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山字镜“山字纹”寻根溯源

2017-04-09宋康年

大众考古 2017年12期
关键词:战国时期象形铜镜

文 图/宋康年

战国时期三山镜

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战国时期铜镜铸造业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战国铜镜种类繁多,其中一种山字镜更是独具特色。这种山字镜镜背上的主题纹饰为“山” 字,因大多是楚墓出土,故又称楚式镜。山字镜上的山字数目不等,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这些山字究竟代表什么样的内涵?其由来又是如何呢?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以一面战国时期的三山镜为例。该镜包浆纯熟,晶莹锃亮,直径13.5厘米,凸缘,三弦纽,圆钮座,羽状地纹的线条粗细起伏,钮座外围饰有三个斜向“山”字纹。整个铜镜形制质薄器轻,纹饰整齐规范。这种山字镜铸造和使用的地区,只在长江中游、中下游之交、淮河以及汉水之滨的楚国属地出现,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楚国之后亦没有。了解这一情况,有助于我们去寻找山字纹饰的起源、形成的因素以及山字镜的文化底蕴等问题。

近年来,学者们有的说它是从商周青铜器上“丅”形勾连雷纹演绎或移植而来的,有的说它是大自然中崇山峻岭象形地再现。上述两种看法我更倾向于后者,“丅”形勾连雷纹的确在商周青铜器上屡见不鲜,但这种“丅”形纹,与“山” 字的独立和三竖向上的字体并没有多大联系。且勾连雷纹线条弯曲,更是与“山” 字纹没有什么渊源。

山字纹起源于自然界中真实的山,首先从理论上来分析,人们生存在天地之间,外界一切事物赋予他们的感觉和所带来的形象思维,必然是大同小异,这是一种共性,也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尽管起初或许不知什么是山,也不知其名叫山,但那地表上髙高起伏凸起的物象,反映到人们脑海里就很可能形成了象形“山” 字的雏形也不无可能。正如《尔雅》:“土高有石曰山”,《说文》:“山有石而高,象形也”,《荀子》:“积土为山”,《国语》:“山者,土之聚也”,《诗经·小雅》:“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这些都充分反映在人们的观念中,土地隆起便成了山的存在,而且在古人心目中,山是最崇高的形象,也是最神灵的形象。自然山的形象对人们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四山镜

六山镜

其次,山字组合一起,可喻为三山五岳,也可喻为江山一统,以及有巍峨壮观和岿然不动的意思。梁廷先生认为,“刻四山形以像四岳,此代形以字”。此外,从甲骨文金文的角度看,山字形象有山峰并立的形状,即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日本学者驹井和爱在《中国古镜研究》一书中就提到:“山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与今天的山字写法,几乎没有多大差别。”山在中国古往今来与不动、安静等观念结合在一起。因此在铜镜上使用山字表示山的图样,也如同福、禄、寿、喜等字一样,含有强烈的吉祥寓意。

最后,古人将“山”视为神灵崇拜之说,《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豋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就连甲骨卜辞中也有许多祭祀山岳的内容,殷人已把山当成求雨、止雨、祈雨的神灵,这种对山神的崇拜和信仰,一直流传至战国时代。

我们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国王墓葬出土的山字形铜礼器,以及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竹编器物上的山字形纹饰可以看出古人祭山拜山的习俗。战国时期楚国疆域比较大,西北到武关(今陕西南部),东南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到河南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东北到山东南部,这些地区地势地貌多为丘陵,崇山峻岭特别多,所以人们自然会通过器物的纹饰来把山的形象表现出来。

山字镜的铸造和使用是战国时楚国独有的,这就充分证实了山字纹的源头。透过这些山字镜,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管窥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山的信仰,同时也能体会到象形文字的诱人魅力。

猜你喜欢

战国时期象形铜镜
《说文解字》“象形”辨
建平博物馆藏金代铜镜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象形数字
铜镜
古代的铜镜
孟子说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