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拿迷茫说事,你只是急功近利
2017-04-07林夏萨摩
林夏萨摩
1
微博上一個朋友H给我发私信,他说:“我是今年的考生,高考失利了,没有考上本科,只能勉强上个专科。现在很迷茫,你能给我一点建议吗……”
我很快给他回信息:“高考失利,你有两种选择,一、填一所你分数能达到的相对好一点的学校,到大学里面再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毕竟高考不是唯一的一条路;二、真的不甘心的话,可以选择复读,大不了‘二战。无论如何,你都有两种选择,做对自己最好的选择就好。”
他说:“其实,道理我都明白,但我就是很茫然。”
我说:“那是因为截止日期还没到,你还有时间纠结、迷茫,等真的到了结局注定的时候,你就不会这样想了。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他又问:“所以,你的意思是,该来的总会来,到时间了,你的态度自然会改变?”
我说:“对的。举个例子,考试时最后几道大题你不会做,你坐在教室里心急如焚,但是考试结束铃声一响,卷子收上去以后你就不急了,因为已经没意义了。你现在无法选择,是因为还没到你的交卷时间。”
过了好一会儿,他回了一个微笑的表情:“这个比喻很恰当。我准备复读了……”
我以为他想通了。
20天后,我又收到了他的私信:“又是我,还记得我吧。我去学校复读了,适应了一段时间,以前一直活在自己的节奏里,现在到了一种紧张的环境当中,很不适应,我想要改变自己。可是又觉得好无力,生活好艰难,每天都在思考人生和怀疑人生,不知道这样下去有什么意义……”
我说:“复读压力肯定很大,但是你已经选择了这条路,那就调整好心态好好地走下去吧。总之,凡事抱最好的期望,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他说:“我觉得我现在简直是苟且活着!心理压力好大,其他任何人开导我都没用!怎么办?好无助!改变真的那么难吗!我也想彻底地改变自己,可是好像很困难!”
他似乎情绪很激动,后面的每一句话末尾用的都是感叹号。我给他回信:“努力,相信且坦然。不论结局如何,对得起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就好。”
后来他又发了很多条信息,但我没有回复。
因为我知道,大道理其实他都懂,该说的话我也都说了,剩下的只能靠他自己了。
人有的时候很喜欢明知故问和多此一举,很多问题,明明已经在脑海里翻来覆去地思量,有了答案,却迟迟不愿意行动。只等着自己想好的答案从别人嘴里说出,似乎这样才有勇气开始行动。但是真的到了别人说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却又像一只小乌龟一样缩回自己的壳里,不愿走出来,不愿行动,继续迷茫、纠结的这个进程了。
2
另外一个朋友M,1993年生的,今年本科毕业。
大学四年,他也算是学校里面的风云人物,可是领完毕业证的那一瞬间,整个人都虚脱了,只剩下无限的迷茫。大学里,国家级奖学金、三好学生、班长、学生会、轮滑社团、出国交换都经历了,学习、恋爱、打工、旅游一样没落下。可是到了今天,一切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似乎一点意义都没有。
他说,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那种胜券在握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有迷茫的时候。现在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道眼睛该往哪里看,不知道脚 步该往哪个方向迈出。
人什么时候最容易迷茫?是完成了某个特殊阶段的任务,开始一段全新的旅途时最迷茫。
为什么?
因为着急,渴望成功,渴望拥有很多东西,但由于各种局限所致,一眼望不到结果。
刚开始复读,还没有用心努力过,就恨不得把时间轴往前拨,缩短自己苦逼学习的过程,希望赶快迎来第二次高考——“二战”成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现实中,复习的过程是没有办法直接跳过的,所以迷茫。
刚进入大学,还没有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自己什么都还不懂,但看着学生会和社团的那些学长、学姐春风得意,再低头看看自己似乎一无是处,于是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像他们一样指挥八方、威风凛凛。总觉得别人的才是青春,自己却只有大学,好迷茫。
刚毕业从象牙塔走入社会,参加工作,还没能完全适应职场快节奏的真枪实弹,却眼巴巴地看着身边那些主管、总监、经理领着不菲的薪水,享受着优渥的福利和待遇,难免心生羡慕。反观自己,不过是个初出茅庐、身无长物的菜鸟,坠入这种落差感带来的深渊,四周一片漆黑。感觉自己看不到以后的路,很茫然,很害怕。
这样的心路历程,我们并不陌生,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心情。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一段又一段的旅途组成的,“迷茫”的心路历程在每个特殊的阶段都会有,很正常。我们都曾那么迫切地想要改变自己并不满意的现状,却因实现过程艰难、耗时、耗力、有很多不确定性而深陷来不及的恐惧中无法自拔。所以,我们疲惫、痛苦、迷茫、不安。
我们口口声声地说自己迷茫,但事实上,迷茫只不过是肤浅的表象,迷茫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恨不得一步登天的野心和急功近利。
可我们并不想让别人看穿自己的目标和野心,于是我们用“迷茫”这样流行的形容词加以粉饰。但讽刺的是,原本只是一个迷惑他人的障眼法,最后却把自己拖进了“迷茫”的旋涡。
陷进旋涡苦苦挣扎的我们,忘记了正是无意义的迷茫、痛苦,消耗了原本可以用心做事、改变现状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正确的应对方式是,等“迷茫”这个进程结束以后,我们要赶紧进入下一个进程——“行动和思考”,而不是继续停留在原地踏步纠结。
冯仑在《行在宽处》里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他说20几岁刚进入社会的时候,你扮演的是一个候补队员的角色,甚至可能连候补队员都不是,只是一个足球爱好者;到了30岁,你就混成了一个候补队员,到了40岁,就差不多可以上场踢球了。
我们不一定真的要等到40岁才能一展满腔抱负,但只要我们熬过了容易迷茫、挫败、困窘、一无所有的20岁,相信好的事情很快就会发生的。
所以,不要过早地放弃自己,不要浪费过多的精力在无意义的纠结和迷茫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