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017-04-08刘海燕
刘海燕
在汽車产业飞速发展的历史上,长春市1953年第一汽车厂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汽车产业曾经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以一汽集团为核心的龙头产业,但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进行汽车产业链条整合,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成为目前实践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吉林省汽车产业开发技术虽然得到了飞速发展,但跟发达国家相比,汽车产业集群水平很低。吉林省政府非常重视,鼓励对汽车产业技术要积极“引进来”,通过合资项目的引入,利用我国人力资本低廉,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等优势吸引国际发达的汽车企业以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投入与我省汽车企业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共赢。外资方在合作中开拓了市场、获得了的利润,而我方的期待与现实中的获得相差甚远,外资方仅进行“技术出资”,却不进行“技术转让”,我方对于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仍依赖于引进,对于新产品的开发主要还是仿制,外资企业“出资”的技术在整个集群内部随处可见,但技术知识的外溢效应却没有显现,距离实现吉林省乃至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仍遥不可及。
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过分依赖外资技术,创新开发能力不足。汽车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的落后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长期做“市场换技术”交易,对核心技术研发原动力不足,自有的核心技术就得不到实质进步,依赖引进外资方的优势技术去拼抢市场,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近几年来,一汽集团加大发展自主品牌力度,但积重难返,短时间内不可能产生有效的技术回报,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受到打击。集群内企业的总体研发投入无论在专业人才上,亦或是研发资金上,均未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集群核心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年整车生产批量不成正比。
政策引导存在机制性障碍。吉林省汽车产业起步较早,生产基础较好,但对发展汽车产业缺乏战略思维和明晰规划,对开发自主品牌和配套产业培育缺乏有效政策指引。一汽虽在吉林省境内,但经营管理与地方基本脱钩,地方政府不能够从实质上了解企业在自主开发新产品方面的困难和需求,无法有效的针对性进行风险化解,制定的政策不灵活、不具体、不实用。究其原因,是在政策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之间缺少一个有效的沟通协商平台,软环境不够优化,市场、企业、政府交流不畅,产业内部发展需求也没有有效的向外部传递。成熟的产业集群必然有优良的外部软环境作支撑,要想推动汽车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是如此,他不仅需要核心整车企业的自主前进,还需要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更需要外部软环境的同步支持。
配套产业发展不均衡,配套生产规模效应无法形成。一汽集团强大的企业实力、较强的地区比较优势和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主导着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汽车产业。但产商大部分规模较小,实力偏弱,产品附加值低,总体竞争实力弱。目前,零部件行业吉林省内企业中具备一级模块生产能力的不到10户,能够生产高电子技术产品的则屈指可数,大部分零部件企业仅能够对核心企业的整车零部件进行二、三级配套。上汽集团在这一方面的比例是3:1,高于一汽集团的数字,但是与国际标准相比也远远不足。如果区域内核心汽车企业集团周边的配套零部件产业达不到应有的配套规模。那么企业在零部件采购及整车生产环节中,将付出更大的成本,降低产业集群的整体规模效应。
生产经营模式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吉林省汽车产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导致了市场竞争能力偏弱。在对内生产方面,经营模式落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抱着产品生产出来能卖出去就可以的观念,不思进取,导致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等问题。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所导致的另一问题就是在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时,缺少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研究出来的新技术刚一面世就已落后或不实用。专业化、社会化和经营模式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与吉林省汽车企业中,其根本体现在于生产效率低下。
改进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议和措施
改善软环境建设。汽车产业集群所属地政府应积极改善集群软环境建设,保障集群企业对人才、金融、政策、服务机构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对所属地企业进行调研摸排,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强化与集群内所属企业的对接机制,切实为企业解决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中遇到的困难。政策的制定可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条款内做适当调整,要符合当地市场环境与企业的需求为主。政府可牵头联系金融机构与企业做三方沟通平台,对新技术的开发可为中小企业做担保融资等,对于人才、服务机构流动性较大的要素要做到时时掌握。因势利导地保障企业所需。
强化配套产业产品竞争力。配套产业在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中处于弱势地位,这既有外部和历史因素也有其本身原因,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企业本身更要积极进行自我完善,从生产和销售两个方面强化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提高研发投入,高技术的产品所带来的高附加值才是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所在。重视对市场的调研,掌握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减少无谓的恶性竞争可有效提高企业生存质量。对内精简机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加强集群内企业社会化网络建设。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内部中企业之间的组织状况不良,导致了集群整体竞争力低下。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需要产业内企业有更加良好的组织状况和更高效的协调性。建立规范的市场化采购平台,加强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关系,联接区域内的生产制造企业不单能为核心整车企业节约成本,也可以为配套企业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这需要政府和企业进行积极合作,政府可牵头建立一个为区域内所有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或平台,制定详实规划和完善监督机制,保障集群内企业的交流网络机制健康有序。
更新经营理念,增强创新动力。地区政府也要积极引导企业更新经营理念,以宣传为主。为企业家办班为辅的同时,建设规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完善的集群内网络交流平台也有利于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另外应该对技术创新型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如给予财政补贴或政策税收优惠等。为区域内树立一个榜样,增强集群内企业创新的动力,带动配套产业整体的技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