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分析
2017-04-10褚立波
褚立波
摘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既通过阅读提高了写作能力,又通过写作提高了阅读能力,达到两个方面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读写结合 策略
阅读和写作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抓住这一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共同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通过读写结合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展开详细论述。
一、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和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老师只要稍加指点,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语文老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于写作和阅读的兴趣。小学生年纪小,活泼好动,同时对于新鲜知识也有着极强的探索欲望,老师应当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将其自身的潜能挖掘出来[1]。
例如,在学习《夏夜多美》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在讲解课文之前,向学生提问: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趁着学生热情踊跃的劲头,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萤火虫、小蚂蚁和小蜻蜓的图片,一边给学生播放图片一边问学生是否认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老师的课件之中,然后老师再设置一个悬念:这些动物之间会产生一些什么故事呢?学生的胃口就被吊了起来,然后老师接着说:下面我们就把这些小动物请上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看看它们之间的有趣故事吧。接着,语文老师再引入《夏夜多美》这篇课文,學生的阅读兴趣被有效激发了起来。整节课的思绪都会跟着老师的讲解走,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度就得到了提高。等课文讲解结束后,老师再给学生布置作业:你们认为夏夜美不美?美在哪里?是否也有小蜻蜓和小蚂蚁在悄悄对话?然后让学生写一篇有关于夏夜的文章。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老师不能给学生的作文设置很多的条条框框,学生的思想与大人不同,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天马行空的写作中,不仅培养了写作思维,也培养了写作的兴趣。
在作文批改的时候,将侧重点放在生字错误和语法错误上,不要过分重视学生的写作思维,并且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适当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学生的信心得到增强,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在学生的阅读方面进行正确的指导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量,写作的时候才有足够的素材,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而写作对阅读也有一定的帮助,阅读是写作的升华,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在阅读中也就能准确掌握文章表达的主题思想。当然,语文老师首先还是要对学生的阅读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赏析,课下的时候给学生推荐有益于学生发展并且在学生理解范围内的优秀文章和课外书籍,并且鼓励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将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平时没事就多看一看,背一背,为写作积累素材。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正确阅读,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课文中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为什么又说秋天的雨有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本来是没有味道的,为什么作者说秋天的雨里有菠萝的甜味,梨的香味等。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阅读,不仅阅读效率得到了提升,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学会了很多的修辞手法。老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对课文进行背诵,以后在写作中也会使用同样的写作手法,写作素材有了积累,写作思路也得到提高,写作水平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三、对学生组词造句能力进行培养
要想让学生学会遣词造句,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语文课本选出来的课文虽然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在很多学生看来还是比较枯燥的,老师要推荐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如《伊索寓言》《安童生童话选》《格林童话》等,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进行有效推荐,鼓励学生多看书,并且老师还要和学生的家长相互配合,让学生的家长在课下时间对学生进行监督,老师让学生将平时阅读时看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可以采取评比的方式鼓励学生去摘抄好词好句,学生摘抄了一段时间,遣词造句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阅读和写作虽然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促进学生写作水平,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共同提高,达到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万莺燕.基于文体基于学段选择最适合的“点”——不同文体在中高年段中“读写结合”教学内容的开发[J].语文知识,2016,(22):2-5.
[2]陈海峰.让阅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闪光[J].数学大世界,2016,(09):13-16.
[3]王希明.读写结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6,(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