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阳方言的“过V”构式

2017-04-10黄沙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3期

黄沙

摘要:德阳方言中有很多特殊表达方式如“倒V不V”(倒笑不笑)、“V都Vp(走都走了)、“V 起来、V 起去”(跑起来、跑起去)、“过V”(过喊)。其中“过V”结构表示“采用/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例如:过打(用打的方式),过甩(用甩的方式),过挖(用挖的方式)。该结构在德阳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有着丰富的语体、感情色彩,在表达上具有较强的功用性,更是体现出语言的简约性原则的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语法构式,该构式有特定的表意功能和使用规律,其形式简练,表意丰富,语义独特,在表意上、节律上和语体上都有特殊的语用价值,更生动活泼的体现了浓厚的地区风格及韵味。

关键词 :德阳方言;过V;句法功能;语义特点;语用价值

德阳市别称旌城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东北边缘,西南距省会成都58公里,东北接绵阳市,东南与遂宁、资阳两市交界,西南连成都市,西与阿坝州接壤,现辖旌阳区、中江县、罗江县,代管广汉市、绵竹市、什邡市3市,是改革开放后在成都平原上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德阳的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拥有“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古蜀文明遺址、西南地区最大的德阳孔庙、古代24孝之一的“一门三孝”。

德阳方言不是真正意义的蜀语。首先,宋末元初,战乱造成川南以外地方人口剧减,蜀语只存在于川南的部分地区(乐山、崇州)其次,德阳方言虽在四川官话的范围之内,但只成、德、绵地区,多数人用到这个方言表达式。最后,德阳方言的构成还包括湖广话和客家话。这种方言表达式的形成主要是由“湖广填四川”造成的。

从汉语官话方言分区来看,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从整个西南官话分区看,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成渝片。相对于南方其他方言,四川方言同普通话在语法上的差别要小得多,同时也有一些颇具特色的迥异。德阳方言是四川方言的组成部分,具有方言自身的特点。德阳方言与普通话在表达同一含义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有区别的。这是由地方表达习惯决定的,也是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的区别所在。

本文拟就德阳方言常见的“过+V”及其语法功能和表现出的语义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总结。

下面就普通话中表示“通过某种方式”的三种表达形式及其否定形式(疑问形式)进行讨论。

一、普通话“通过某种方式”和其否定式的表达

(一)“通过,通过……的方式”

1.通过收集的方式,大多数材料都准备好了。

否定式:没有通过收集的方式,大多数材料(也)都准备好了。

2.通过骂的方式,他让她一下子回过神来了。

否定式:没有通过骂的方式,他(也)让她一下子回过神来了。

(二) “采用,采用……的方式”

1、探究性学习应当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否定式:探究性学习应当不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含有反问语气)

2、路那么远,还要采用走的方式么?

否定式:路那么近,还不采用走的方式么?(含有反问语气)

(三)“用……的”

1.新型自行车,骑它是用“跑”的。(ElliptiGo公司的新款自行车倒是一改传统自行车坐着骑的姿势,弄成了像是跑步机那样“跑着骑”,“骑车”变成了“长跑”,跟骑车一样不怎么费力,屁股也不疼了,还能享受漂浮在半空中奔跑的神奇感觉)

否定式:新型自行车,骑它不是用“跑”的。

2.教育孩子要用打的方式吗?

否定式:教育孩子不要用打的方式吗?

3.你去学校是用走的。

否定式:你去学校不是用走的?

4.他对妻子向来都是用打的。

否定式:他对妻子向来都不是用打的。

(四) “以……”(这种表达形式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以”此时是动词,翻译时较为灵活。但是随着“以”词汇意义的逐渐消失,这种用法在书面语中使用的频率要大于口语中的使用频率)

1.以乱易整,不武(左传禧公三十年)

2.以小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

普通话中表方式的肯定式用“通过/采用……的方式”“用……的”来表达。“通过”后面的动词可以为单音节,也可以为双音节。在表达否定意义时,通常在“通过”、“采用”、“以”、“用”的前面加上否定词。

二、再看在德阳方言“通过某种方式”的表达

(一)“过V”构式

1.<德>孩子永远是过疼的。

<普>孩子永远是用来疼爱的。

2.<德>阿道门不是过推的是过拉的。

<普>那道门是用推的方式不是用过拉的方式(打开的)

3.<德>搞快!哎,你还是过跑噻!

