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途径

2017-04-10张艳红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途径学生

张艳红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重点探讨了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和优化学生良好个性的策略,旨在为提升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建言。

关键词:学生 良好个性 途径

德育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引到学生个性健康、积极、向上发展,进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实现知行统一、健康成长和成才。

一、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意义

因为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及生活经历的千差万别,每个学生都会形成其独特个性,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求、气质品性、智能情商等方面存在差异。哈佛大学举办350年校庆,有人问:“学校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大学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出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出了个全球首富比尔盖茨,而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学生个性发展不仅是我们,也是全世界的学校所追求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不过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组合程度不同,导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人本主义高扬人的个性与非理性,强调激发人的主动性、能动性、选择性与创造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日本个性教育经验与借鉴

(一)秉持辩证式的个性教育理念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道德教育同样以儒学道德为母体,强调家庭意识、团体意识、民族意识等共同体意识。1985年,临时教育审议强调,应当突出学生丰富个性的培养和自由、自律、自我负责等德性的培养。日本权威的《新教育学大事典》认为,个性教育的最终目标必须是“自我教育”。可见,日本的个性教育秉承着辩证式的教育理念,在继承传统“共同体意识”“尽职自律”精神的基础上,融合西方尊重个人价值、尊重个性、独立自主的近现代意识。其所要培养的个性是道德化的个性,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个性的发挥不能与国家、社会、集团的利益相佐,反而以此为前提,最终谋求个人、国家、集团的和谐发展。

(二)设立基础知识与个性培养并重的教育

在个性教育的课程上,日本注重协调发展个性与加强双基的关系。“各教科”“道德”“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是日本学校教育的四大基本板块。“各教科”即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学校在基础教学上依旧严格把关,以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丰厚的生长点。日本学校“特别活动”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课外学习室、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行政活动等类型,各类型中又包括众多具体活动项目。“特别活动”的开展,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增强自我表现能力和个性的平台。事实证明,“特别活动”不仅增加学生的自我体验、增长才干,有助于学生个性向高层次发展,而且催化了学生内化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起到知事、明理、导行的作用。创造性能力是个性的灵魂。

(三)采用校、家、社会三方协同的教育方式

日本家长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注重自身人格修养、为人处事方式、教育技巧,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个性形成。第二,帮助孩子认识、发展自身的个性特点。日本父母积极参与各类学习组织开办的家庭教育研讨会,学习《家庭教育手册》,通过培训提升育人之道,提高家庭教育力;第三,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学校向家长发放“家庭教育笔记本”,家长认真记录孩子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个性梦想等,定期与教师交流记录内容,以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参加亲子夏令营、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在互动中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和自如的协调能力。在日本,个性含有个体独特性与社会适应性协调统一的意蕴。因此,日本重视学校与社会的协同教育。近几年,日本文部省制定“学社融合计划”,旨在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个性教育拓展至社会环境中,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拓宽个性教育的途径。

三、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社会化与个性化辩证统一的德育理念

我国学校德育可借鉴日本“辨证式的个性教育观”,树立社会化与个性化辩证统一的德育理念,夯实个性观的地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既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品德修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又要将拓展学生个性作为基本德育目标,把培养主体意识、独立人格作为重要德育内容,在德育过程中强化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纠偏不良个性,完成个性的社会化。“合格+拓展”的德育培养方式有助于塑造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统一的、完整的个性结构,实现基本道德修养与个性品质两翼齐飞的全面发展。

(二)以“知信行”合一德育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德育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对德育知识由“知道”到“信道”再到“体道”的过程,即知而信,信而为。该过程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个性的自由自觉为前提。在认知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德育实践课程,构建“知信行”合一的德育模式,引导学生完成自我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以道德认知指导实践,通过家庭实践、学校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强化认知,让学生在更广泛的德育实践中,发展充满自由个性的德性与完善主体道德人格。

(三)通过因材施教实现个性自我构建、良好发展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基本仍为“划一性”德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途径集中统一,从共性出发把无数有个性的学生培养成“标准件”。不可否认,德育标准是需要的,但标准的过度统一意味着不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价值,忽视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与需求。为培养富有个性与独创性的学生,德育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关注学生思想同一性教育的同时,为学生个性的自我构建、良好发展创造条件。在开展德育前应正确认识遗传、成长环境、思维方式带来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为立足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菜单式”的定制教育方式替代传统“吃盒饭式”的教育方式,达到对学生个性外引内掘、扬长避短的目的。德育内容应是均衡性、层次性、多样性、灵活性的结合,既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也助于个性的提升。教学过程中重视个别差异,实施分层递进教學或异步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调动学生构建自我个性的内驱力。

(四)以赏识式的德育评价和优化学生个性

管理式评价是传统德育评价的主要特点,这种评价方式较为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弱化激励功能,以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为主。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阻碍有个性、高能力学生的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评价应由管理式评价向赏识式评价转变,善于挖掘学生的独特个性、优势,增强学生肯定自我、展示个性的自信,将创新思维能力、特长才干、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与德育知识一并纳入考评内容,以客观的定量评定考察基本德育知识,以带有人文色彩的定性评价考察学生思想行为、个性特长,从而优化学生个性形成。

参考文献:

[1]刘达.论学校德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131.

[2]徐光华.全面提高素质和谐发展个性[J].学周刊,2016,(26):68-69.

猜你喜欢

途径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学生写话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