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反规划理论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途径探析

2017-04-07钟芷馨

山西建筑 2017年20期
关键词:格局尺度基础设施

钟芷馨 陈 果

(1.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2.成都市植物园,四川 成都 610083)

基于反规划理论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途径探析

钟芷馨1陈 果2

(1.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2.成都市植物园,四川 成都 610083)

介绍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相关概念,对传统规划途径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反规划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探讨其构建原则及方法,以期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提供思路。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特征,反规划

1 相关概念

1.1 生态基础设施

早在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就首次提到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其内容主要指绿地系统对城市的持续支持能力[1]。

在中国,以俞孔坚教授为代表的学者结合中国国情阐述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他认为生态基础设施是作为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来限制城市无序扩张和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以广泛的内容被学者公认,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而且还包含一切能提供各种生态服务的空间[2]。

1.2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它包含了湿地系统、水系河流的自然形态、连续完整的山水格局、绿道体系以及过去已经建立的防护林体系等,它是一个多层次的、连续完整的网络,包括宏观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和城市及乡村的微观生态安全格局。宏观对应的是全国尺度,生态安全格局被视为水源涵养、洪水调蓄、生物栖息地网络等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永久性地域景观,用来保护城市和家园的生态安全,定义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城市形态。

1.3 反规划

规划的目的不仅仅是划定建造用地的规模和布局,更是要保留并且保护好非建设用地。因此面对城市无序扩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以逆向思维方式来进行城市规划,即应在城市规划中首先规划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这种规划方法被称之为“反规划”。“反规划”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发展和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途径,强调通过优先进行非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整体空间发展规划,是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构建途径[6]。

1.4 “反规划”理论背景——景观安全格局

生态基础设施是在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规划和实施的结果,景观安全格局是判别生态安全格局的具体途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在于通过尽可能少的景观空间控制对景观过程最大程度的调控,以此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7]。具体途径就是通过占领关键性的战略空间位置和联系来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有效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8]。

2 传统规划途径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特征

传统规划方法下,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区域景观格局迅速变化,区域生态系统失衡[9]。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出现了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不稳定、低生态服务功能、较低的景观连通性以及较低水平的生态系统健康的问题和特征。

2.1 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

传统规划方法下,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并且在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区之间成梯度分布[10],直观表现为斑块数量增加、面积缩小,廊道被截断以及斑块隔离,直接导致原有大斑块的涵养水土、缓冲干扰、保护生境等功能的减弱甚至破坏。对于景观高度破碎化,景观过度破碎化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威胁[11]。

2.2 景观不稳定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面积的自然绿地变成了高度人工化的建设用地或者人工绿地,彻底改变了甚至完全破坏了原来的绿地稳定的结构。这样的人工建设绿地由于引进大量的外来植物而乡土植物被弃用,破坏原本稳定绿地植被结构,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域。而高度人工化的绿地生境结构单一且易受干扰而不稳定无法形成长久有效的植被群落。而城市周围的水体、森林、湿地等也会由于人为过度干扰出现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紊乱的现象。

2.3 低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服务功能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形成的以及维持人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效用,也就是人从自然生态系统获得的利益。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关联,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外向内递减的梯度分布[12]。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土地开发对景观格局的改变,能提供各种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被逐渐侵占,从而导致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降低。

2.4 较低的景观连通性

良好连通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以及可以更有效的发挥其生态功能[13]。城市化的明显特征就是高效发达的道路网络系统,然而正是这样的高度密集的网络加剧了景观破碎化程度,使得大斑块分解为小斑块,以致降低了生态基础设施之间的景观连通性,阻碍了生物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流的通道和影响了生态过程的正常进行。

2.5 低水平的生态系统健康

传统规划途径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表现出活力降低以及结构不稳定的特征,更严重的是其恢复力的下降。这意味着生态基础设施被破坏以后难以恢复到原有的健康水平以及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更长的时间来修复,并且效果难以理想。低活力、不稳定的组织结构以及低恢复能力使得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健康表现出低水平的特征。

3 反规划理论下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原则与途径

3.1 基于反规划理论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原则

1)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基础部分的原则。西方国家走过的“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这样的途径不仅造成许多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而且后期治理费用也要远超保护这些生态资源的花费,并且效果不理想。因此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一方面在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该首先进行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并在由此形成的框架限定下进行城市开发建设。这样有利于保障现有的生态绿地系统的发展不受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另一方面即使在建成区,也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和生态建设的受益分析,以掌握合适时机进行生态重建[8]。

2)优先划分并重点保护重要生态用地的原则。在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要划分出城市扩张的“禁建区”,也就是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并对其进行生态评估分析和重点保护。这类区域一般包括山地、水网、连续分布的且具有较大面积的林地等[15]。

