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7-04-10陈成森咸金玲
陈成森+咸金玲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越来越受重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正在悄然变化。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是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责任。结合教学实践,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能力培养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结构及影响因素
1.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结构
“问题解决”是《新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延伸。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结构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次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第二层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第三层次则是对第二层次中各能力的进一步细化。其中发现问题能力包括理解问题情境、提取和概括信息,提出问题能力包括数学语言表征与问题情境数学化,分析问题能力包括理解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变换数学问题、调控已知与未知方向以及数学直觉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包括数学计算与推理、数学结果检验与评价、数学知识迁移。
2.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主要涉及教师、学生与环境三个层面。从学生自身因素来看,小学生认知结构、元认知、心智技能水平、思维定势、认知策略等是影响其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因素。从教师因素来看,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对问题解决的基本认识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面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并未真正组织起有效的问题解决学习方式,缺乏教学的灵活度。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实践调查中的问题
在实践调查中发现,在涉及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四个能力层面,小学数学教师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多,而且也较为重视,但在学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培养层面却相对顾及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问题情境的设置较少,甚至没有设置问题情境,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问题,而非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此外,小學数学教师在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能力培养的倾向性比较严重,目的性较强。比如,在数学计算环节,教师过于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估算能力的培养。在问题分析中,过于重视问题分析的过程,进而忽视了学习中的反思与评价。
2.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缺乏问题情境创设的意识,导致教学中没有高效的课堂问题情境,学生对情境的理解过于依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示。二是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问的方式不当,缺乏表征问题和主动发问氛围。三是教学过程过度重视问题讲解,注重问题的结果,忽视了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得教学过程缺乏理性思维和问题转换。四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中问题设置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缺乏变式训练和迁移训练。
三、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1.引导学生正确的问题解决方式,培养问题解决的良好习惯
结合小学生自身思维发展情况,以及数学学习现状,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个体为主体地位,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发现问题。加强日常生活情境的数学化,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提取和概括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之后,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问题分析和计算推理训练,注重问题变式与迁移。此外,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还要提高反思、检验和评价水平,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学习新课标精神和内容,结合小学数学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的把握问题解决目标与要求,灵活的运用现有数学教材,发掘数学教材中的素材,拓展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途径。此外,教师需关注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制定针对性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案,关注能力培养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
3.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改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环境
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建立生生合作小组,让学生展开比较式的交流,文字式问题交流等。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多维度教学,创设开放性、多向性的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创新思维留有空间。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建设宽松和谐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朱阳金.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