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17-04-08解丽
解丽
【摘 要】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努力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小学生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造性 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044
古语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特别是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耐心而细致的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正确积极的引导他们,使他们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强大。但是,在这个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国家正需要的就是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则是问题的关键。既然如此,我们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肯质疑的习惯呢?首先,我认为应该给予学生足够大的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给予孩子们质疑我们的权利,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当然,要帮助学生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连动性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连动性,首先要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来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推理以及他们自己的想象得出他们各自的答案,由于每个人的想象力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各自的结果也是大相径庭了。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培养学生思维连动性的呢,首先,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学生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然后应该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打破学生定向思维的思维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经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们习惯性的形成了一种常规的思维方式,至惠安站常规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被动接受,少了自我意识。创造性思维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核心任务。面对新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同样的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比如一个看图说意思的题目,同一个题目就会有多种不同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事实久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所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培养发散思维的思维方式就成了必不可少得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容易在以上一位的答案为基础进行答题,不愿意自己动脑,寻求不一样的答案,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所以在课堂之上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 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问题答案胡完整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胡发散性思维。在学生理解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的练习。变换文体改写,变换叙述的顺序,变换人称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春风》一课,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以后,老师可以让他们尝试把这首儿歌句中词语的顺序变换一下,意思不变,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作了多种变换,练习使同学们初步懂得了同一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达。孩子们有了创作的欲望后,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说:“这是一首儿歌,谁能也来当一回小作家,用自己的话也把春风写一写。”他们积极地展开想象,有的写道:“春风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大地,柳树弯着腰蹲在河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河水中,真像一个钓鱼的老公公。”有的写道:“柳枝像小姑娘的长发随春风飘扬。”有的写道:“那青蛙就像歌星一样在舞台上唱歌。”孩子们用他们的童真、稚氣写出一首首春天的歌,极大地发挥了创造性。
总而言之。在21世纪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新一代的国家的栋梁之才的使命,我们更须培养出具有更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胡人才,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国家在发展,世界在进步,我们岂有不动之理。我们只有根据各自的实际教学中得到经验,因材施教,才能得到更好的经验和方法,培养出更好、更多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