交汇之处;圪卓头,古代此地旱码头;北桥头,汾河原从该村南流过,河上有桥;南船头,地处汾河南岸,为一古渡口。
(四)军事
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替控制的区域,战事不断,战争中使用的武器、防御工事常在地名中出现,堡、寨、营、壁、关和屯等的使用频次较高,这些军事壁垒有效地利用了地形地势,抗击强敌入侵。如堡子上、下堡、教场、老营坪、白壁关、南遼壁,北辽壁、西辛壁、东辛壁、小王营、必(壁)独、苏家营、郑家营、马庄营、南营、新尉屯、旧尉屯等地名,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北魏所设军壁有关,体现了当地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的延续性。
(五)建筑物及产业文化
建筑物包括建于地面的寺庙、砖窑、楼阁、烽火墩等,这类地名多以建筑物为参照物,再加其他语素命名,如东安生、西安生以粱上大安寺为界,分为东西两村;东铺头、西铺头十里一铺,以铺头为界分东西两村;前驿马、后驿马以村中圈养驿站马匹的庙为界,分前后两村;如来,相传村内建有一座佛寺;门楼窳,因村对面山上建有一座门楼;面向塔,因村对面原有一座土塔;禅房头,因村内建有玉泉寺,俗称禅房;楼东、楼西以中阳楼为界分为两村。
“窑”不仅指窑洞,而且包括应用于工业部门的各类窑,如烧制砖瓦的窑、陶瓷窑、石灰窑、玻璃窑、砖瓦窑等,另外一类就是煤窑。这一现象说明孝义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矿区建设也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如,兴跃(新窑洞)、瓦窑坡(砖瓦)、窑上(砖窑)、胡家窑(瓷窑)、官窑(煤窑)等。
中国封建社会推行盐铁专卖制度,对中国古代封建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地地名也有一定影响。如盐锅头,汉武帝时产盐郡县均设盐官,此地因产盐多也设有盐官,取名为盐官头,后演变为盐锅头。铁匠巷,韩氏、田氏为铁匠出身,来此定居,故名铁匠巷。
(六)方言色彩
晋语地区多数方言都有“圪”。“圪”的构词能力很强,多用作词的前缀,也有用作中缀的。[2]带“圪”的地名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黄土高原高低起伏、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常见的方言地名有:圪塔、圪料、圪垛、圪节、圪针、圪顶等,形象地描绘出当地错综复杂的地形。如吴圪垛、杨圪垛、程圪垛、小圪塔等地名。如果山沟中生长有酸枣树、枸杞、沙棘、荆棘等枝干上长刺的灌木,当地人将它们统称为“圪针树”。[3]
四、地名中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倡导修身养性,内容包括仁、义、礼、孝、悌、忠、信、廉、耻等,在历史长河中对人们价值观的传承,以及统治阶层社会秩序的维护起重要作用。孝义的地名中深深地留下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烙印,仁、义、贤、善、安、兴等词使用频次很高,如青义、留义村、居义村、仁义村、仁顺、仁坊、贤者、子善村、善吉村、长安、永安庄、安乐村等,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规范作用,还有一些词则表达了人们希望安居乐业、人才兴旺、健康长寿、品德贤良等美好意愿,如恒兴堡、多才岭、旺家原、招携、宜兴、长兴、柏子沟、文明村、和平庄、大胜村等。
地名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反映出历史时期地名出现、存在和延续的一些因素以及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地名所反映的人文特点,集中反映了特定区域人民群众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念等。这些地名,有的表达了人们对脚下的一方水土的热爱之情和美好愿望,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忠孝节义、善良品行的崇尚和颂扬。总之,地名绝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说明地名除了本身所代表的空间概念外,在不同的时间范畴里,有更为复杂、深刻的含义,值得人们重视。
参考文献:
[1]葛剑雄.地名、历史和文化[N].光明日报,2015年/9月/24日/第011版.
[2]侯精一.现代晋语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孟万忠,王尚义,刘敏.汾河中游地名与流域文化研究[J].测绘科学,2014(7).
作者简介:王慧蓉(1989-),女,汉,山西孝义人,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