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养师资格证书取消的思考
2017-04-08李鹏
李鹏
公共营养师作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2005年3季度第4批新职业之一,属于职业技能人才,需要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取得从业资格,从而从事营养指导、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专业人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国家层面也越来越关注营养健康,而且,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样一个全民注重健康的时代。就在普遍认为营养师资格证书越来越有前景的时候,2016年12月8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决定取消114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而且在取消的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列表中,第58条明确指出,将取消公共营养师及营养配餐员的资格证书。其中所呈现和带出的问题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本文从培训机构、学校、社会、报考者四个层面对公关营养师的取消进行思考。
培训机构层面
对培训机构而言,资格证书的取消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因为,不少培训机构以培训公关营养师并保证通过率作为高价开设营养师班的主要理由,证书的取消将砍掉其大部分收入。事实上,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营养师这个证书本身,在实际报考过程中门槛较低,难度也相对不大。甚至有未经培训的人,考试直接发证,这些变形的现象给营养师行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国家取消公关营养的原因之一。所以这种恶性培训机制只能说是自掘坟墓。国家不断公布取消相关证书也给未取消的证书敲响了警钟,只有严把培训关,真正的培养具有证书的人才,才是培训机构真正生财之道。其实在2015年,中国营养学会在上海已完成首批注册营养师的认证试点,从《2016年度中国注册营养师资格考试(上海试点)考生报名通知》也可以看出,较于公共营养师,注册营养师有着更为严格的申报条件。其实,这也顺应了国际化的趋势,在营养师认证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更严苛。这也说明,培训机构未来真正的出路是培养正在的人才。
社会层面
对于社会而言,营养师确实是一个稀缺工种。在网络上搜索营养师,可以发现,对该职业的评价是,营养师人才缺口将达400万人。报道显示在台湾,医院营养师的月薪达到10万新台币,甚至更高;北京的一些高档社区已经出现营养师,据人力资源机构透露,这些营养师每服务一个对象,收入平均2千至3千元,而如果在保健品公司讲课,月薪可超万元。而每一个资格证书被取消,大家都会产生一种惯性思维,“这行不行了”!其实,完全没必要担心,取消的仅仅是一个证书,而并非一个职业。从文件中就可以看出,国家是为了“不断降低人才负担和制度成本,持续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促进就业创业”,简而言之便是降低了从事这项职业的门槛,无需再参加各种培训机构、也远离了繁琐的考试流程,将这一职业完全交付市场自己来运作,降低政府的杠杆作用。
报考者层面
报考营养师的人群又可以细分为几类,包括社会人士、学生、教师。对于部分社会人士,主要是希望利用这一证书,博取大众的信任,从事销售保健品的推广工作,不少中老年人因此上当受骗,也加深了大众对这一行业的偏见,公关营养师证书的取消对他们影响较大。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士是真正希望通过获取营养师资格证来增加营养相关知识,证书的取消对他们而言不无太大影响,正如国家人社部副部长汤涛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被取消的职业资格证书,今后还可以继续发挥能力水平证明的作用。”也就是说以往已经获得的证书继续有效。对于学生群体,他们的报考大都数来自于教师的引导,或者出于将来就业的考虑,对他们而言证书取消的影响可大可小。而对于教师群体,报考营养师,一方面出于对该领域知识的全面了解,一方面出于对学校乃至国家“双师型”或“双能型”教师的响应。现如今对于“双师型”或“双能型”教师的评价标准较为模糊,当越来越多的证书被取消后,这些衡量“双师型”或“双能型”教师的基本条件丧失后,如何更好的量化“双师型”或“双能型”教师将成为新的问题。
学校层面
学校实际上也是培训机构中的一种。但是目前各个院校并没有形成自身的教学技能标准或者知识衡量标准,都在吃“大锅饭”。很少能说我是某某院校培养的学生就是行业的标杆,或者某某院校自己的资格认证就能得到行业的认可。学校还是依赖于国家的各项考试来证明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学校很难有所突破,紧密对接社会。资格证书的取消也给各个高校带来了契机,特别是在走应用型教学的院校,更应该设立与行业的标杆。与此同时,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证书的功效。
國家对某个行业证书的取消就对这个行业造成较大的影响,这并不是常态。营养师行业是公认的朝阳行业,公共营养师证书国家统一认定的取消对培训机构、社会、报考者以及学校的影响应该是警钟,各个层面应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认证相当于认可,认可必须与实用和适用相匹配,这有这样才能使行业和学科得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