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世观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对比
2017-04-08邹恒
邹恒
自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层出不穷。二者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成为对比研究的出发点。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一直以来是向往天堂(来世)生活的;而中国本土儒道教则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本文试图梳理中西方各自宗教中的来世观,并以此探讨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价值取向。
人类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人死后去哪里?不同的宗教给予的不同的解释。对于来世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死后世界的关注,同时从侧面暗示了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的人对现世的态度。在这一点上,处于中西方的来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中西方来世观的历史轨迹
可以说,中西方来世观的基础是相同的——灵魂。早在古希腊时期,阿那克西美尼就提出了“气本原说”其中“气”的原意就是“灵魂”;毕达哥拉斯哲学中一项重要内容,即“灵魂不朽说”和“灵魂轮回说”;柏拉图为了解决如何认识“理念”这个问题,更明确指出:“按照自然的规定,灵魂是先于物体”“灵魂是统治者,物体是被统治者,这千真万确是最真实最完善的真理。”而中国在先秦时期便与原始宗教相联系,相信灵魂不死,提出五行和阴阳等泛灵魂学说;孔孟更认为人的灵魂生而为善。灵魂概念的出现,解决人死后的存在形式的困扰,即死后何去何从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灵魂的萌芽在中西方各自的宗教文化土壤中,发育成同源但不同性的来世观。
中国本土儒道教的现世倾向。严格来说,中国古代的来世观并不完全从儒道教中汲取养分。自先秦百家争鸣,到汉唐佛教传入,中国的来世观收到了各种神话、各种学说、各种思想的影响。尽管,中国来世的去处与西方并无太多不同,但就其表现来说,中国对待来世的态度基本上是消极的,反而有着浓厚的现世倾向: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宇宙的实质即是道德的宇宙,人性的道德原则也即是宇宙的原则。因此一个人若能“知天”,理解道德的宇宙,便能成为“天民”,也就是说不仅是社会的公民更是宇宙的公民。因此,儒教思想表现出对现世生活的戒律和要求,隐藏着较为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反映出对现世生活积极的态度。
和儒教不同,道家更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和逍遥。老子的“无为而治”有着浓厚的避世风格,庄子也以出世一无己无功无名——为最高的精神追求。但道教思想家们也意识到,人若为人,就不可能生活在世间。因此道教提出“不遣是非,以之与世俗处”的大隐隐于市的遁世需求,即超越世俗的限制,达到无条件的自由,與道合一而逍遥游。
道教的这种遁世追求无疑比儒教那种浓厚乃至狂热地投身于社会之中的倾向要消极的多。但道教并没有完全割裂现世与个人联系,其承认现世的重要性,不否定现世生活的无意义,避世的需求不过是在现世与理想中找到一个折中点。
西方基督教的天堂向往。对于西方基督教来说,来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善人获得救赎上天堂,恶人遭受惩罚入地狱,这是一条铁律。通过忏悔,祷告,祈祷等方式,信徒可以和上帝沟通交流从而获得上帝的宽恕。以“罪恶一忏悔一赎罪—罪恶一忏悔”的循环过程,西方社会对来世天堂的向往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罪恶来到现世世界赎罪,赎罪完成获得上帝蒙恩进入来世天堂享受上帝无尽的荣光,构成了西方宗教文化的主体思想,而对天堂的向往成为信徒在现世中的唯一追求和目的。这种对来世的注重渗透在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强烈的出世禁欲主义色彩。
来世观下的不同文化观念
人性善恶之辩。关于人性或者说人的本质的定义,一直以来是宗教和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宗教文化对人性的解释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中国宗教文化倾向于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说”,即使提出“性恶论”的荀子也承认人生来不仅只有恶端,也具有使人向善的智能。人的不善是因为“不能尽其才”。因此,无论儒家还是道教,都推崇道德方面的修养。以“扩充本心”“求放心”“涤除玄览”等方式来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从西方基督教来说,人性毫无疑问是恶的。即《圣经》初篇“创世纪”的原罪。这种观念无疑告诉信徒们,来世的路只有两条,升天堂享受上帝的恩典或者下地狱遭受无边无尽的痛苦。因此,在西方来世观中,来世就显得无比重要了——人人都想进入上帝的国度。
人神之争。人神之间的关系也是中西方宗教文化所探讨的核心。中国宗教文化的信仰对象一般都是道教提出的“道”或者理学提出的“理”“气”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正如“道法自然”“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理一分殊”“理气不离不杂”等思想,中国的宗教信仰对象一般都是与客观自然息息相关。在中国宗教文化中,最高存在不仅仅是形而上学的抽象理念,更是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在这种具有现实特征的最高存在,同时又拥有直观的体验方式的信仰对象下,神与人的界限就模糊了起来,人性和神性的隔阂也就消散了。
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信仰对象是上帝。但是对上帝的研究并不局限于神学范围之内,反而成为高度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要认识上帝,不仅需要感性的直观体验,更需要西方一直推崇的理性主义逻辑思维。所以西方宗教文化中一直强调神高于人的观念,上帝是高于人的完满存在。
通过对比中西方的神人关系,西方宗教文化中无疑是强调神的完美和崇高,而将人放在了一个较为卑微的地位。而中国的宗教文化,则往往强调人与神的联系,或者说人与神之间的辩证关系。所以一般来说,宗教体验在西方都是看见神迹、感谢神的恩典;中国则是在现世中轮回起伏最终得道成仙。可以说两者对于人在神之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
综上所述,中国宗教文化中,对人性和人的内在的关注,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在西方宗教文化中则突出了神的至高性和在现世生活中对神的荣耀行为。对比二者,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下是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无论中西方宗教文化有多大不同,它们对人类发展都有着一定积极作用的。中国目前处在文化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国家经济社会转型期间的关键契机,时代要求宗教文化做出一些列调整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无论是中国宗教理论的逻辑严密性,理论高度;中国宗教的自然观体系;中国宗教理性思维的构建;中国宗教文化下人生观的完善都需要作出新的尝试与转变,以符合目前时代的需要,进而推动中华民族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