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的《庖丁解牛》赏析

2017-04-10周俊妍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庖丁解牛庄子赏析

周俊妍

摘要:《庖丁解牛》是先秦思想家庄子的名篇。全文以绘声绘色的语言,通过对庖丁解剖全牛过程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游刃有余。这与伟大领袖毛泽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说法如出一辙。

关键词:庄子;庖丁解牛;赏析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一篇著名散文[1]。全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绘声绘色,逻辑深刻,文采与哲理兼备,读来引人深思。它以以人物间问答的方式,向读者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个道理--如不通过反复实践来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何以在做事时,实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和游刃有余呢?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不是也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说法么?

一、庄子散文的创作风格

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流派--老庄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其最大的创作风格,在于充分结合了神话的创作特色,不断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运用和虚构,来为其哲学观点之论据进行阐释,而这些寓言故事又通常是采用人物间的问答来体现的。这就使他的创作妙趣横生,充满哲理性,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

二、《庖丁解牛》赏析

《庖丁解牛》便充分地体现了庄子那妙趣横生,充满哲理性的创作风格。它堪称先秦散文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哲理丰富,又富于“在喻言中尽情发透正言”和“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语言魅力。“解”的本义是分解[2]。从开篇起,就以形象的动作和声音来激发读者的胃口,让读者大呼过瘾。然后,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和询问,来导入庖丁的一段层次分明而语言紧凑的回答。首先以“臣,之所好者,道也……”进行总括,对于原因及过程分别进行阐释。在总结时再度采用文惠君的话。全文体现了庖丁解牛之三大境界。

(一)《庖丁解牛》的文学性

1.将解牛的动作描写地惟妙惟肖。作者从解牛的动作与声音两个方面入手,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宰牛者在解牛中的全过程,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动的情趣和巧妙的艺术性。当我们阅读这些文字时,甚至感到庖丁并非是在解牛,而是在进行高难度的艺术表演。绘声绘色的语言特色被蕴含在字里行间。比如解牛的各种连贯性的动作--手触,肩倚,奏刀……将宰牛这种充满血腥气和“刀光剑影”的现场,比喻为优美的《桑林》之舞蹈,动作形态充满美感。此外,一系列象声词的运用,以上古乐曲中的《经首》,来类比解牛的声音,同样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使宰牛现场的“惨不忍睹”变成一曲曲优美的音乐。

2.以“刀”贯穿全文。奏刀--释刀--更刀--动刀--提刀(神态)--善刀、藏刀(精心),具体描写了庖丁对解牛之道的娴熟,表达全文之中心思想。

(二)对庖丁解牛之三大境界的分析

1.第一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着。此阶段乃积累的过程,是庖丁不断的对解牛技巧进行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通过“更刀”的阶段,是对解牛技巧的认识。

2.第二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这段文字表明了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够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律,使自己熟能生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迈向必然王国”。

3.第三境界。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这段话表达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意义:

首先,只有做到了“依乎天理”,我们才能拥有娴熟的技艺。因此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其次,庖丁足足用刀解了19年的牛,一共解上千頭牛,但刀子还是“新发于硎”。这个从侧面体现了庖丁在解牛技巧上的出神入化。

再次,庖丁每次解牛都是超乎寻常地认真对待。“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动刀甚微”,表明了庖丁果然是“道也,进乎技矣”。

这里我们来对庖丁解牛的感受进行分析。最初他还会“所见无非全牛”,表明此时的他对于牛的内部构造还比较陌生,摆在它面前的也就是一整头活生生的牛而已。但过了三年,他“未尝见全牛”,这显然表明,此时的他已经对牛的技巧烂熟于心,对牛的解剖结构有了精确的把握。他的头脑中能够把一整头牛打破分解的支离破碎。接下来的境界就更耐人寻味了--此时的庖丁,完全能够按照“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状态来解牛了,靠着头脑中的思维活动,不需要眼睛观察就可以顺利地进行解牛。他又是如何实现此等境界的呢?通常来说,学会一门手艺,掌握一门技能并不是很难,但要想把它上升为“道”的层面就并不容易了。要想上升为“道”的层面,则必须“依乎天理”。

“神遇”是指通过精神活动来接触,对牛的解剖形态掌握的滚瓜烂熟。所以就产生了“官知止而神欲行”。感官知觉提示他似乎接近尾声了,但心理上的“意念”却还要“进刀”。这是由于,我们的肉眼未必能看到牛的身体结构的每一个角落,但心理上却早已掌握了牛的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依靠“神遇”来解牛,就能够解剖地更为精确。如此出身入化的境地,如果没有千锤百炼是难以实现的。正因为庖丁经过了千百次的操练,所以他的解牛技巧才能如此地至臻化境,令人啧啧惊叹。

(三)“技”和“道”的辩证关系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了解到庖丁的解牛技巧虽然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但他的解牛态度却是相当严谨的。尤其是在难解的地方,他小心翼翼,缓慢进刀。这种举轻若重的态度,表明了他虽然已经功力超群,但并没有因此而掉以轻心。这种严谨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由庖丁解牛的具体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刀法还是刀工,表面上体现了技巧,但实际上却是依靠着比技巧更高一个层面的东西来驾驭的。因为庖丁在解牛时,需要多次深入肉眼无法看见之处。这里面体现了“技”和“道”的辩证关系--“技”乃“道”之根基,“道”乃“技”之升华!“技”是技巧,而“道”则是道理和规律,是比技巧要高出一个层面的!“技”和“道”是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庖丁如果仅仅是能够熟练地解牛,那么只能说明他的技法掌握地很熟练。但他在解牛时能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效果,显然就要依靠“道”的功效了。也正是在先掌握技法,再由“技”向“道”转变的勤奋不倦的努力过程中,庖丁解牛的技艺经历了三重境界。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

三、结束语

《庖丁解牛》作为我国先秦文学的名篇,它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和惟妙惟肖的写作手法,表明了人生中的一个道理--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才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具有极大的阅读价值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邹小千.庄子《庖丁解牛》赏析[J].语文知识,2014, 12(15):112-115.

[2]陈永辉.赏析《庖丁解牛》的六“解”艺术[J].青少年日记,2013,11(1):97-98.

猜你喜欢

庖丁解牛庄子赏析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工匠精神之庖丁解牛
庄子《庖丁解牛》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