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2017-04-10马庆梅
马庆梅
摘要: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受到广泛的关注。首先分析了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又着重阐述了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有效性 阅读兴趣
一、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激情消退
教学中主要表现是教师教学程序化和课后的消极怠工,小学语文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很容易疲惫,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说是一场“劳心劳力”的活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出现一些教师预设外的情况,加之该阶段学生自控能力不高,学习中更多的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处在低阶段。这个阶段的老师有时还要帮组学生处理生活上的矛盾,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引导,包括教学。
首先,课堂呆板程序化,课堂“死气沉沉”。师生双方都处在一种消极的态度,教师的教学“不热情”会让学生学习“不热情”,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是比较强,是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人,教师的思想会通过言行无形中的传达给学生。课堂的呆板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的缺失,教师是影响学生和教育过程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课堂互动的环节有所缺失主要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中不再积极主动的和学生进行互动。
其次,有些教师课后松懈不进取,只愿意运用自己熟悉的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拒绝学习教学新媒体,自我认可性强,或是满足于现状。这样的教师使得专业综合素养只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固守不前,在课后消极怠工,对教学活动的激情不再,进入了职业挫折的特殊时期,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很容易感觉身心俱疲,认为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是一场“劳心劳力”的活动。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只有不停的在课后进行学习,教师才能进步。
2.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处在儿童期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稳定性,来自外部的学习动机随机性较大,相对于其他的阶段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获得教师、家长和同辈的认同,在这一阶段的附属内驱力是较强的,这种不稳定的、随意外部的学习动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学生课中互动不积极,不爱学,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还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不利于了自己的学习,学生的这种表现等于把自己摆在了课堂活动的旁观者的位置,然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指向,是学习的主体。对教师的课堂行为视为无物,对教师发出的指令和信号采取消极怠工甚至不作为,在课堂上不主动配合教师,会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其次,学生课后阅读不主动、不乐学,在课堂外便会很少主动进行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课外阅读学习。该阶段学生学习主要是受到同辈和教师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受附属内驱力影响较大。学生为了有可能获得尽可能多的学习效果,应当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在课堂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所需的基本知识。把课外阅读列入了阅读教学的目标里,让知识进入长久记忆的关键,课后的巩固和练习是知识内化的重要步骤,把知识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习,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知识对知识的阐释。
3.未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学生没有学会、学生没有学到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目标达标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按质按量的达到教学目标标准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衡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和最基本的标准就是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标。
学生没有学到预期内容,导致他错失了对知识点的听讲,可能被其他因素所影响集中在另外一件事情上,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忽略了教师对知识点进行的细致的讲解,于是学生没有学到。相对于其他阶段的语文学习,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延误了最佳教学契机的影响,教师如果在备课过程中设置了时间范围内小学生不可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外,没有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出现了教师来不及教,学生没有学到预期的知识和内容。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时易产生疲惫感,而阅读的学习又承载着字词、句法等大量的任务,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一些突发事件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实际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想去进行,就算教师可能很认真地备了课,还要面对许多突发事件。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拓展延伸
为了提高阅读的时效性,把握文章的语言形式、写法,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组织拓展延伸活动。在延伸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在拓展中学习。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能力难以提升,知识难以巩固,学生难以得到有效地锻炼。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将写作方法、语言形式等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需要进行组织课外的拓展延伸,并非单纯地灌输能够实现的,取得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需要创设
教师要灵活选择情境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联想法、多媒体表演法、表演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情境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学校表演、观看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还能够了解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
3.阅读方式进行丰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学生应当掌握成熟的写作手法,更好地领略文章的内涵,使其陷入深沉的思考、使其陶醉在语文的意境里,教师用自己优美动听的语言吸引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好表率,有感情的阅读是。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降低学生的阅读任务,体现出阅读方法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工具。需要进行泛读的是长篇累牍的文字,以精度的方式掌握的是蕴含知识的科技文,要选择默读的方式是醉人心弦的美文,以此来将阅读分为不同的类别。但是,当前我国教师采取的阅读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真正能够有感情阅读的学生并不多。
4.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善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善用计算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课本上,增强其审美触觉,调动其感官能力,转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善于抓住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是学生的特点。
例如,在学习《祖国多么广大》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出美好情境,学生便能进一步体味到阅读带来的丰富的知识、感触。同时,还应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萌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结合教师在网络搜集的图片来感受祖国的广大,下载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领悟到祖国的壮阔、恢宏。这些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也充分利用了课堂的时间,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参考文献:
[1]生忠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巨[J].科教新报,2010,(27).
[2]朱静萍.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巨[J].科教新报,2010,(35).
[3]苏群燕.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语文学刊,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