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2017-04-08熊佳洁

数码设计 2017年8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多媒体情感

熊佳洁



浅谈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熊佳洁*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审美是对具体事物和艺术、设计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人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得并不断发展的特殊能力。艺术设计教学呈单一、呆板、肤浅,其因原则在于忽视了艺术设计学科的多元化。美国的“DBAE艺术教学”观点认为艺术设计教学包括:艺术设计创作、艺术设计史、艺术设计评论、美学四个领域,并通过四个领域的学习。能在其观赏、评价、理解过程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挖掘心灵,从而得到美的启发和创造,让学习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气氛中进行。因此,强调学生全面审美素质的发展是艺术设计学科自身特性的需要。

审美能力;艺术教育;多元化

引言

加拿大的环境美学家卡尔松将审美分为“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层次,他说:“当我们审美地喜爱对象时,浅层含义是相关的,主要因为对象的自然表象,不仅包括它表面的诸自然特征,而且包括与线条、形状和色彩相关的形式特征。另一方面,深层含义,不仅仅关涉到对象的自然表象,而且关系到对象表现和传达给观众的某些特征和价值。普拉尔称其为对象的‘表现的美’,以及霍斯普斯谈到对象表现‘生命价值’”。 这就说到了审美的人文关怀,美学始终是以“美教化、变风俗”为目的的。

当代多元的文化下,物质充溢四周的环境下,社会特征变迁规模巨大、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的盛行,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被俗滥的形式磨锉得迟钝而又麻木。然而审美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大众,我们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拥有应付在复杂环境下诞生的产物的能力。

1 学生审美多元化的培养

1.1 审美单一化的原因

我们往往易于和乐于接受秀丽、和谐及阴柔之美,而对于崇高、阳刚及悲壮之美却显得无所适从,甚至产生抗拒感。这种现象表明学生在个体审美鉴赏方面还普遍地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因而,如果任其自然发展,那么这只能限制了我们的审美视野,将我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朝着单一化发展,最终只会使我们也变得越来越纤弱,从而导致个体审的美发展受到阻碍,无法成为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有用人才。

造成现在学生审美单一化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首先,从审美主体来看。一方面,作为学生,其生理、心理结构决定我们更容易接近优美的事物。因为具有娇柔、小巧、轻盈、光滑等特征的事物往往会给人平和、舒适、喜悦、宁静的感受,这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快感;而具有博大、雄伟、壮观、粗犷等特征的事物所带给人们的则是景仰、惊喜、悲壮、豪迈等情感。这种情感却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正如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所指出的:“大海给我们以无际和渺茫的无限时,人类就被激起勇气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崇高是以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掌握的艰巨姓来肯定人的本质力量为其审美特征的。这对于尚处于多梦季节的学生来说,崇高比秀美更为遥远。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沉淀在人们的审美意识中留下深深的痕迹。在文艺欣赏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善恶的观念评价作品,特别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在内心深处,人们形成向善去恶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体现在审美鉴赏中就是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心理期待和依赖。因而,我们难以承受“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壮与崇高。对此,鲁迅先生曾经深有感触地指出:“伟美之声,不震吾人之耳鼓。”

其次,从审美客体看。在我们快节奏、高速度、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现实生活面前,文艺创作失去了其社会教化功能,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各种文艺作品变得萎靡、柔弱、媚俗,在审美上也倾向秀丽、阴柔,而少有悲壮、崇高的振聋发聩的力作。尤其是近年来,俗风日渐,铜臭味浓,形形色色的庸俗作品充盈耳目。无疑,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学生的审美品位。

第三,从教育角度看。当前,学生的审美还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尽管在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美育的渗透,但是,这种渗透归结起来说,还只停留在自发的、无序的状态,并没有科学的理性和系统的认识,更没有一个比较严密的、科学的渗透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个体审美能力的培养。

1.2 解决审美单一化的办法

基于这种种原因,必须对艺术设计教育作进一步的思索:对于现在学生的审美单一化现象,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我认为,我们不妨做如下一些尝试。

(1)从理论上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指导。在肯定秀美的同时,也要着重指导学生增强对崇高之美的认识,健全和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走出审美偏振的情感误区。我们学生只有从根本上理解了崇高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去感受它。这样,通过美育,学生就会从“感觉的被动状态”转移到“思维和意志的主动状态”,从而自觉地完成审美鉴赏的飞跃。

