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羊皮鼓舞的舞台编创解析

2017-04-08邓舒文

祖国 2016年24期
关键词:羌族

邓舒文

摘要:羊皮鼓舞作为羌族民间祭祀性的舞蹈,在民间仪式的起舞中有特定涵义的表达。汶川地震后这个古老的民族更是引来了不少艺术领域工作者对羌族舞蹈文化的关注和挖掘。以羌族祭祀性羊皮鼓舞为素材编创的作品逐步呈现在观众的视野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观看群体对羌族舞蹈文化的表层认知,将民间羊皮鼓舞舞台化之后,对羊皮鼓舞文化的传达是否依然完整或存在编创者个人对文化理解上的偏差,民族民间舞在当下的创作发展中已经遇到类似的问题,怎样找到解决的出口,值得进行一番探讨和研究。在笔者深入羌区对羊皮鼓舞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将羌区流传的祭祀性羊皮鼓舞与舞台上呈现的诸多作品中的经典画面搭上了桥架,以舞蹈作品《上房梁》的梳理分析,对羌族羊皮鼓舞的舞台编创规律做出总结。

关键词:羌族 羊皮鼓舞 舞台编创

羌族,是生存在中华大地上古老的民族之一。现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震痛了全世界人民的内心,震醒了社会对这个民族生息的关注。让暗淡已久的羌族民间舞蹈文化像钻石般在舞蹈创作者的眼中闪起了光亮,掀起了创作领域的羌族舞蹈热潮,以羌族祭祀性羊皮鼓舞为元素的作品数量逐步增多,在推动羌族舞蹈发展的过程当中自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探讨的问题。因此,怀揣着探究之心,在2016年的7月,笔者深入到阿坝州理县蒲溪乡休溪村对羌族祭祀性羊皮鼓舞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与羊皮鼓舞的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的接触中,直观的感受到羌族舞蹈活态文化的展现魅力,从田野调查中取得了对羌族祭祀性羊皮鼓舞在文化上的认知,总结将民间羊皮鼓舞过渡到舞台化作品时应该遵循的创作规律。

一、对羌族羊皮鼓舞文化的认知

从古老的羌民族诞生之际起,舞蹈就一直伴随至今,是民族生活状态的体现。舞蹈已经渗透进羌族人民的方方面面,从人生旅程的开始,在欢度节庆、举行婚礼、迎宾送客、祈福消灾直至生命的结束,舞蹈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羌族传统舞蹈在四川阿坝州羌族聚居地又形成了六种分类,分别为羌族巫师跳的祭祀性舞蹈“布慈拉”;喜庆活动中的自娱性歌舞“萨朗”和“哦粗布”;羌族古老的礼仪性舞蹈“巴绒”;具有明显军事性质的“哈日”和“克西格拉”。

羊皮鼓舞就是在上文羌族舞蹈分类中提到的“布慈拉”或称为“莫恩纳莎”,笔者认为羊皮鼓舞是羌族文化中具有厚重且神秘色彩的展现,它是一种意义非凡的祭祀性舞蹈,也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生活在浦溪乡休溪村的释比老人王福山,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就成为整个村落的释比(羌族巫师),多年来在祭祀活动中由他带领着休溪村的羊皮鼓队通过做法时敲击羊皮鼓、诵经、跳舞来为当地人民请神祈福、逐崇驱邪。在释比王福山对羌族羊皮鼓舞文化的讲述中提到,羊皮鼓舞是羌族在进行祭祀活动时的主要表现形式,整个祭祀仪式是由释比主持,在仪式活动中释比会头戴金丝猴头帽,手持神杖(姆比达布)和盘铃,口中念动经文,此唱经通常分为上坛、中坛、下坛三个固定的程序展现。上坛为神事经,主要通过释比接通诸神,谢天谢地,请神敬神,许愿还愿等,即所谓“还天愿”。这类活动多以村寨为单位,事关群体活动,意义重大,释比以敲白鼓为人民祈福。中坛为人事经,主要是安神谢土、打扫房屋、打太平保护等,通过释比为家庭祈福禳灾、解污除秽、治病防病等,即所谓保太平,释比敲击黑鼓。下坛为鬼事经,羌民中有凶死事件发生,要请释比招魂除黑进行超度,以使死者灵魂转生而不至沦为厉鬼危害家庭和村寨,即所谓“驱凶邪”,释比所用之鼓为黄鼓。其他的表演者则手持单面羊皮鼓,人数多为6到8人组成羊皮鼓队,根据释比的唱经内容进行现场的反应,击鼓而跳。舞蹈动作以模仿金丝猴带路寻找经书的形态和舞步,沿着逆时针的方向围圈跳动,将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生产知识在仪式舞蹈中逐一展现,通过祭祀活动达到传授延续下来的目的。如图一:

