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2017-04-07王亚飞李学华
王亚飞, 李学华, 刘 磊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北京 100101; 2. 悦成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 北京 100124)
实习基地建设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王亚飞1, 李学华1, 刘 磊2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北京 100101; 2. 悦成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 北京 100124)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实施、“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认证、学生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适合信息通信类市场需求的人才。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提升了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拓宽了他们的就业面并提高了就业质量和创业机会,为北京市高新技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移动互联网; 通信工程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作为互联网概念中最为活跃的移动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目前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移动互联网应用具有方便快捷和简单易用的特点,进一步缩短了人们与互联网之间的距离,也加快了我国建设信息社会的步伐[2-3]。伴随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的应用普及,行业内新兴企业层出不穷,众多传统互联网行业、智能设备行业等企业也纷纷将业务拓展到这一领域,这样就造成了既熟悉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又精通通信等其他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紧缺,且缺口很大[4-9]。2009年,我校与悦成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建立了信息通信类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该基地被评为北京市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面向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通信工程等专业学生,可一次性接纳400人进行实习实践活动。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人才需求旺盛的背景下,悦成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一直开展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技术培训、产品开发、产品运营和产品孵化等业务,目前,借助于悦成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的这一技术优势,围绕“移动互联网+”,校企双方又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为北京市高新技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1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围绕着“移动互联网+”下的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这一内容,主要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实施、“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认证、学生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
1.1 制订培养方案
借助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平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契机,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参考信息通信类人才市场的需求,经过校企共同努力,科学制订了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2016版培养方案,确定了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依托基础和培养目标,即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以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面向ICT产业的发展趋势,以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的核心知识为基础,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校企合作,重点培养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开发、通信系统及其应用等方面的软硬件协同设计、集成、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图1所示为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2016版培养方案企业课程体系。
图1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2016版培养方案企业课程体系(悦成)
1.2 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10],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习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校企双方制定专兼结合的 “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通过组织行业企业研讨会、技术创新研讨会以及实践能力培训等多种形式轮训专业教师,使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国内外新技术、新进展等,并在实际工作场景中,让专业教师参与到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研讨等实践活动中,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是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学校为这些企业人员安排助教,在经过学校的教学业务培训后讲授课程以及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近3年来,已有企业人员到校为我院学生讲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6门次,每年参加竞赛辅导40多学时,同时我院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已有10多人次获得培训证书。
1.3 加强“卓越计划”的校企合作力度
在通信工程专业2012级、2013级“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培养的基础上,2015年,校企双方根据技术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又共同研究、制订了“移动互联网+”下的“卓越计划”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建立了采用分方向、分层次和分目标的培养模式,解决了工程教育中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11]。同时,加强对已经进行的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计算机应用大赛的指导水平,更新了校外实习内容,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应用充分融入到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推动学生实践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实践证明,这些动作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以“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为主题的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计算机应用大赛中,我校已经累计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卓越计划”学生每年都有获奖。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作为该项赛事的组织单位已经连续6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1.4 推出“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认证
为了缓解“移动互联网+”下人才紧缺的现状,促进学生的高素质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为我院学生提供“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认证”的培训和认证工作。“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认证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互联网基地联合推出的,此认证是唯一的由国家部委与行业名企联合颁发的认证证书、唯一的由中国移动面向全行业发布的认证证书、唯一与应用商场App开发者实战融合的人才标准、唯一的基于中国移动高校孵化基地建设的标准化定制内容[12]。作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悦成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是此认证的运营单位,3年已累计为我校通信工程等专业学生完成100多人次的培训和认证。此认证的推出,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的就业,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率已经连续多年稳居我校前列。
1.5 加大基地创业孵化力度