(2)在教学实践中让我们学生切身感受到崇高美的魅力。在教授郭沫若的《屈原》中的“雷电颂”时,不妨把它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对照。一方面是充满战斗激情的悲壮,一方面是淡淡喜悦与哀愁下月色的秀美。通过对照,学生明确了崇高之美是一种比秀美更为强烈和尖锐的快感。而在教授关汉卿的《窦娥冤》时,教师应通过窦娥这一具有优美心灵和坚强性格的被迫害的古代妇女典型形象,让学生由悲伤、痛苦中获得勇气和力量。这样,在教师的审美诱导下,我们学生就会对崇高之美的事物敏感起来,不再是听雷声而恐惧,遇狂风而忧虑。

(3)有目的地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教师应教育我们学生远离那些格调低下、颓废萎靡的网络游戏、市井小说以及一切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高尚激昂的名篇佳著、观看气势恢弘、健康向上的影视作品。借助相应的作业和练习,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加以指导。

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类对人生的认识。尤其是,在当前,人类对崇高的精神追求正在承受日益发达的物质文明的挤压和冲击,毫无疑义应该加强对我们学生的审美教育。但是这种审美教育首先应该是完美的,而不是有所偏颇的。

2 审美情感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2.1 审美情感的含义

何为审美情感,就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与态度。创作者创作优秀的作品将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作品这一媒介让其他观赏作品者也能体验到创作者的情感,审美情感就是在这种情感交流中产生的。审美情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快感;二是痛感;三是深层次的快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体验到快感和痛感,但是很少能够体验到深层次的快感,而审美情感就是深层次的快感。审美情感在大多情况下会表现为一种审美快感,最浅层次的审美情感仅体现在生理上的愉悦,中层次的审美情感体现在心理上的快乐,高层次的审美情感则体现在精神层面。

2.2 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加强学生自我审美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教学艺术设计时应当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个人色彩和特性,结合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发展情况作出教学方针,督促学生能更好地培养审美。艺术设计教育意在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文化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结合,使我们学生能从中受到创作灵感。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传授知识的同时多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当今社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当要全面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就是全面发展中的一部分,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能够给我们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课程,可以帮助我们发泄情感,减少压力。艺术设计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1)陶冶情操:人的行为举止通常是受情感和理智控制的,因此情感对人生实践有着重要作用。艺术设计教育就是通过作品中诠释出来的美来影响人的精神和心理,让观赏者能保有一颗真挚而丰富的心灵。

(2)艺术设计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分为两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其中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没有形象思维是不能形成逻辑思维的,而形象思维的基础则是审美情感。人们只有先看到某一事物的外貌特征才能将事物在脑海中形象化,然后对形象化的事物进行逻辑性的思维考虑,所以审美情感的培养能帮助我们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扩展。

3 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学校对学生艺术设计审美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如何开展以及教学内容如何安排都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仍有一部分艺术教师保持着传统艺术设计的教学观念,不关注学生情感上的培养,只灌输艺术知识,这样学生难以创作出具有个人情感特色的作品,学生只会局限于书本知识,很难适应日常生活的磨练,同时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我们学生的创造能力可能会被磨灭,影响了我们继续学习艺术设计的兴趣,最终放弃学习艺术设计。有些艺术教师过于关注自身的艺术设计的技能提升,对所谓的审美情感嗤之以鼻,认为只要技能提高可以不重视修养,也不关心教学理论的学习,这样长久发展下去只会导致自身教学观念过于传统不合时宜。另外,由于学校排名制度的影响,有一些学校只重视几个专业的发展和培养,并未重视艺术设计教育这一审美教育,有些教师甚至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可有可无,对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很多学校都已经将艺术设计纳入别的专业,别的学院。艺术设计的地位一落千丈很难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很多扩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活动都无法展开。

3.2 课堂教授内容枯燥呆板,缺少富有情感的作品

课堂氛围过于枯燥呆板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让学生从心里减少对艺术设计课的轻蔑,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点的严重阻力。课堂内容的过于枯燥不仅仅是源自于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还和艺术设计教材的“不通情理”有关,艺术设计教材在编制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对学生个性化和创造力缺少关注,不能够吸引学生提起兴趣进行观赏。另外,艺术设计教材在选取素材上集中于中国本民族这一话题,对国外的素材选取较少,这就导致了教材内容单一化。艺术设计不能局限于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国家,而要综合民族、时代、历史三方面进行选择考虑,中外古今的美术题材都应该作为学生学习观赏的素材。同时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上,缺乏吸引学生的艺术设计的兴趣,就不能给予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动力。

