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绘画教育要从“心”开始
2017-04-10聂海霞
聂海霞
摘要:面对当前各种艺术教育纷纷提前的社会背景下,结合教育实践,指出幼儿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绘画教育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区别对待。要守护幼儿绘画的“天资”,让幼儿画出有自己体验的作品,不要拔苗助长,让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
关键词:幼儿 绘画 创造
一、重视绘画活动过程,让幼儿表达内心的喜悦
绘画活动是幼儿表达内心喜悦的一种造型游戏,也是幼儿进行“劳动”的一种形式,如同“劳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绘画活动能够真实的记录幼儿的心理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幼儿绘画活动的重要意义不在作品本身,而在绘画过程。
二、顺应身心发展规律,让幼儿画出内心的作品
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绘画教育活动才能培养幼儿画出属于自己感情认知的作品。我们不能站在成人的位置审视幼儿的绘画作品,更不要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绘画教育指导,急切的纠正幼儿的用色“错误”,画小动物、人脸、常见事物的形象给幼儿看,督促幼儿把颜色涂均匀、涂满,等等。类似这样,我们就抛弃了幼儿纯真的表达方式,忽视了给予幼儿作品鼓励和赞许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忽视了幼儿绘画教育本身。幼儿期的绘画活动是培养幼儿一生创造力的关键。如果因为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绘画活动认识不清或教育不当,使得处于关键期的幼儿变成不会画画的孩子,那就意味着在幼儿创造力的活跃期里,呵护的艺术之花未开,还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这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将是一生的憾事!
成人直接教授幼儿绘画,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本来两三岁的幼儿就像“绘画大师”一样下笔就能画画,一旦教过他(她)怎么绘画,幼儿就会变得不会画画,或者只能画一些成人喜欢画的东西了,等到了应该独立绘画的阶段,就只剩下模仿父母或老师教授过的“形象”,而不能自由的画出有自己情感的“作品”。孩子也就失去了享受自由生活和表达的乐趣。这样的孩子,只能复制父母或老师教授过的“形象”,在日后成长的过程中将始终无法通过画画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挚感情。
幼儿绘画活动的本质是,幼儿把自己创造性的想法,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表达出来,根本不是要幼儿记住事物的形象。
殊不知,幼儿绘画活动,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用画笔自由的表达内心活动的过程。老师或父母教幼儿画形象画,就是把成人的感觉强加给幼儿,幼儿无法通过手中的画笔,将自己内心的意愿和感觉发挥,幼儿失去了通过绘画活动表达内心感觉的机会,慢慢失去绘画的兴趣。
三、提供环境帮助幼儿,用心守护幼儿的绘画“天资”
每个幼儿都是绘画的“天才”,绘画能力与生俱来!对老师或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欣喜的守护幼儿的这种“天资”,用心为幼儿创造绘画的环境和氛围,而并非自信的教幼儿画画。
我们常常发现,只要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绘画的场所,让幼儿和伙伴一起自由的画画,他们一定会非常愿意,还会创造出我们意想不到的“作品”。如当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宝贝,画画的时间到了!”孩子是不大乐意去画画的。但是,如果是两个孩子在一起玩,有谁提出“画画吧!”另一个是会非常高兴,并立刻响应,“画画喽!”他们就会充满热情地画起来。因此,我们不是要教幼儿绘画,而是给幼儿创设宽松的绘画环境,鼓励他们勇敢的用彩笔来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和自己喜爱事物,这才是幼儿绘画教育的真谛。
四、老师家长变“看”为“听”,用心欣赏幼儿绘画作品
如果有人拿幼儿的绘画作品和成人的绘画作品作比较,就如同拿数万年前原始人的绘画作品和现代人的绘画作品作比较一样。也就是说,幼儿的绘画作品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或者听了才能够明白幼儿绘画作品的内容。例如,绘画活动中,有个名叫“豆豆”的幼儿画了一幅看上去很糟糕的画,在成人看来就是拿着彩笔任性的在白纸上画了各种颜色的线条。在评价绘画作品时,我问豆豆,“你画的是什么呀!”他认真地说,“草地”。我顺势引导其他幼儿,“豆豆画的草地和别的小朋友画的草地有什么不一样?”果果说:“他用了很多颜色来画草地。”我说:“对,画出了‘彩色的草地”!跟着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由此可见,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创造性作品给予及时的赞赏和鼓励,必然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更大的兴趣,也是幼儿充分发挥创造力的极大鼓励。
实践表明,幼儿绘画教育要从“心”开始,而且儿童大多要到九至十岁,才能够达到和成人近乎相同的几何空间认知水平,到那时给孩子教授绘画技巧才有意義。在此之前,扭曲幼儿绘画教育,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进行绘画教育活动,反而会毁掉幼儿绘画的“天资”。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的儿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灿明.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日]鸟居昭美 著.培养孩子从绘画开始[M].于群 译.漓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