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BRT专用道路面结构分析及设计
2017-04-08范慧
范慧
(乌鲁木齐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2)
乌鲁木齐市BRT专用道路面结构分析及设计
范慧
(乌鲁木齐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2)
析了乌鲁木齐市BRT系统运行慨况及特点,通过对乌鲁木齐市BRT专用道的调查研究对其路面结构受力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乌鲁木齐市BRT4号线Ⅰ期工程的设计方案为例,对BRT专用道路面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BRT专用道;运行特点;路面结构设计
1 乌鲁木齐市BRT运行概况
乌鲁木齐市本着公交优先发展,积极创建“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几年来陆续建成运营BRT线路为7条线路共98.9 km,形成了快速公交网络,基本覆盖主要城区。如今,BRT已成为市民首选的公共出行方式,是快速提升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力量。
2 BRT系统运行特点
乌鲁木齐市运营的BRT车辆分为12 m长和18 m长的车辆,18m长车辆的额定容量可达163人,高峰期运行可载客180~200人,满载总质量可达到30 t。因此,BRT车辆具有“大、长、重”的特点,其承载总重量远比普通公交车大得多,且BRT系统大部分路线在专用车道上运行,车轮作用位置相对集中,部分路口虽设置了信号优先的控制系统,但仍需减速或停车才能通过。另外,车站多采用封闭式,站台为岛式或侧式,车辆停靠为定点停车,定位刹车。以上这些特点就造成路面需要承受较大的剪切推移力[1]。因此,BRT专用道尤其是在路口、站台位置与普通公交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对道路的性能要求更为严格。
3 BRT专用道路面病害调查分析
针对乌鲁木齐BRT系统专用道路面,对较早运营的BRT1号线、BRT2号线BRT专用道的路面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经过几年的运行,BRT专用道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主要病害类型为车辙、推移和拥包。具体描述:
(1)路段上的病害相对较少,相对较轻微;
(2)信号灯路口进口道处较易出现病害;
(3)进车站段亦是容易出现病害的路段,车辆在进站之前就开始刹车,进站速度与路段相比降低约1倍,速度越低对路面抗剪切推移性能的要求就越高;
(4)病害相对较为严重的路段为站台处,尤其是站台设置于进口道处的路段,车辆的频繁制动产生的剪切推移对道路造成较大的损害,见图1。
图1 BRT站台处专用道现状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调查结果与BRT专用道的路面受力特点是完全吻合的,在BRT专用道的路面设计中应注重对BRT站台、路口进口段及进站台前、后路段的路面结构的设计。
4 BRT专用道的路面结构设计—以BRT4号线Ⅰ期工程为例
4.1 项目概况
BRT4号线走廊为南北走向,贯穿乌鲁木齐城区,主要服务于北侧新城与南侧老城之间的联系。线路南起三屯碑站,终点至机械厂站,全长20.19 km。BRT4号线Ⅰ期的线路为友好路的红山站~北京路的机械厂站,但由于西虹路与友好路交叉口~河南西路与阿勒泰路交叉口段纳入阿勒泰路交通改善工程中,北京路段列入地铁1号线改建项目中。因此,BRT4号线Ⅰ期工程范围内为河南西路与阿勒泰路交叉口处的河南西路站~喀什西路与北京路交叉口处的植物园西站,见图2。
图2 BRT4号线Ⅰ期工程范围示意图
4.2 路面结构总体设计方案
BRT4号线Ⅰ期工程范围内BRT运行基本为专用道的方式,站台均为路中式,且都是在现有道路基础上进行改建。由于都是在现有主次干路上进行改建,因此考虑到社会影响、施工周期、经济费用及征迁树木等因素,总体设计原则为:加入BRT专用道后,供社会车辆行驶的车道数量不得小于现状车道数,并在信号灯交叉口处展宽1~2个车道。
