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循环经济助力毕节畜牧业发展
2017-04-10张小永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毕节市发展循环畜牧业的必要性、畜禽粪便循环利用的可行性,总结了现阶段循环畜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及内容,提出了发展毕节市循环畜牧业的对策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培训学习;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关键词】 毕节;循环经济;畜牧业
毕节试验区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0.5~15.0℃,无霜期205~297天,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及畜禽的生息繁衍。全市畜牧业产值逐年增长,201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39.30亿元,比2014年增长5.3%,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7.45%,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9.53%,发展畜牧业对当地经济举足轻重,对全市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发展循环畜牧业的必要性
目前,毕节市还有92.43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约占贵州省的1/4,全国的1/50,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为决战贫困,各县区将畜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大方县致力打造10万头优质安格斯肉牛养殖基地县;金沙县全力推进5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建设;纳雍县实施“纳雍乌蒙土鸡适度规模生态养殖工程”,规划建成存栏12.5万只的现代化、标准化种鸡场;赫章县致力开发和利用优质特色地方资源——可乐猪;七星关区大力发展林下养殖。
但是,传统的“资源-畜产品-废弃物排放”养殖模式,大多伴随环境污染问题,空中弥漫着刺鼻恶臭、水中流淌着尿污、土地上堆积着大量粪便。因此,有必要探索畜牧养殖新模式,避免或减少污染物产生,循环经济模式的引入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畜禽粪便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中得以科学的持久利用,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得以尽可能降低。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畜牧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只不过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或者是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的资源。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钾以及一些微量元素,这些都是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另外还含有75%的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5.8%~23.5%,维生素B2为17.6μg/g。所以,畜禽粪便可制作成饲料或肥料。同时,畜禽养殖废水含有高浓度有机物,能够被降解生成沼气,直接作为燃料或用以发电。因此,这些所谓的污染物或者废弃物都是可以被循环利用的,这为发展循环畜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三、循环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发展畜牧经济时,首先利用先进的饲养技术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然后对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使用。目前循环畜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采用先进技术减少养殖环节的污染物排放
一是干清粪工艺。将粪便单独清出,不与尿、污水混合排出。采用这种工艺清出的粪便是固态的,含水量低、营养成分损失小,肥料价值高,便于堆肥和其他方式处理。与传统水冲粪工艺、水泡粪工艺相比,节约了大量水,减少了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二是发酵床。在猪舍、牛栏内铺设由稻壳、锯末、树皮木屑碎片、豆腐渣、酒糟、粉碎秸秆等混合而成的有机物垫料,牲畜排出的粪尿经微生物完全发酵,迅速降解、消化,形成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有机肥,从而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目的。
2、粪便再利用
畜禽粪便的再利用主要通过蚯蚓来实现,即“饲料-畜禽-粪便-蚯蚓-有机肥-牧草、蔬菜”“畜禽-粪便-蚯蚓-鱼虾”等畜牧业循环发展模式。蚯蚓一般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美国、日本等国家多用蚯蚓处理垃圾、净化环境。我国甘肃张掖、陕西渭南等地将畜禽粪便发酵处理后用于养殖蚯蚓,使畜禽粪便得以再利用。蚯蚓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D以及钙磷等矿物质元素,可作为鱼虾、家禽的优质饲料。其粪便亦含有非常高的有机质,是牧草、苗圃、蔬菜、鱼塘极好的有机肥料;还具有疏松的结构特性,可改善土壤结构,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养殖蚯蚓实现畜禽粪便的再利用,不仅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净化环境,还能种植牧草、蔬菜或养鸡、养鱼,真正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循环。
3、以沼气为中心的循环利用
目前,比较常见的循环畜牧业发展模式,是在养殖过程中嵌入沼气池,即“猪-粪-沼-果”“猪-粪-沼-藻-猪”“牧草-畜-粪-沼-牧草”“秸秆-畜-粪-沼-农产品”等模式。利用微生物厌氧发酵原理,在沼气池中添加微生物菌群,通过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逐步将畜禽粪便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分解成为沼气、沼液和沼渣等可以继续利用的资源。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照明、做饭、发电等;沼渣、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钠、钙等营养元素,可作为栽种果树、粮食、牧草的肥料;沼液还可用于冲刷圈舍,实现节约用水。通过沼气的利用,延长食物链和生产链,使一种生物的废弃物成为另一种生物的养料或生产原料,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四、促进循环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循环畜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选择有效的循环经济模式,从注重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向数质并举的集约型发展转变。因此,发展循环畜牧业,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循环畜牧业作为实现精准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来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强对循环畜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2、加大宣传力度
群众对于循环畜牧业的认知依然较少,政府需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益、经济价值,提高认识,凝心聚力,营造循环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组织培训学习
发展循环畜牧业的专业人才、技术依然缺乏,政府应组织畜牧、林业、农业相关部门负责人、技术人员、养殖大户到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进行考察、学习。邀请专家、技术人员上门指导,解决循环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4、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为解决贫困户、养殖企业融资难问题,应利用“一市五金多套餐”撬动金融资本,为循环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利用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形式,对采用新技术、筑建沼气池等发展循环畜牧业的个人、企业予以扶持,促进循环畜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宁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J].环境保护,2000(2).
[2] 张庆东,耿如林,戴晔.规模化猪场清粪工艺比选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
[3] 胡海燕,于勇,张玉静,徐晶,孙建光.发酵床养猪废弃垫料的资源化利用评价[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01).
[4] 胡振鹏,胡松涛.“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J].自然資源学报,2006(21).
【作者简介】
张小永(1982-)男,安徽泗县人,硕士,中共毕节市委党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循环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