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的“一流”建设:机遇、挑战与方略

2017-04-10汪涛李尧远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建设

汪涛?李尧远

【摘 要】 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双一流”战略为地方高校创造了释放活力、公平竞争、特色发展等良好机遇,同时也给其带来了竞争加剧、经费受限、平台不足的严峻挑战。地方高校应当从协力争取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充分把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动作、着力强化“双一流”建设的根本支点等角度持续努力,才能够步入“双一流”建设的行列。

【关键词】 地方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十三五”是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全面实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机遇期。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破解了“211工程”“985工程”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为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应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提升自身的整体水平。

一、“双一流”战略为地方高校创造的发展机遇

对地方高校来说,“双一流”战略的启动一方面为破解长期以来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身份问题、进而与国内一流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面对基础雄厚和竞争力强劲的部属高校阵容,同样也对地方高校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只有第一时间跻身“双一流”建设行列,方能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格局调整中抢占优势地位,取得长足发展。《方案》指出“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明确要破除身份固化,促进公平竞争,注重特色发展,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建设路径。这为地方高校的超越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打破身份固化将释放无穷可能性。“211工程”“985工程”等身份赋予曾经维护着高等教育体系的层级与和谐,发挥着应有的历史作用,但高等院校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和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活力也受到了严重阻碍。新一轮的高等教育统筹推进政策势必成为地方高校大展身手、不容坐失的良机,无论从地方宏观政策层面还是院校主体层面,都应该义无反顾在各自领域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第二,引入竞争机制将创造广泛公平性。以绩效为杠杆、鼓励公平竞争是本轮战略调整的一项重要原则。支持范围一方面首先要考虑有望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重点高校,另一方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样也需要地方高校的深度参与。何况地方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计划和所需資金由各地结合实际统筹推进、安排实施,中央财政给予引导支持。说明本轮“双一流”战略工程把争创一流的目光由重点高校拓展到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将构建自由开放的竞争秩序,充分认可了地方高校的潜力和可能。这为地方高校通过“一流”建设实现超越发展创造了广泛公平性。

第三,避免重复建设将推动发展多样性。高等教育单一体制下,重点建设对象局限于少数高水平高校,政策支持层面针对大学而非学科,交叉问题普遍存在,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恶性竞争、认同缺失等问题较为严重。“双一流”战略就是要解决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发展问题,在政策支持上将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进行适当分离,即使一所大学在整体上达不到一流水平,也不妨碍部分学科冲击一流水准,甚至个别学科达到超一流水准,目的是进一步释放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办学活力和学科潜力,鼓励大胆探索、百花齐放,在各个领域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为地方高校带来了无限的发展多样性。

第四,新战略将提供新动力。《方案》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央财政将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纳入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中统筹考虑,并通过相关专项资金给予引导支持。各地也加快了“双一流”建设步伐,给予地方高校政策和财务等更大支持,部分省份已经纷纷亮出“大招”,各自出台了彰显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将为本地高校投入大量经费支撑。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尤其是地方财政支持方面相对处于劣势的高校,一旦进入“双一流”建设中央财政“常态支持”行列,学校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二、“双一流”建设给地方高校带来的挑战

挑战与机遇并存,“双一流”战略启动以来,各地高校都在卯足干劲、加大马力直冲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高等教育呈现出无以复加的竞争态势,地方高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第一,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双一流”建设战略工程将打破“211工程”“985工程”的固化身份限制,实行总体规划、分级支持,鼓励高校坚持优势发展、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占据政策制高点和雄厚的办学资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持续保持领军地位,“双一流”行列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而部分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凭借地方优势、经济优势和办学特色,锐意改革,异军突起,已在多项指标上赶超或者紧逼前者。本次政策战略调整,高等教育系统将呈现出群雄并争、各显神通的局面。地方高校如何依靠自身特色应对冲击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如何建立新的竞争优势提高自身层次,已经成为必答题摆在了眼前。

第二,经费保障进入瓶颈期。新常态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趋缓,教育资金投入增长减速,学校争取中央资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若干省市纷纷加大高水平大学建设投入,如上海财政投入36亿元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广东专门安排50亿元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而众多身处经济欠发达省份的高校,其地方政府直接投入原本有限,若再与上述省市支持高校相比,经费差距将被进一步拉大,如何在此条件下开展“双一流”建设将成为一大难题。

第三,学校自身存在诸多不足。相对于部属高校而言,地方高校自身存在诸多不足。从办学条件看,地方高校师资规模、高层次人才数量、经费投入、平台保障和硬件设施等无法满足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需求。从人才培养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够健全,部分本科专业满意度不够高,研究生生源质量不够好,留学生数量和质量明显不足。从学科建设看,学科数量偏少、位次偏后,缺乏一流顶尖学科,支撑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亟待加强。从服务能力看,科研核心竞争力优势欠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的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贡献率较低。总之,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要求相比,地方高校自身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地方高校步入“双一流”行列的可行方略

1、协力争取均衡发展的教育政策

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战略,短短20多年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在加力提速,也顯示出了冲击世界一流的决心和毅力,但是当前高等教育生态仍然表现出“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发展不均衡”“东部高校与中西部高校发展不均衡”“资源供给与高校需求不均衡”等诸多现实问题,对于占到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而言,若想在劣势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步入“双一流”建设的行列,应当协力争取中央政府层面的教育政策向公平和均衡的方向进行调整。

