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故事知多少
2017-04-08董国财
董国财
上善若水。最完美、最高的境界,莫過于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以百态存于自然界,毫无违和之感。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容纳万物,滋养众生,使天地间充满勃勃生机。在“自然传奇”中,无论是一棵树还是一群马,都离不开水。水,孕育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与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
伏水:“福寿沟”里的智慧
900年多前,赣州来了一个地方长官叫刘彝,他是一个水利专家。在任期间,他对赣州城的排水管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首先,他将下水道加宽,并用砖石砌垒,管道成方形,最宽90公分,最高180公分。同时将下水道的范围变大,覆盖了古赣州城的每条街道。他还根据赣州的地势,采用了分区排水法,建立了两条排水干道,在地下埋下了全长12.6公里的伏水长龙。因两条管道的走向形似篆体“福”“寿”二字,故得名“福寿沟”。
刘彝还独具匠心的发明了“水窗”。水窗即是排水口的阀门,能在汛期防止江水倒灌。他让排水口附近的管道形成多层断面,将坡度增加到普通管道的4倍,这样就形成了足够的水压可以冲开水窗。如今,“福寿沟”的木质水窗早已换成了金属阀门,但刘彝的这一思路被赣州新建的排水系统借鉴使用。
福寿沟的奇妙不仅在排水管道,它还有几十个配套的大小蓄水池。刘彝当时在城内修建了凤凰、金鱼、嘶马三个大池塘,并将其它几十口中小池塘连通起来,大大增加了遇到暴雨时福寿沟的调节容量,目的就是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
经过历代的维护,这条名为“福寿沟”的排水系统至今仍承担着赣州旧城区10万居民的排水功能。令人称奇的是,在900年前的古赣州,当地人口不足1万,但据专家估算,按照福寿沟设计的排水量,即便在如今的排水量上提高个2、3倍都不成问题。可以说,刘彝在改造福寿沟时为后世子孙超前预估了900年。
[多维解读]
1.埋头做事。2016年,我国因为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1469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271亿元。代价如此巨大,就是因为缺少像刘彝这样埋头做事的人,不搞面子工程,却在史册上留下了最有面子的一笔。埋头做事,天道酬勤,历史铭记。
2.造福子孙。有一种事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寿沟,就是这样的壮举。我们做任何事情,不仅要考虑到自身利益,更应该为后世子孙多想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适用话题]埋头苦干;政声人去后;远虑;口碑……
净水:比尔·盖茨喝“粪水”
与比尔·盖茨有关的一段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他没有讨论疫苗,也没参加“冰桶挑战”之类的活动,只是喝了一杯水一一在五分钟前刚从污水处理设施中取出,是一杯“粪水”。
盖茨制造这样一个噱头,其实是为了给一款低成本污水处理器打广告。该处理器集发电设备、焚烧装置及水过滤系统于一体,每天能将14吨污水转化成饮用水并发电。
在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Janicki Bioenergy公司花了两年时间来制造这一机器。他们造出了原型机,试运行不久将其拆散,运往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来检测实际效果。在达喀尔,有120万人口都没有连接污水管网,只能使用旱厕。处理排泄物通常有两种方式:人工清理(将粪便从厕所挖出,埋入预先挖好的坑中)或通过卡车等将排泄物运送至污水处理厂。前者容易使人致病,后者要更加安全一些,而且现在部分污水处理厂正被污水处理器所取代,效率更高。目前,达喀尔约1/3的污泥是通过这些机器来处理。它不仅能带来饮用水,还能发电;灰渣可以被用于建筑工程。
像达喀尔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全世界至少有20亿人仍在使用缺乏适当排水设施的旱厕,糟糕的卫生环境每年要夺走70万儿童的生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发达国家的解决方案并不适用于穷国。盖茨认为,污水处理器的目标并不是生产更多饮用水,而是明显改善贫穷国家城市的卫生环境。
[多维解读]
1.真正的慈善。作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表示,钱对他来说的唯一意义是慈善。为了人类的尊严和平等,他将很多钱投入到全球的卫生项目,没有比这更博大更深远的慈善。
2.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本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目标和最高的人生境界,却被西方的富豪们默默践行着。
[适用话题]慈善;美丽的代言;人生境界;关爱生命……
截水:物理学家截雾取水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这里西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玛沙漠。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太平洋冷湿气流与沙漠上的高温气流终年交融,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丝毫无益于这片干涸的土地,因为白天强烈的日晒会使浓雾很快蒸发殆尽。
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看不到绿色。
加拿大物理学家罗伯特来到这里。除了村子里的人,他没有发现多少生命的迹象。但不久后,他有了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这里处处蛛网密布。这说明蜘蛛在这里能四处繁衍。
为什么只有蜘蛛能在如此干旱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罗伯特把目光锁定在这些蜘蛛网上。借助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这些蜘蛛丝具有很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
人类为什么不能像蜘蛛织网那样截雾取水呢?
在智利政府的支持下,罗伯特研制出一种人造纤维网,选择当地雾气最浓的地段排成网阵。这样,穿行其间的雾气被反复拦截,形成大的水滴。这些水滴滴到网下的流槽里,就成了新的水源。
如今,罗伯特的人造蜘蛛网平均每天可截水10580升,而在浓雾季节,每天可截水131000升,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生活之需,还可以灌溉土地,目前,这里已长出了百年不见的鲜花和青绿的蔬菜。
[多维解读]
1.滴水成泉。霜、露、雾和雾淞,本来就是降水的一部分,但是因其微小而常常被人忽略。截雾取水,滴水成泉,竟然给一个干旱的小村子带来生机与活力。只要不放弃点点滴滴的努力,那么就能还给世界一个奇迹。
2.绝处逢生。世界上的很多绝境,都是绝望的眼睛误判的。只要肯动脑,多思考,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那么在看似没有出路的地方,也能开辟一条蹊径。
[适用话题]不以善小而不为;绝望与希望;生命的启迪……
节水:以色列惜水如金
以色列国土不足2万平方公里,且60%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内盖夫沙漠,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度。但以色列人惜水如金,大力发展农业,农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700万人的需求,而且大量向国外出口,被誉为欧洲的“冬季厨房”。
为解决水源问题,以色列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投巨资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先后修建输水渠300多公里,铺设输水管线4200多公里,将北部水源输送到南部,直至沙漠纵深地区,并将地下水的抽取系统联成网,年供水量达14亿立方米以上。
以色列还创造了著名的滴灌技术。1962年,一位农民偶然发现水管漏水处的庄稼长得格外好。水在同一点上渗入土壤是减少蒸发、高效灌溉及控制水、肥、农药最有效的办法,这一发现立即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滴灌技术完全由计算机控制,把肥料加到水中,经过滴头直接施到植物上直达植物根系,达到节水、节肥的效果;可根据土壤质地的差异,设计最佳灌溉水量,减少水分向根区外渗漏;最大限度抑制杂草生长,同时保护作物种植行间土壤干燥,便于农事操作。农民生产经营环境日益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人均年收入普遍达到5~8万美元。
如今以色列的滴灌技术世界闻名,有世界农业专家曾计算,按照他们的节水效率,地球可以多养活3倍的人口。
[多维解读]
1.科技创造奇迹。国土面积小,水源条件差,在诸多不利因素之下,以色列能自给自足,而且大量出口农产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名字就是科技,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并舍得投入,一劳永逸。
2.以效率求生存。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的实效,从而创造了一个个让人不敢相信的神话。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效节能是主旋律,而效率低下、自我空耗必将被历史淘汰。
[适用话题]效率;科技的力量;人微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