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实施对策
2017-04-10姜丽丽
姜丽丽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总结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以及在实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几点建议,整体把握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明确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地位,科学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达到增强解决问题实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解决问题 实效性 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在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解决问题教学便是其中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与此同时,标准取消了“应用题”这一内容体系,不再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出现。
反思前几年的教学,不难发现: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青岛版、人教版、北师版、苏教版等《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下简称《课标教材》),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解决问题”与“数的运算”融为一体的编排体系,给“数与代数”领域“解决问题”的教学带来很大困惑。
因此,我们对《课标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解决问题”,从编排体系、教学内容、解题策略、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整体把握“解决问题”的内容,宏观规划“解决问题”的策略,科学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达到增强“解决问题”实效性的目的。
一、新课程下“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应用题”教学出现了一种现象,有些老师只要活动的过程,不去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数量关系),课堂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了数学思考,不懂数学的方法。
1.情境图教学“走过场”,忽视对寻找相关数量和根据条件提出问题的引导
课堂中经常看到老师这样组织:“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这么多很棒”“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放任自流,由着学生满无边际地乱说,不注意引导学生把相关的条件和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体会数量关系。
2.把列算式当成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忽视数量关系的构建与分析
应用题教学中,有的老师教学目标直指算式,指定个别学生列出算式以后,急于探究算法,不能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不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不去引导学生构建数量关系;两步及两步以上的应用题,不关心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不关心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策略。把应用题教学当成计算教学的“敲门砖”,忽视数量关系的构建与分析,忽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练习设计,忽视了结构训练
教学中,有的老师不理解题目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练习时,就题论题,不善于改编题目,一来造成资源流失;二来不利于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应变能力、学习能力。
二、新课程下“解决问题”教学对策
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不仅仅是已学知识的简单应用,它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任务。因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节应用题教学课的必然过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是:问题情境——数学问题——列出解答——解释反思。
1.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要注重构建基本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种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型。因此,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要注重基本數量关系的构建。具体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引导学生在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知“数量关系”。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综观问题情境,了解问题背景,了解情境中有哪几类数量,为将现实情景转化成数学问题奠定基础;然后,引导学生找相关的数量,并有根据地提出问题。比如,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信息窗1,情境图中呈现了“挂牌个数”“花的棵数”以及“活动的人数”等三类数量,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数量关系,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为了美化环境,新华小学的同学自发地组织起了“绿色行动”,请看课本第22页,仔细观察这幅图,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你发现了哪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为学生提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时间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用“三句话”交代清楚,及时地将现实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真实地感受数量关系。
(2)引导学生在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之间走个来回,进一步理解运算意义,同化数量关系。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算法的基础上,要及时地引导学生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对自己的算法进行解释。有利于学生根据运算的意义构建“数量关系”,也有利于学生借助具体的数量关系加深对计算意义的理解。
(3)引导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解释,巩固“数量关系”。当学生通过计算找到答案以后,应及时引导他们回归问题,对算式的意义进行解释,比如,这个算式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帮助学生及时地巩固“数量关系”。
2.两步及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要注重学习整理条件、问题以及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
直观、有序地呈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两步及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要从基本的数量关系入手,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为重点。具体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为学生提高搜集条件、提出问题的时间,引导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经历将情境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也是发展应用意识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阅读,需要思考,也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因此,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独立观察、自主提问、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习策略。
(2)为学生提供整理条件、问题的时间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楚条件、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直观、清楚地呈现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分析解答。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整理、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整理的策略。
(3)为学生提供反思解题思路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当学生分析解答之后,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算法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交流,及时地帮助他们提炼出分析解答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体会分析法、综合法、假设法、倒推法等数学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要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坚持抓“骨架(结构)”,抓“策略”,引导学生在“观察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反思解释——应用拓展”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学好应用题,实实在在地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