浦溪乡休溪村羊皮鼓舞

在現场释比王福山带领着休溪村的羊皮鼓队还原了祭祀活动中跳羊皮鼓舞的原始场面。男性左手执单面羊皮鼓,右手执鼓槌,随鼓声敲击节奏的快慢而跳,舞蹈风格灵巧、敏捷、粗犷。主要的动律特点是,胴体稳而沉地轴向转动和上身拧倾的韵律,这两种动律均伴随着膝部的颤动,舞者要在动律之中一边跳着舞步一边配合着敲击鼓面。常见的步法有小碎步、蹲跳步、横移蹲跳步、和跳吸步。身体及脚步配合的动律主要有椎肩击鼓、拧身击鼓、划手击鼓和商羊脚跳步。伴随敲击羊皮鼓面而发出的咚咚咚咚……回响在深山云谷之中,用鼓声与天对话向地倾诉,震彻心扉的表达,使旁观者感受到羌族人民敬畏自然、天地、崇敬万物之灵的信仰。羊皮鼓舞作为羌族祭祀性舞蹈,主要是男子参与其中,女子不得敲击与触碰羊皮鼓面。曾经,在一次舞台演出中,笔者就亲眼遇见过由女性手拿羊皮鼓敲击舞动的节目,就其猜想可知,节目编导肯定对民间羊皮鼓舞没有经过实地的调查就独自完成了作品的编创,在想法和行为上都违背了羌族民间习俗,触碰到羊皮鼓舞的禁忌,所以说民族舞蹈的舞台编创如果缺少了生活的养分,就很难创作出被同族所认可的舞蹈节目。

二、从民间羊皮鼓舞到舞台编创的解析

在深入民间感受羊皮鼓舞深厚文化的旅程中,谈及以羌族羊皮鼓舞为素材经过编创后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其要义在尊重民族文化属性的基础,包含编导在个人成长中的感性情结,而且要与现实生活、时代文化的发展规律相统一,这也体现出对当代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状态的理性思考。羌族舞蹈专家,国家一级编导梅永刚老师,用羌族祭祀性羊皮鼓舞创作的舞蹈作品《上房梁》在2012年作为四川省选送的舞蹈节目前往北京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如图二:

羌族舞蹈作品《上房梁》

此作品创作之初,恰逢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时期,自然灾害的摧毁令人措手不及,留下的这块伤疤在特殊的时刻更加需要一些精神引导才可逐渐痊愈。作品《上房梁》的主题恰好没有延续震后的伤感和悲痛的气场,去描绘地震后受灾人民的苦难心理和状态,而是打破常态的思维,选择以灾后重建羌区,羌民携手盖起新房,在释比的祈福仪式中挂起房梁的欢庆情绪为作品的主题表现。这是梅永刚老师以个人在羌族地区20多年的生活基础作为编创取材的灵感来源,在记忆的陪伴中含概了他对这块土地原有面貌的所见所闻。在羌族地区关于建新房的习俗至今仍然流传,每当羌族人家修建起新房后都会请来当地的释比为新建的房屋做法,释比会以头戴金丝猴头帽,手执神杖口中唱经跳起羊皮鼓舞的状态,向神灵祈福,以保地基稳固、家宅平安。仪式进行到最后会将羌族的红布挂于新建房屋的房梁顶位置之上,红色象征着羌民族的吉利,也是羌族人民喜好的颜色,在完成挂红仪式之后,新房的主人才可安心入住。基于有这样的民间生活感受,以编导敏锐的洞察力及顺应时代发展、人民需求的独到眼光,抓住了羌族释比为新建房屋做法时挂红的形式,将其创作之后变为作品《上房梁》中一段精彩的舞蹈画面呈现,用舞台艺术化的手法对民间羊皮鼓舞的动作动律进行素材的加工和提炼,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羌族羊皮鼓舞作品《上房梁》向全国观众传达了生活在四川省的羌族同胞们虽经历了5.12汶川地震带来的重创,仍积极调整受灾后的阴郁心态,共同齐心重振民族家园的精神面貌。

三、结语

将民族生活中林林总总的民间传统素材与舞蹈艺术的世界相融合,是现代舞蹈艺术工作者正不断尝试与研究的工作。需要舞蹈研究者建立在对民族传统素材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前提下,个人思维跟进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编创出反映民族现代生活情感的优秀作品。在这条舞蹈编创探索的道路中还会有千千万万的问题出现,来推动着许多不留名却热血的舞蹈研究者坚定的走向个人心路反证的过程中,来共同为舞蹈事业的发展尽上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朴永光.羌族传统舞蹈田野调查与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黄波.浅谈如何用原生态舞蹈素材体现现实生活[J].西藏艺术研究,2014,(03).

[3]李祥林.羌族羊皮鼓舞及其传说的文化底蕴透视[J].民间文化论坛,2013,(03).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羌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新中国新形势下的川西羌族宗教文化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羌族释比图经“刷勒日”的艺术价值解析
羌族刺绣图案中的文化含义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