第一,争取打破身份固化限制、确立有效竞争机制的政策。“双一流”建设明确要打破身份固化限制,鼓励高校开放性竞争,然而如何确立有效的竞争机制,究竟采取完全开放竞争方式还是分类开放竞争方式,将直接影响高教系统的整体格局和各高校的发展前途,建议“双一流”建设办法考虑自由竞争为主、宏观分层调控为辅的竞争机制,给予非“985工程”院校竞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准入机会,给予非“211工程”院校竞争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准入机会。

第二,争取实行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确保世界一流学科遴选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保证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并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争取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尽可能采用国内具有权威性、社会认可度高、公信力好的评估结果作为遴选依据,并加大其影响比重。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主要采用国内评价指标,自然科学学科实行国际指标与国内指标加权考量。

第三,争取适度兼顾原有政策的延续性。“双一流”战略不是对原有的“211工程”“985工程”的放弃与排斥,而是在原有一系列工程建设效果基础上而对原有制度的继承、发展和提升,在遴选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时,要高度关注政策延续性的问题,原则上实现原“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赢得一席之地。另外,“双一流”战略调整要重视发挥长尾效应,规避马太效应和短板效应,充分调动作为教育主体的地方高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特别是中西部地方高校,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虽已取得快速发展,但各类办学资源仍然捉襟见肘,这一现实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瓶颈,建议在遴选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时,中央继续延续对对中西部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给予适度倾斜的政策,在部分指标上适度放宽,在同等情况下给予优先资助。

第四,争取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持体系。双一流建设战略是国家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高等教育重大工程,如何在“211工程”“985工程”整套政策和管理框架基础之上做到既能“破”又能“立”,显然是一项重大难题。建议采取系统政策思维而非“单一政策+事后补救”措施,避免政策缺失、政策不兼容、政策打架等问题,鼓励各类型高校积极探索,争创一流,最终形成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

第五,争取面向二级学科设立世界一流学科培育学科的政策。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涵盖众多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下设若干不同学科方向,若纯以一级学科绩效作为衡量指标则有失偏颇。地方高校部分二级学科和方向具有显著地域优势和行业特色,达到了一流水平,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所属一级学科在全国排位并非顶尖。建议参照国家重点学科遴选方式,设立世界一流学科培育学科,对这部分二级学科或方向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

2、充分把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环节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双一流”建设需要地方高校同频共振。面对“双一流”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应主动作为,拿出“亮剑”精神,迎难而上,把握关键支点,才能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把握机遇,占据有利位置。

第一,以学科特色带动发展。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龙头。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应规避贪大求全的发展模式,要理清办学思路和建设目标,立足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学科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旗帜鲜明地发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加强一流学科建设和增强基础研究实力,力争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和方向争做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竞争力。

第二,以优质师资助力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学科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跻身一流的关键因素。地方高校须优化资源、搭建平台,引进培养以中青年为主的学术骨干,优化人才梯队结构,以优质师资推动学校建设与发展。一方面,投资引进一流师资与专家队伍,特别在国际学术前沿、承担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升拔高学校专业与学科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事实证明一流教师队伍对专业和学科建设更具有内推力,对学生影响更具有渗透性和强化力,地方高校应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进一步加强高水平青年教师队伍培育力度,以年轻教师和骨干团队作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第三,以服务地方引领发展。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地方高校应立足区域优势,将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创新型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重要领域紧密结合,主动服务新常态下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以学科群对接产业群为基本原则,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参与度和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开创地方高校自身新价值,以此促进地方高校跨越式发展。

第四,以国际视野优化发展。在冲刺“双一流”的潮流中,地方高校应具有国际视野,积极融入国际化,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不断推进国内外共建合作,积极与海内外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深入开展校际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化留学品牌项目,创造舒适的国际化教育和学术环境,建立更加符合留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培养体系,提升对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

3、着力强化“双一流”建设的根本支点

“双一流”建设实施大学治理和学科建设相分离的政策,學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点与核心,高校必须以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任何一所大学的学科都不可能齐头并进,任何优势学科的形成都需要历史积淀和长期努力,“双一流”建设必须采取分类分步走战略,重点支持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同时推进基础学科和弱势学科,只有抢占先机,在第一时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方能在后续发展道路上不断带动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科竞争力。

第一,优先扶持,重点投入巩固优势学科地位。地方高校应当紧紧围绕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实行优先扶持,重点支持优势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确保这些优势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的优势地位。

第二,面向需求,加强协同创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多出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建设学校专业化智库,为地方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第三,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分类管理,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围绕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师资队伍、创新研究等大力推动学校综合改革,重点对优势特色学科进行倾斜支持,切实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核心竞争力、国际化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坚持统筹管理,分类指导,鼓励院系根据自身条件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政策,强化院系办学主体地位,激发院系办学活力,着力提升院系学科的发展能力和整体水平。

第四,紧抓学科评估,以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做好学科建设工作既是迎接国家学科评估的需要,更是学科长远发展的需要。各地方高校要认真研究评价体系,查找问题和不足,弥补缺项短板,设定保位晋位目标,自觉对标赶超,力争取得更好成绩。地方高校应当扎实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总之,“双一流”战略将在未来一定时期主导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地方高校应该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迎击挑战,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身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根本跨越。

【参考文献】

[1] 张玉柱.创建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7)13-16.

[2] 张德祥.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八个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9(06)21-25.

[3] 陈杰,徐吉洪.高等教育强省视阈下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1)3-9.

[4] 张立彬.“区域特色、全国一流”:地方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定位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3(05)68-73.

【作者简介】

汪 涛(1979-),湖北随州人,西北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博士.

李尧远(1979-),河南济源人,西北大学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建设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寒露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