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业发展新思路
2017-04-10任霏闻竞
任霏?闻竞
本文为2015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编号:JRS-2015-2016);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30203)
【摘 要】 针对河北省农村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借鉴战后日本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完善农业立法,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通过国家财政,对农业进行全方位的补贴与扶持;重视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业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 日本农村建设;河北省;农村发展;借鉴;启示
河北省所在的燕赵大地地处中国的北方,自远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也一直是传统的农耕文化民族的活动区域。河北是个农业大省,农业经济在整個河北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比其他省份,河北省农业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因素,但随着发展的深入,阻碍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也在日渐地凸显出来。为此,河北省急需找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但同时这也是个充满着探索和曲折的不断学习、不断改革的历程。在过去的70多年中,日本农村从战后初期的贫困落后、破败不堪,逐步恢复战前水平进而走向更加繁荣,且真正实现了与城市的一体化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更为注重追求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在农村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完全都可以为河北省农业发展所学习和借鉴。
一、日本三次新农村建设的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农村满目疮痍,农作物连年欠收,物资供给极度匮乏,通货膨胀极其严重,国民经济频临崩溃。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日本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后又于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进行了较为完整而全面的农村建设活动,主要成就是建立了覆盖全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系统和与“三农”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成就为日本的新农村发展保驾护航,一直持续到今天,使日本成为第一个在亚洲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国家。
1956年,日本正式开始了战后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之路,这也是日本解决“三农”问题的伊始,这一时期所实行的政策和措施有:首先,划定新农村建设的试验区,在区内依据成立的农业振兴协议,开展农业振兴工程;其次,规范农村工作的机制。广泛征求意见,集中众人智慧,同时中央政府积极牵头与各地方政府、商业团体,社会组织等进行共同磋商,制定农业发展计划并颁布实施;第三,政府主导加强资金方面的扶持,对农业经济采取特殊补贴。到1962年底,日本农村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得以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政府又逐步开始推进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合作,使得原本零散的土地得到整体规划,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整合,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家园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但是,首次尝试的最后5年—即1962年至1967年,由于发展程度推进过于迅猛,导致农村地区开始出现青壮年劳动力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偏小、农民居住条件差,以及后续的社会保障条件不够,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保障和设施落后,矛盾突出。
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日本政府从1967年3月开始,制定了第二轮“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重点发展地区经济产业,平衡地区、产业和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加强竞争力,减小与国际对手的差距,减少环境污染。这一发展阶段的重点是积极推进“三农”现代化,并兼顾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把农村建成具有魅力的舒畅生活空间”的目标。通过努力,至“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完成时,日本的农业生产总值由1967年的41661亿日元激增至1979年的115640亿日元,增幅高达177.6%;而1979年日本农村地区的人均纯收入也第一次超过了城市的工薪家庭,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已基本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中东石油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衰退,严重依赖国外资源的日本首当其冲,蒙受了巨大损失。正值此时,长期存在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现象越发严重,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因为劳动力短缺而萎缩衰退的危机。为应对新的挑战,日本开始了广泛的“造村运动”,是为第三次农村建设运动。但经历经济大幅滑坡的日本政府,财力已然今非昔比,凭借庞大的资金支持而化解农村危机的途径已无法继续生效,而基于农民自发产生的造村运动恰好能在不需要政府提供大量资金和能源扶持的条件之下解决农村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在整个造村运动中,最具影响力、应用范围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当属1979年开始提倡的被称之为“一村一品”的自发运动。“一村一品”运动,顾名思义,便是要充分发掘各个乡村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潜力,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提高。历时20余年的“造村运动”成效斐然,若单就基础设施而言,农村与城市亦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差别;同时,农民的收入逐年大幅提高。据统计,到了2002年,日本农村家庭以550万日元(约合4.4万美元)的年均收入远远地超过了城市中等收入家庭。
日本的新农村建设在经历了长时间、分阶段的推行之后,取得巨大成功,其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农村环境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空前改善,农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二、河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作为中国北方的农业大省,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发展形势喜人,农村建设成就斐然。但是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发展中依旧伴随着很多不足与缺陷。因此,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导下,推进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成为现阶段河北省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综合近些年来的相关资料,可以总结出制约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大致如下:
1、农业资源受到制约
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河北省的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和淡水资源相对较为匮乏。首先,从土地资源来看,全省的有效耕地已经由1996年的10346万亩下降为2009年的9843万亩,年均减少38.7万亩。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以及生态建设的需要,土地资源短缺的局面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在不断地恶化。其次,淡水资源的缺乏是河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另一个严峻的问题。2007年河北全省可用淡水资源总量为119.87亿立方米,年用水量却高达201.83亿立方米,其中仅农业用水一项便达到了155.75亿立方米,占总用量的近80%。为应对如此入不敷出之局面,河北省每年不得不超采地下水达40亿立方米。
2、农业市场受到制约
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提在于扩大市场的需求,对于河北省农业发展而言,目前的局面极为不利:一方面,国内的农副产品市场供给已趋于饱和,绝大多数农业品的市场空间均已临近上限,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河北省能够用于出口的农副产品类型屈指可数,加之入世之后不断变换的国际贸易形势,加之西方国家所谓的贸易保护行径,使得中国尤其是河北省的农副产品很难在出口市场中搏得一席之地。
3、农业发展体制的制约