<普>快点!哎,你也用跑的方式啊!(你也用跑的啊)

4.<德>火车不是过推的,牛皮不是过吹的,喜马拉雅山不是过堆的。

<普>火车不是用来推的,牛皮不是用来吹的,喜马拉雅山不是用堆的。

和普通话一样,德阳方言的“过V”同样有其否定形式的表达,在“过V”的前面添加否定词“不”,即“不过V”

(二)“过V”的否定式为“不过V”:

1.<德>他围巾不过买。

<普>他围巾不用买的。

2.<德>才吃了饭,表过跑。

<普>刚刚吃了饭,不要用跑的。

3.<德>牛要过撵,不过拉。

<普>牛要采用撵的方式,不采用拉的方式。

我们可以看出德阳方言的“过V”格式,能产性高,较普通话而言,更为简洁了,

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体现出德阳方言的“经济型”特点,也能体现德阳人性格豪爽,做事不拖泥带水的特点。

德阳方言可以用正反问的形式“过不过V”来询问,对应于普通话的“要不要V”/“用不用V”:

1.<德>今天买的花菜,过不过炒?

<普>今天买的花菜,要不要炒/用不用炒?

2.<德>这四个三过不过炸?

<普>这四个三要不要炸/用不用炸?

3.<德>教育娃娃过不过打?

<普>教育孩子要不要打/用不用打?

从这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德阳方言中的“过不过V”结构与普通话中“要不要V”结构表达基本相同。

三、“过V”构式的由来

德阳方言中的“过V”古代就有,其发展已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早在六百年前,官话方言就从东面和北面渗入四川;到清代前期,以湖广为主(特别是湖北)的大批移民入蜀,在与原四川民众的共同生活中,互相融合,经过一个历史过程,以湖北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四川官话的体系,德阳话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四川话-德阳话的一支,也在不断演变着,邢福义先生指出:“一个语法单位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存在,在语言交际中承传,必定有其语用价值上的根据,否则便会被淘汰”。可得知,德阳方言中的“过V”结构应该是受到其他其他方言的影响,在与其他方言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从它的产生来看,“过V”结构有良好的社会土壤作为前提。其次“过V”结构构式简单,表意清晰,简明易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使用频率逐渐高于“通过+动词”的结构,并且“过V”构式日趋形成地区认同感,基本代替了“通过+动词”等其它表方式的结构,并由于其独特的语用价值,保留到了现在。

四、“过V”构式的句法特点

“过V”构式在结构上具有简单、凝练的特点。形式上分为“过”和“V”,单音节语法单位“过”是固定因子,在德阳方言“过V”构式里“过”是一个表方式的介词,起标记作用。标明工具或方法依附在“V”前,后面跟的“V”是变化因子。“V”代表动作,由于格式限制,其时态比较单一,没有明显变化。其后也不加“着”、“了”、“过”等表时间的动态助词,但是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出“过V”是表示现在,过去和将来。这种时态的区分很微妙,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不用刻意地去区分。在西南官话片区,不管是否使用这种结构,在对话中,凭借经验、根据语境不仅可以明确此结构的含义,还可以判断出此结构所体现出的细微的时态变化。

例如

(一)不加着、了、过

1.<德>豆腐要过磨。(不能说“豆腐要过磨着/过/了。”)

<普>豆腐要用磨的。

2.<德>水泥要过戳。(不能说“水泥要过戳着/过/了。”)

<普>水泥要用铲的方式。

3.<德>唉,你这娃娃,喊你过提,你偏偏要过端。(不能说“喊你过提,你偏偏要过端着/过/了。”)

<普>唉,你这孩子,让你用提的,你偏要用端的。

4.<德>大学头上课,位子要过占。(不能说“位子要过占着/过/了。”)

<普>大学里面上课,位子要采用占的方式。

可以看出,“过V”构式在句法上具有独特之处,“过”作为介词,其后直接跟“V”,而在普通话中,介词起标记作用,主要依附在实词和短语前构成“介宾短语”整体主要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

(二)根据语境判断“过V”所表现出的时态

1.<德>她是过跑起去的(她已经跑过去了,表示过去)

2.<德>苍蝇要“过拍”,老虎要“过打”(国家的反腐政策,表示现在正在进行)

3.<德>你要“过跑”,才不会迟到(一种假设和推测,表示将来)

时态是表示行为、动作和状态在各种时间条件下的动词形式。因此,当我们说时态结构的时候,是指相应时态下的动词形式,这是针对外语而言的。我们知道,在英语中,时态一共有十六种。一个完整的句子都会有相应的时态与之相对应,换句话说,英语句子的动词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动词根据句子表达的需要而变化。而汉语中的动词没有时态变化,没有词形自身的变化,但是汉语是有时态现象的,我们通常是通过加些时间状语、短语或者助词(着、了、过)来表情达意的。但是在德阳方言的“过V”结构中,不用加时间短语、状语或助词便可以推断出此结构所变现出的明确时态。同样,如果在英语的表达中添加表示时间的状语、短语只是为了将事情的发生说得更贴切,但是有时候却又是多余的。

值得一提的是,“过V了”结构在德阳方言里也存在,但并不表示时态的变化,例如:

<德>“你听不听话,你再不听话我要过打了!”,

<普>“你听不听话,你再不听话我要用打的了!