3)网络体系的原则。生态基础设施是由斑块、廊道、踏脚地等基本要素根据其不同特点和功能相互连接而形成的有机网络体系,而不仅仅是要素的简单组合。网络体系原则体现了生态基础设施的“整体系统性”,其关系着生态基础设施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程度以及对生态过程的稳定作用。因此,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仅是扩大和保护生态用地,而且还有将生态用地进行有效连通,组成一个高效、整体的网络系统[16]。

3.2 基于反规划理论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构建方法

“反规划”途径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多方面可行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将多种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完整且连续的生态基础设施整合起来[17]。而一个完整且连续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通常需在3种尺度上共同完成,包括了以总体规划为代表的宏观尺度、控制性规划代表的中观尺度、修建性设计代表的微观尺度,这3种尺度同时也与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阶段相对应[6]。

1)宏观尺度。从宏观的区域尺度上讲,生态基础设施是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在这一尺度上限定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因此生态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于划分城市的禁建区和保护区[5]。生态基础设施宏观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区域内景观过程的调查、景观安全格局的建立以及确定综合安全格局指导方案。首先是在进行总体规划前先调查区域内的主要景观过程,包括了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以及文化过程等等。然后建立与景观过程相对应的景观安全格局,例如与雨洪过程相对应的洪水安全格局、与生物过程相对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与文化过程相对应的文化遗产景观安全格局以及游憩景观安全格局等等。最后宏观尺度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调控就是通过将以上景观安全格局叠加整合,并形成低、中、高3个安全水平的综合安全格局来指导规划方案。

2)中观尺度。从中观的城市尺度上讲,这一尺度上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内部结构构建和形态控制的基础,其规划的要点在于如何控制非建设区域以及其景观要素,包括了城市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主要的生态基础设施要素(如生态廊道的控制性规划)。中观尺度上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城市尺度上的生态基础设施以及其构成元素(尤其是生态廊道)的控制范围、主要局部功能、可干预的方式和程度等,并制定相应的导则以指导建设[5]。

3)微观尺度。从微观的地段尺度上讲,在此尺度上是对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场地修建性设计,充分发挥其环境的雨洪调控、水土涵养、生物保护等功能。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首先通过地段性城市综合设计,将区域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引导到城市内部结构;然后是将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地段性城市建设的基础来进行局部详细设计以此最大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4 结语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非建设用地,框限和引导了城市的发展,为其可持续、健康地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根基。传统城市规划方法下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因趋于被动和附属而前瞻性不够,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必将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来延续城市发展,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构建需要以战略高度来进行。“反规划”理论的提出以逆向思维的角度打破了传统城市规划的限定,具有前瞻性地优先考虑城市的非建设区,同时也是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有效途径。

[1] 刘海龙,李迪华,韩西丽.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2005(9):70.

[2]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6):13-15.

[3] 张 帆,郝培尧,梁伊任.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理论与方法[J].贵州社会科学,2007(9):105-109.

[4] 乔 青,陆慕秋,袁 弘.生态基础设施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相关研究综述[J].风景园林,2013(2):38-44.

[5]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等.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9):32-34.

[6]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19.

[7] 刘 康.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47-248.

[8] 俞孔坚,李迪华,李 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1):1-12.

[9] 滕明君,周志翔,王鹏程,等.快速城市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特征与调控机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S2):105-110.

[10] 李俊祥,王玉洁,沈晓虹,等.上海市城乡梯度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04,24(9):1973-1980.

[11]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1-82.

[12] 李 锋,王如松,赵 丹.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现状、问题与展望[J].生态学报,2014,34(1):190-200.

[13] 熊春妮,魏 虹,兰明娟.重庆市都市区绿地景观的连通性[J].生态学报,2008,28(5):2238-2239.

[14] 关文彬,谢春华,马克明,等.景观生态恢复与重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J].生态学报,2003,23(1):64-73.

[15] 俞孔坚,韩西丽,朱 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808-816.

[16] 李团胜,石铁矛.试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生态学杂志,1998,17(5):63-67.

[17] 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J].城市规划,2005(9):64-65.

Analysis on 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anti-planning theory

Zhong Zhixin1Chen Guo2

(1.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2.ChengduBotanicalGarden,Chengdu610083,China)

It introduces relevant concepts of 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in traditional plann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nti-planning,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the 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re discussed from macroscopic, mesoscopic and microscopic scales, 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urb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ti-planning

1009-6825(2017)20-0034-03

2017-05-03

钟芷馨(1996- ),女,在读本科生; 陈 果(1981- ),女,高级工程师

TU984

A

猜你喜欢

格局尺度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宇宙的尺度
小人物的大格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