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学弘文,明理求真”理念下的大学生读书指导研究

2017-04-08肖云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4期

肖云

摘要:近年来谈及大学生读书指导策略,各大高等院校皆做出积极探索,我院秉承“博学弘文,明理求真”的校训精神,并希冀将这一精神作为大学生的读书指导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彰显,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例,在校训精神的指导下,尝试从多个角度来探究符合时宜、行之有效的大学生读书指导策略。

关键词:博学弘文,明理求真 读书指导 现代文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纵观当今大学生读书现状,喜忧参半。一方面,閱读呈现出多样化、时代化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在浮躁的社会气息下,快餐化的浅阅读、功利性的粗阅读也成为了普遍的读书现象。为此,各大高等院校的学者及相关工作者皆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希冀探索出更有效的的读书指导策略,而我院也不例外。“博学弘文,明理求真”是湖南文理学院的校训,芙蓉学院作为湖南文理学院的独立学院,亦秉承这一精炼而寓意深远的校训精神。但是,将这一教训精神作为该校大学生的读书指导理念并融入到教学课程之中,还亟待尝试。笔者现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为例,浅谈在课程教学中,以校训为理念的大学生读书指导策略。

第一,以“博学”为基础,重视泛读,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博学多才是校训中提出的第一个理念,对学生阅读的广泛性有着直接要求。相对于精读而言,泛读可以以最快的时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扩大见识。因此,指导学生有效泛读、扩展学生知识面是“博学”理念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这一理念下指导学生读书来完成更好的课程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进行如下尝试:

坚持课堂建设,开设具有延展性的选读课。除了课堂上的讲授和参考书目的提供,教师可选取某个或某些专题开设选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兴趣提供一条明晰的读书链,引导学生形成读书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网络式读书思维,开阔阅读视野。以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选读课可着重在知识的经典性和趣味性上进行发散性扩展。当以人物为专题讲授时,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往往只能就其生平大事、代表作、作品艺术特色等进行选取式讲解。而在选读课中,则可结合学生的反馈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趣味性阅读,以人物为核心,梳理人物关系图、品读名人回忆录,通过自由、轻松的方式实现对人物的立体化感知。另一方面则指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研究性阅读。“研究型阅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需要大学生具备相应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在一方面,教师可制定学科交叉式的读书策略,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工具书和研究方法。

发挥“微”优势,合理利用信息化平台。传统读书具有稳定性强、精确性高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现代阅读媒介以其方便、快捷、宽泛、时效性强等特点为学生阅读带来诸多便捷。两者如合理调配,相互融合,则可删除诸多充斥泛滥的无效信息,规避网络信息的膨胀杂乱和传统信息的陈旧僵化。教师可借鉴图书网络平台、微信、微博等媒介进行方向性的读书引导。教师可推荐或创设读书公众号,定期推出书单或读书指导方法,制定读书计划,分享读书笔记。

第二,以弘文和明理为指向,将德育与美育孕育于智育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与修养。弘文即弘扬人文精神,明理即明白世理,两者相得益彰,意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有益的阅读,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想。这样的理念对如何制定读书策略又有了新的希冀和要求。

首先,应对阅读载体特别现代网络媒介进行相应甄选,对阅读内容做出适当规范。“在复杂的阅读环境中,学生很难区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对于自控能力差的读者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道德判断力削弱,从而导致阅读快餐化、低俗化倾向,造成阅读品位下降,极易引发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失范。”[2]因此,读书指导策略应与课程教学中的情感价值观积极应和,促使学生通过读书感知人文魅力,传播正能量。以现代文学课程为例,课程中涉及到多位民国文人,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相关资料虽然丰富却良莠不齐,有些言论为了哗众取宠甚至是断章取义,无中生有,歪曲事实。

其次,从读者群来看,有部分积极上进的大学生读者本身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教师亦可以鼓励这部分学生代表,弘扬其模范精神,激励更多学生通过良性的阅读陶冶情操,培养人文情怀。

再次,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形成“课堂”、“书本”与“社会”三维互动的有机整体。如在现代文学中关于丁玲的知识专题,即可在本市丁玲公园中进行阅读赏析。丁玲公园的人文环境,特别是徽派风格的民俗街群建筑,极具民国风情,增强了读书的美感和艺术感,视听享受中“追溯”丁玲生平,欣赏文字创作,必定能够启发学生由今思古,在环境渲染下得到更好的人文熏陶。

第三,以求真为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提升自我价值。“求真”这一校训理念旨在要求学生确定自己的个人理想,确定自己的追求目标。在这一理念下,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达到自我提升。结合已有的方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即鼓励学生分享读书心得,畅谈读书理想,借古识今,将读书和书中观点见解与当代社会热点相结合。比如,围绕“雾霾”这一问题,2015年年底在网络上出现了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体例的《雾霾》。文风极其相似,颇有趣味,网友纷纷点赞。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即可运用这一热点进行辐射性的指导,推介与朱自清相关的作品或书评,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由读书锻炼和提高相应的写作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知识本身进行新维度的探索,实现连环式和跳跃式知识探寻,另一方面则从读书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学习体系,形成属于自己的读书方法或法则。此外,将学生读书心得通过征文比赛、演讲、杂志报刊发表等途径表现出来,将给予学生更大的鼓励。

如何指导大学生读书,在“博学弘文,明理求真”这一指导理念下,既要注重传统阅读与新媒体阅读的结合,又要保持精读和泛读的并进,同时要增强校内与校外的互动,等等,而除了课程教学本身以外,学校相关的制度的支持和硬件设施的辅助也成为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还有更多方法和途径值得探寻。

参考书目:

[1]唐定海.研究型阅读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费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