从普通话语言可以看出,“过V了”在里面表示说话人的一种意愿,不是已经打了或即将要打,它与时态无关。

五、“过V”构式的语义特点

“过V”结构这种形式范畴表示“采用/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表示用什么工具,相当于普通话里的“用……的”,例如:

同一种菜,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说,“过炒”(用炒的)、“过煮”(用煮的)、“过蒸”(用蒸的)、“过炸”(用炸的)、“过炖”(用炖的)、“过煎”(用煎的)、“过拌”(用拌的)、“过烧”(用烧的)、“过煸”(用煸的)、“过烤”(用烤的)、“過焖”(用焖的)、“过煲”(用煲的)等等,可以发现“过V”构式较普通话的“用……的”而言,更为简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观察下列“过V”构式,我们可以发现代表动作的变化因子“V”也有一定的限制:

“过踩”、“过扫”、“过打”、“过拖”、“过抓”、“过跑”、“过走”、“过写”、“过打”、“过端”、“过栓”“过扯”“过爬”“过抖”“过刨”“过压”“过划”“过画”“过擦”“过洗”“过吐”“过跳”“过涂”“过(所有“过V”式相当于普通话里的“用V的”)

不难发现,“V”一般为单音节动词,少有双音节,不存在多音节,在此结构中,“V”大多时候为及物动词,包括某些能带名词性宾语、谓词性宾语和双宾语的动词,表动作行为动词例如走、听、看、部分单音节趋向动词,部分心理活动动词比如爱、喜欢,而其他的像“予以、加以”之类的形式动词,能愿意敢之类的能愿动词,有、在、存、存在、出现、失去、消失(表示存在、变化、消失),但是像鞠躬、革命、捐躯等本身就是支配式的动词,因此这类词是不能进入此结构。

六、“过V”构式的语用功能

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及其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该结构通常为两字格式,言辞简洁,意蕴丰富。该构式用于表述说话者下边沟要采取的某种方式,体现出说话者对动作方式的认知。

例如:

(一)<德>在大学头,上个课位子硬是要过占!

<普>在大学里面,上个课位子硬要用占的!

(二)<德>刚洗了头发要过帔(披)不过扎。

<普>刚洗了头发,要用披的不用扎的。

“过V”构式用语明了,节律上具有简洁凝练美,有着独特的语用价值。此外,“过V”构式语义的增值较为简单,一般不存在褒义和贬义,特殊语境下“过V”结构可能会产生贬义,但是这种贬义更多的是一种调侃意味。另一方面,由于高频使用,在本义的基础产生引申意义或比喻意,常常带有隐喻的因素。例如:

有个人开会迟到,领导调侃道:

(一)<德>我晓得你来的时候是过飞的!

<普>我知道你来的时候是用飞的方式到的!

表现出领导一种抱怨和不满的情绪,虽没有明着批评与会迟到者,给迟到者留了面子,在调侃中同时也起到了批评了迟到者的作用。(贬义)

(二)<德>吃烟不过非。

<普>抽烟不用吸的。

表示做事情没做到点子上。(引申义)

上述增值现象,体现了认知语义学上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观点,用公式表示是“过V”>“过” +“V”)。

德阳方言中的“过V”结构,使用的历史悠久,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过V”结构生命体势渐弱,一方面是由语言接触和普通话普及所致,普通话词进入德阳方言以后,将方言固有词语挤出词语系统,自己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喜欢求新求异的青年人更有可能用普通话词取代方言词。推广普通话的真正目的决不是排斥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国家民族的主体性语言。普通话是为全民服务的,方言是为一个地区的人民服务的,推行普通话并不意味着人为地消灭方言,只是逐步地缩小方言的使用范围,而这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客观法则的。因此,要有选择地吸收普通话中的成分,并把这些新成分加以整合,使之成为自身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才能在保存方言的同时,更好的学习普通话。

七、结语

本文从句法、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几个方面对“过V”结构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察,发现“过V”结构是德阳方言里一个具有一定能产性的结构,其结构简单,语义丰富,语用多样化。在句法构造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富有节奏感和变化,其否定式带有一定的反问、疑问语气。在语义上存在着加合和增值两种情况,从语义的加合到语义的增值,是一个逐渐构式化的过程。因其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并列组合,在语言运用中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

研究德阳方言的“过V”结构,一方面,对我们深入了解德阳方言的结构特点以及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能有效地指导当地人规范自己的语言使用,对政府制定语言政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德阳地区普通话教学等应用领域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崔荣昌.四川境内的湘方言[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田野工作告之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6:79-82.

[2]崔荣昌.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34-67.

[3]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203-280.

[4]饶冬梅.四川德阳黄许话音系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汪启明 程曾.近十年(1997-2007)四川方言研究综述[J].楚雄:楚雄师范学院,2008.

[6]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3-136.

[7]刑福义.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验证[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