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现状探究

2017-04-10王申红张蕊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对策

王申红?张蕊

本文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现状研究——以皖北地区为例》(编号:201510371003)之成果

【摘 要】 文章针对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学校应尊重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引导普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应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大学生团契要规范自身建设,引导大学生基督徒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

【关键词】 大学生;基督教信仰;原因;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理性”与“科学”思想被奉为主流的今天,基督教却越来越多的渗入大学生之中。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影响,今天,宗教的某些价值观仍然在国人中备受推崇。在奋力实现“中国梦”以及信仰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考察和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对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

1、大学生的好奇心、精神需求、以及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好奇心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第一步,也成为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之一。部分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出于好奇来到教会或者团契组织中,在信徒的带领下逐步建立并巩固了基督教信仰。精神上的需求是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另一个原因。首先,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会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感到孤独迷茫从而寻找群体归属感,同时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开始逐渐面对婚恋、就业等压力,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对宗教的精神需求。这是因为部分大学生并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解决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危机,需要转向外界寻求心理慰藉。除此之外,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也是他们选择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全面地正确认识基督教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因而拜倒在基督教“魅力”之下。一部分大学生基督徒因为对基督教某些理念如“仁爱”的认可而全盘接受基督教思想。而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科学尚未能解释的神秘现象,也使大学生在难以得到合理解释时倾向于宗教神秘主义。

2、基督教的外延性、本身的宗教魅力以及基督教生活的影响

基督教本身是外延性的宗教,基督徒以传福音为己任,积极发展教众。在校园中,经常可以见到基督徒寻求“肢体”的宣传单。团契中的大学生基督徒会在新生入学时走访至各个寝室寻找基督徒,散发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准备小礼物送给普通大学生。遇到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学生时便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并在空闲时间组织这部分学生到团契中体验基督教生活。平时他们也会以短信的方式给这些大学生发送圣经中的话语,给予生活上的关怀。如此,一些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大学生便皈依了。除此之外,大学生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之中也积极地传教,邀请普通同学参加各种基督教活动。正是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教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基督徒身边的普通大学生。同时,基督教有其本身的宗教魅力。基督教悠久的历史,广泛的信徒基础、富有魅力的文化特征,信徒所展示的良好形象都属于基督教本身的魅力,吸引着部分大学生。

除以上两点外,大学生成为基督徒之前所经历的基督教生活对其皈依基督教起着决定性作用。

大部分的大学生基督徒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确认信仰的,他们往往先成为慕道者,然后在基督徒的带领下进行基督教生活,继而接受洗礼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在日常活动中,老基督徒重复地宣讲教义,也时常结合自身的事例宣扬神的伟大,这被称作“作见证”。在小的活动如读经会,祷告会中,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在一起交流经验,互相祷告。在大的活动如主日敬拜时,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齐聚一堂,在教会中的牧师或者团契中的带领者带领下进行祷告,证道,作见证等一系列活动。部分不坚定的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基督教生活中,慢慢消除了疑虑、动摇,最后成为坚定的信徒,而当初仅仅因为兴趣参加过一两次活动,以后便再也不去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最终皈依基督教。

在这个由慕道者变为信徒的过程中,群体的感染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牧师信誓旦旦地歌颂神的存在与伟大,身边的信徒低头默默称颂主的恩德,满屋子张贴的圣经,煽情的音乐,这些无处不在的暗示让大部分学生都难以逃脱。

本人曾经参与过许多基督教活动,观察到团契中引导大学生体验基督教生活的带领者,言辞有力,感情充沛,善于利用各种语言技巧调动人的情感与想象。许多慕道者全心地敬慕着带领者所讲述的一切,无条件地相信神的存在。在带领者的引导下,一部分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基督教生活是一次又一次的群体性心理环境的体验。即使每一次的心理环境持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通过基督教规律性的聚会,这种心理环境被一次又一次地重现,产生的影响逐步加深,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世界观被重新改造,直至其成为完全的基督徒。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家庭的基督教氛围是大学生基督徒皈依基督教的直接原因。有的大学生基督徒从小生活在基督教的氛围之中,家中的父母或者祖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家人会鼓励他们寻求肢体,加入团契,继续信仰基督教。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也对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有一定影响。在调查中,有一位基督徒表示父母离异,家庭破裂是他信仰基督教最重要的原因。再者,家是人们寻求温暖的港湾,而大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回到家中,当他们面临问题时,家庭并不能如以往给予他们及时的安慰与帮助。一些受挫的学生便会从教会中寻求家庭般的感觉。

4、社会经济、政治、舆论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影响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基督教的价值观渐渐地为更多的大学生接受。同时,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大学生择业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面对这些压力,有的大学生能够迎难而上,积极适应,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压力应对机制,对未来的不确定及悲观促使他们转向基督教逃避现实。

其次,我国坚持奉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大学生信仰宗教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