众所周知,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革新是整个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实行的以土地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发展模式,短期看来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经济收效显著,但从长远来看,此种分家分户、小规模、高成本的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21世纪之后,种种迹象表明,此种经营发展模式已经潜力殆尽,长此以往势必最终阻碍农业进一步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把分散的小农有组织地合并到一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同时积极地推动改革和创新。
4、农业科技受到制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科学技术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但是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河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这是一个长时间的难题,加之现阶段河北省在农业研发机制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的科技市场也发育很晚,短时间内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5、资金投入受到制约
资金的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任何形式的发展都不能离开资金的支持。目前的农业发展,主要的投资主体是农民本身。但是农业作为弱质产业而言,回报率相对较低,且周期漫长,同时农民群众的收入增长较之城市而言也过于缓慢,因此,单纯依靠农民对农业产业进行投资是靠不住的。且河北省的财政状况连年吃紧,可用于农业产业的投资比较有限,以至于全省农业发展中资金的供需矛盾非常尖锐。
三、日本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对河北省的启示
笔者认为,日本的农村建设对于河北省能够借鉴和引用的主要启示包括:完善农业立法,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通过国家财政,对农业进行全方位的补贴与扶持;重视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业人员的素质。
首先,在农业发展进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该放在首位且需要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为了使得新农村建设拥有切实保障,相关的立法也需同时跟进,做到有法可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在于提高广大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绘制这一宏伟蓝图,政府需要担负起重要的领导责任,在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日本政府共出台30多部相关法律与法令,使得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切实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二战之后日本的农业恢复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就是在于政府恰当且正确地履行了其义务,将农业发展所需仰赖的各项机制不断健全,从而使得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事业均能得到切实有效地保障。
其次,从国家和省的层面而言,需要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设施的建设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被视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个重点所在,其中农民收入的增加是一切问题的核心。由于收入渠道过于单一、思想相对保守等因素的制约,河北省农民的平均收入在全国位列下游。反观当年的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农业收入多元化。不仅如此,日本在农民增收这一方面成功经验较为明显,對于河北省而言,可借鉴的方式相对较多,例如: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特色农业,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还能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增加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推进农业创新等。
第三,政府需要主导农民加强团结互助,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合作组织。由于生产经营模式的缘故,中国传统的农户经营无论规模和组织均无法单独抵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风险。基于此,日本农协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到借鉴:首先初步建立起以合作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在此种农业经营体的基础之上逐步过渡到更大规模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最后将这些组织进行横向联合建立起全国性的农业合作组织。目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在河北省内不少地区已初具雏形,因此更需政府及时引导,将目前仍较为分散的合作组织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以提高农民群众对抗各种风险的能力,最终达到增产增收之目的。
第四,就培养农民自发、自立与自强的信心和决心而言,农民的整体素质需要得到加强,以促进先进科技和知识的传播与推广。因此,当务之急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素质与职业化教育。日本农民的素质之高、技术之精湛为世界各国所望尘莫及,取得如此优异成就的核心在于日本自进行新农村建设以来,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龙头,以各式各样的农协组织为培训机构,自下而上,在其全国范围内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同时又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相比之下,河北省的农民群众无论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还是人文素质等方面的知识和储备都远远不及日本,因此其措施和手法亦可以为我所用:政府牵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人才推进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最后,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必须体现人民民主之原则,坚持农民的广泛参与。日本新农村建设的前期实践活动与当前河北省农村发展的现状极为相似:在日本的第一和第二次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对于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均坚持了其一贯的自下而上的原则,在倾听民众心声、征询农民意见的基础上,掌握广大群众之所求,进而将政策逐步引导至对群众利益有利的方向上来。河北省拥有着广袤而辽阔的农村地区,且各地差异明显,因此更需充分倾听当地农民的意见,把握人民的核心利益所在,将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结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可谓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其政府针对当时的社会矛盾而展开的三次大规模新农村建设,收效均极为显著。中国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邻邦,日本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具有极为实用的借鉴意义,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河北省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均可以效仿日本,循序渐进地、有条不紊地推动科技与农业的有机结合,以求农业经营管理机制的不断改进,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最终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汤晓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日本经验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建设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1(8)125-126.
[2] 黄立华.日本新农村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7(1)21-25.
[3] 董栓成,预吉亮.中日新农村建设比较研究[J].农村经济,2009(9)127-129.
[4] 周维宏.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日本的经验[J].日本学刊,2007(1)127-136.
[5] 焦必方.日本现代农村建设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河北卷[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任 霏(1989-)男,河北沧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西文化交流史.
闻 竞(1982-)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国外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