3.3 教师教学模式化过于单一,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容易让学生对艺术设计课程产生厌烦心理而导致迟到早退甚至是频繁旷课等现象的频频发生。随着现代科技融入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艺术设计教学中借用了多媒体为吸引学生兴趣提供了帮助,但过多使用多媒体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那就是越来越少有机会让教师进行亲身示范,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帮助,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师只需要动动手指头,对学生实际操作不会带来任何帮助。例如艺术设计教师在讲解某一设计作品时需要掌握的技巧和知识,但是有了多媒体这个媒介,教师通常会选择利用多媒体中的课件展示一些设计作品,通过“张张口”进行技巧手法的讲解,认为学生就能理解,能实际掌握了,实际上学生对技巧知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不会有深入的研究。

4 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措施

目前想要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就必然要以当下实际现状为主进行思考,“好钢用在刀刃上”,目前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态度问题以及专业本身存在的缺陷都是一直以来学生不能深入学习艺术设计的重要因素。原本对艺术设计有兴趣的学生在对当前艺术设计课程现状感到失望甚至放弃了艺术设计的学习。首先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当要知道艺术设计课专业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专业,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着非常卓越的提升效果。现如今,拥有优秀的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才是各行业积极追求的,想要成为设计人才势必要对设计进行系统学习和深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设计技能,更能提升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认知。

4.1 适当使用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教师能够将艺术设计作品体现的方式也由纸张、实物扩展到了网络、影视。多媒体的多样化使得好奇心较重的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习产生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知识,也能减轻课堂枯燥的氛围。然而多媒体的应当不适当,就会减少教师的示范职能,教师应当结合多媒体和自身示范职能,为学生更实际地掌握艺术设计技巧合理安排多媒体的使用。同时教师的审美情感对我们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审美情感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对创作的作品要注入自己的审美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辨别美。

4.2 加强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文化学习

想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应当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文化,文化与艺术设计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对文化多些了解,他们才能打好设计基础,拥有开阔的视野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才能升华自身的精神层面。学生在初次接受设计作品的熏陶时,更多的是好奇,并不能足够深入地理解设计作品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对设计作品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层次阅读作品,理解作品传递的情感引起共鸣,要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体验曾经的情感。只有我们学生能自主地对作品进行赏析,能真正意义上理解作品,才是审美情感的提升。

5 结束语

想要我们学生真正读懂一个设计作品,必然需要加强对我们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我们与作品之间情感的交流提升我们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给予我们的是无尽的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身人格,拥有高于他人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培养我们学生审美情感是艺术设计课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只有学生的审美情感上去了,学生对艺术设计的认识才会变得更加深刻,才能去更好地学习与研究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最终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设计作品。

[1] Michael J. Parsons; H. Gene Blocker. 美学与艺术教育[M]. 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一版), 1998.

[2] 彭锋. 西方美学与艺术[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 [意] Croce,B., 美学原理[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 廖金春. 教育美学[M]. 馥林文化出版社, 2010.

[5] [美]唐纳德•诺曼著, 梅琼译, 设计心理学[M].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中信出版社, 2010.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esthetic Emo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Art Design Education

XIONG Jiaji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ubeiWuhan, 430070, China)

aesthetics is the utilitarian intuit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specific factors and the factors and imag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Art and design works, and in this process, we get a pleasant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esthetic ability is the ability of aesthetic subject to experience beauty, appreciate beauty and create beauty. It is a special ability that people gradually acquire anddevelop in long-term aesthetic practice. The teaching of art design is monotonous, dull and superficial, and its principle is that it ignores the d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The idea of DBAE art teaching in the US thinks that art design teaching includes four fields: art design creation, art design history, art design review and aesthetics, and is learned through four fields. In the process of appreciation, evaluation and understanding, we can excavate the soul in a unique way, so that we can get the inspiration and creation of beauty, and let it learn in a relaxed, pleasant and colorful atmospher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aesthetic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art education; pluralism

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7.08.040

G4 G64

A

1672-9129(2017)08-0089-03

熊佳洁. 浅谈艺术设计教育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J]. 数码设计, 2017, 6(8): 89-91.

XIONG Jiajie.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esthetic Emo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Art Design Education[J]. Peak Data Science, 2017, 6(8): 89-91.

2017-03-20;

2017-04-18。

熊佳洁(1993-),女,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工业设计工程,研究方向:艺术教育。E-mail:bianjibu20080808@163.com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多媒体情感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花月夜》
《星.云.海》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