再次,社会舆论对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一方面,部分学生深信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论调,自然对于西方的一切都心向往之,基督教也不例外,将信仰基督教视作前卫而文明的行为。另一方面,新闻报道对于社会负能量的渲染,使大学生对现今社会的悲观情绪不断滋长。加上基督教的末日说以及基督教内带领者的因势利导,一些大学生相当推崇基督教拯救人类这一论调,投入基督教信仰的怀抱。本人在慕道班体验时,带领者多次偏激地强调社会黑暗道德败坏,而基督教则是唯一的净土。多名慕道者对此论调十分拥趸。

最后,榜样人物的作用对大学生信仰基督教也有一些影响。国外的科学家、音乐家、文学家有许多是虔诚的基督徒。今天的中国亦有许多的名人信仰基督教,一些影视演员经常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传福音,对大学生皈依基督教有一定的影响。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缺失,使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危机向外求助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大学生的学业、就业、婚恋等心理压力无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得到缓解,便容易转向宗教,寻求庇佑。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网上心理咨询以及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多数同学认为心理健康课作用很小,无法通过心理健康课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压力调节。大多数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到心理咨询室去寻求帮助。而网上心理咨询更是形同虚设。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在复杂的环境之中,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大学生最终选择了皈依宗教。例如访谈的某个大学生基督徒,她在单亲家庭中长大,进入大学后更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自卑使她成长为一个悲观内向的人,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难以融入群体,因为社会的黑暗面和对未来悲观失望,喜爱哲学向往真理,在结识了一些大学生基督徒后便加入了团契,开始信仰基督教。这名大学生基督徒的产生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问题及对策

1、学校应尊重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引导普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我国宗教事务条例第二条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学校应当尊重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信仰,不强制其改变信仰,尊重大学生基督徒的各项基本权利。不应因宗教信仰问题将信教学生与不信教学生差别对待。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利与义务上,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学校应一视同仁,将学生团结在一起,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普通学生应尊重信教学生的信仰,同学之间要加强沟通、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但是学校也应对传教行为加强监管,大学毕竟不是传教場所,要禁止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的传教行为,更要严禁非法传教、传播邪教。

2、学校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无论是大学生基督徒还是普通大学生,学校都对其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负有重大责任,引导普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品德,防止宗教徒滑向极端,走入消极是其重要任务。

关心与干涉是不同的,学校尊重学生宗教信仰与帮助基督徒学生积极生活二者不是相互矛盾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些做学生工作的教师对大学生基督徒一无所知,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在现今的高校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正在逐渐提高。思政教育在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大学生追求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现在的思想政治课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对于宗教问题、社会问题认识不到位,将教育课上成“洗脑课”引起学生反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部分教师与学生都忽视思政课,不能正确认识思政课的地位与作用,当然发挥不了思政课的积极作用。思政课的考评机制同样存在问题,教师接触到只是学生的卷面成绩,几乎关注不到学生的思想变化。比起团契与教会耐心细心的宣讲,学校粗暴的“填鸭式”教学差之远矣。

前面提到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经受的心理挫折是大学生基督徒皈依宗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于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要引领大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消除抵触心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在心理健康课的开设上,要将工作深入扎实的做下去,心理健康课老师要认真对待,决不能敷衍了事。应引领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亲身体验,注重实效。再次,学校要主动开展各类专题辅导,通过座谈会、讲座、心理健康课、团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帮助,定期组织心理健康宣传与培训,联合各班级辅导员、心理委员组织动员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培训中去,适时引导学生释放压力解决心理问题。最后,在心理咨询室的设置上,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不能由普通教师进行简单的说教式教育,要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与困惑。

3、大学生团契要规范自身建设,引导大学生基督徒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

大学生团契应该规范自身的传教行为,遵守国家法律,摒除团契中存在的不良思想,主动消除这些思想对大学生基督徒的消极影响。同时,团契应指引大学生基督徒认真学习国家在宗教方面的相关政策,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引导大学生基督徒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4、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

党和国家要始终关注舆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思想地位,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破除“西方月亮比较圆”的迷信。同时始终宣扬“科学”与“理性”精神,对虚假舆论予以沉重打击,净化网络环境。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大学生对信息进行分辨判断,客观看待社会事件。学校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充盈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大学生培养高雅的兴趣、建立健全的人格、发展成熟的思想在成长之路上以乐观的心态面对问题,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

三、结语

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是多样的,最重要的莫过于基督教生活与家庭基督教氛围的影响,二者都通过长期的基督教生活使学生坚定宗教信仰。而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的。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虽任重道远但却不可缺失。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基督徒发展自身,奉献社会,摒除基督教中不利于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糟粕思想也是学校应注重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 张宁.大学生信仰基督教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A].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 肖探国.当前我国大学生信教原因探微[A].中国西部科技,2010(29).

[4] 左鹏.北京地区大学生信教现象的调查与思考[A].北京教育,2009(10).

[5] 华桦.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与路径分析[A].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6] 彭婷.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青年信徒信教现象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王申红(1966-)女,陕西三原人,硕士,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张 蕊(1993-)女,河南济源人,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大学生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