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幻想家(选段)
2017-04-10孙梦洁
孙梦洁
我们是后知后觉的一代,在历经凹凸,到达应该迷惘和无助的年龄时,才慢慢察觉自己被困在很小的世界里,又要多么小心地活着不越雷池一步。
“只要稍稍扭动,这个世界就会转向你。”总这样想的从斑驳年代中走来的孩子们如今都已经渐行渐远。
清楚地记得高一早操时,我因萎靡不振被霏霏唠叨:“你晚上排练到10点才回家,又要熬夜看电视,第二天还要很早到学校搞定家庭作业,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挥手做操,应和着“知道了知道了”。
人类始终不是不倦不怠的生物。我熬夜熬成恶习,睡到5个小时就觉得很奢侈。到了高三,我反倒一下子轻松起来,就像是死刑犯抱着必死的心情滋润地过完最后的日子。很多事情开始一件件地被冠上“最后一次”的名号:女生们最后一次在体育课逃到高二的教室吃方便面;男生们最后一次在下课时千里迢迢跑到实验楼上厕所,为了能在洗手台上的超大镜子前摆弄摆弄发型;在埋头拼杀时不经意地抬起头,我们也会不合时宜地伤感,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这么多人坐在同一个地方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了……
虽然我表面上无比平静无澜,但还是无法避免分别。一天24个小时,在一起13个小时,互相唏嘘、毒舌、吹牛,即使我们处在年代交界处,也没有“80后”和“90后”的分歧,彼此已经不仅仅是习惯那么简单。可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各自没有对方的未来世界,不做作也不哭,只是一下子空虚无边。
高考结束不是终点,不是起点,也不是转折点,它只是我们生命中一次略显颠簸的震动。震动过后,除去青春的碎衣,是世界粉身碎骨的擊撞。
我们已经不是孩子了,是该小心翼翼的时候了,小心翼翼地挑选工作、挑选生活。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迷恋着伤口和黑暗,总觉得它们可以安抚一切。但生活不可能布满伤口和黑暗,总有一天我们要自己撑起生命的暖色,所以我们不再盲目地喜欢和黑暗有关的东西,不再追求放荡不羁或过激的个性,而是担起生命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梦想,只是把梦想实质化,作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