具体设计方案如下:(1)新建站台处BRT专用道须挖除旧路面结构进行新建。(2)对BRT专用道进出站前后50 m及交叉口进口道50 m范围内的路段进行补强或新建。(3)通过挖除原有绿化带及改造现状非机动车道等方式拓宽社会车道,并对交叉口进行展宽渠化。以厦门路站为例,见图3。
图3 厦门路站处路面结构设计平面图
4.3 路面结构材料要求
乌鲁木齐市BRT专用道基本都为沥青混凝土加半钢性基层的路面结构形式。BRT专用道的主要病害为车辙、推移,其路面对抗剪切、抗冲击荷载及抗弯拉的能力要求较高,并要求有足够的摩阻力[2]。
根据BRT路面车辙发生区域以及从抗剪角度出发,在路面结构组合及材料设计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上面层材料要有足够的耐久性、表面抗滑能力和良好的表面平整度;
(2)面层需要有较高的抗变形和抗剪切性能;(3)良好的层间粘结力。
4.4 路面结构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对BRT4号线Ⅰ期专用道路面结构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BRT专用道路面结构设计主要分为BRT车站处路面结构、BRT进出站前后及路口进口道路段路面结构两个部分。
本设计面层均采用了SMA。SMA具有粗集料多、矿粉多、沥青多和细集料少等特点。与普通沥青混凝土相比,具有高温稳定性好、低温抗裂性好、较强的抗老化能力和抗疲劳能力等优点。由于BRT专用道路面比普通路面承受更高的剪切推移力,所以选用的同时,又添加了聚酯纤维。另外,在国内灌注式半柔性路面材料因其刚柔共济的材料性能,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公共汽车专用道上。本次设计作为试验段在卫星路广场站北侧BRT车道上采用了TX铺装。
中面层采用SMA和AC两种类型。AC-20中添加抗车辙剂,以提高路面的抗剪切性能。
下面层采用密级配沥青碎石ATB,以缓解由于半刚性基层开裂而引起的反射裂缝,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行车荷载对上层沥青面层的冲击,减小沥青层的永久变形破坏。
(1)BRT车站处路面结构
BRT车站处的路面结构均为新建,主要分为两种路面结构,见图4、图5。
图4 BRT车站处路面结构图(卫星广场站北侧)
图5 BRT车站处路面结构图(除卫星广场站北侧外)
(2)BRT进出站前后及路口进口道路段
对BRT专用道进出站前后50 m及交叉口进口道50 m范围内的路段进行补强或新建。如现状路面结构厚度不足10 cm,则挖除原路面结构进行新建;如现状路面结构厚度大于10 cm,则将原沥青路面铣刨10 cm后进行罩面,见图6。
(3)新旧路面结构的搭接
由于本次改造仅针对BRT车辆运行特点对现状道路进行部分改造,因此路面结构之间的搭接处理也非常重要。本次新旧路面结构及不同路面结构之间搭接做法相同,均采用台阶式搭接方式,搭接长度为50 cm,并在搭接处设置了玻纤格栅,以保证路面结构的整体性。
图6 BRT进出站前后及路口进口道路段路面结构图
5 结 语
此段BRT线路运行时间将近一年,按照设计改造过后的BRT专用道的路面没有产生明显的病害。但在部分路面结构搭接处由于施工等原因处理的不够到位,接缝较为明显。后续会对BRT4号线Ⅰ期BRT专用道路面结构使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测,以给同类工程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在今后的设计中,希望将更多的新技术及新材料应用到BRT专用道的路面结构中,减少路面早期破坏的形式,延缓病害出现的时间,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
[1]张慧敏,顾启英.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路面结构组合方案研究[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
[2]高立鑫.BRT停车段沥青路面抗剪切推移特性研究[D].陕西西安:长安大学,2009.
U416.2
B
1009-7716(2017)03-0039-03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3.011
2016-12-06
范慧(1984-),女,山西朔州人,工程师,从事市政工程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