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增长,移动支付、移动导航和移动办公等“移动互联网+”产品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之中,在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力优势,大力地拓展了移动互联网项目外包业务,利用外包项目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意能力的基础上,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专业的策划、美工、开发、测试、营销等一站式“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及免费的办公场地,帮助学生快速将创新和创意成果形成商用并进行运营推广。
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近3年,“卓越计划”学生的就业率已经达到100%。另外,每年我院都有30名左右的学生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进行毕业设计,特别是在2016年,基地将创业实践内容转化为学生毕业设计,有6项毕业设计获得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毕业设计(创业类)支持计划资助。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安排这6项毕业设计的学生到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基地、创新工场等地进行创业指导、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以毕业设计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最终,经过论文答辩和验收,这6项毕业设计(创业类)最终验收结果均为合格,其中2项还入选了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毕业设计(创业类)项目优秀案例。
围绕“移动互联网+”进行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已经显现出人才培养效果。近年来,通信工程专业的考研率和核心就业率一直位居学校前两位;已毕业“卓越计划”学生就业率为100%,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获奖成绩和获奖面逐年提高;以通信工程专业教师为主体完成的“更新理念,强化实践,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构建通信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获得2013年第七届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以通信工程系教学改革成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强化特色,服务首都,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特色
2.1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突出“移动互联网+”
信息通信技术是推动21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首都是全国的教育文化中心,也是信息产业的枢纽城市,在当前信息产业大变革背景下,首都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也必须迅速适应这种变化。我校与悦成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建立的信息通信类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就主动适应这一变化,立足京津冀,面向行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跟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的前沿,以“移动互联网+”为出发点,与时俱进,培养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中,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新理念,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的同时加强学生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在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实施、“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认证、学生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多维立体式的校企合作。
2.3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孵化器为摇篮、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力优势大力拓展移动互联网项目外包业务,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是创业门槛较低的行业,具有很好的创业起点。基地以自身的移动互联网优势,为具有创业梦想和创业思维的学生提供入驻孵化器的机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校企双方共同孕育创新创业人才。
3 结语
对于地方工科类院校来说,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其重要任务,而如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有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使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适应行业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平台。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由我校与悦成移动互联网孵化基地建立的信息通信类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围绕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突出发挥了人才培养的功能,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证。
References)
[1]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DB/OL].http://news.china.com.cn/2015lianghui/2015-03/17/ cont ent_ 350720 205.htm,2016.
[2] 李刚,杨屏,张红.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 2015 (4):46-47.
[3] 李春生.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1):1-2.
[4] 卢迪.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及高校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6):141-146.
[5] 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情报科学,2016,34(5):59-63.
[6] 张洪全,冯进玫,郭继坤.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29):33-34.
[7] 华驰,顾晓燕.“互联网+”背景下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172- 176.
[8] 杨亮,高岩.高校培养移动互联网人才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24):59-60.
[9] 牛丽,殷凡.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以IOS移动开发人才培养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8):49-52.
[10] 阮建凑,陈颖.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31 (2):30-32.
[11] 王亚飞,李学华.基于个性化培养的“卓越计划”工程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 35(5):178-180.
[12] 移动互联网开发工程师认证(简称MIEC)项目介绍[DB/OL]. http://dev.10086.cn/news/MMnews/ 10974.html,2016.
Construction of extramural base of training talents under background of “Mobile Internet +”
Wang Yafei1, Li Xuehua1, Liu Lei2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2. Yuecheng mobile internet incubator , Beijing 100124, China)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in establishing the specialty training projects,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implementing 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PETOE),” implementing the “Mobile Internet Engineer Certification(MIEC),” starting an undertaking ,incubating, etc., promotes the fostering of market demanded talents in“Mobile Internet +”ag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xtramural base of training talents improve th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ability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employment quality, and provide the tale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n Beijing.
extramural base of training talents; mobil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10.16791/j.cnki.sjg.2017.03.055
2016-10-18
2015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5-ms190);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6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6JGZD03)
王亚飞(1981—),男,黑龙江庆安,博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信号完整性等.
E-mail:wangyafei@bistu.edu.cn
G642.44
B
1002-4956(2017)3-02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