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庄灌区提高灌溉效益措施分析
2017-04-07王占候宋鑫智
刘 超,王占候,宋鑫智
(1.德州市潘庄灌区管理局,山东 禹城 251200;2.禹城市水利局,山东 禹城 251200)
潘庄灌区提高灌溉效益措施分析
刘 超1,王占候1,宋鑫智2
(1.德州市潘庄灌区管理局,山东 禹城 251200;2.禹城市水利局,山东 禹城 251200)
分析了潘庄灌区灌溉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加速渠道衬砌,改造田间工程,完善水价机制,改革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增加潘庄灌区灌溉效益的建议措施。
灌溉工程;效益分析;潘庄灌区
潘庄引黄灌区是全国大型引黄灌区之一,范围包括齐河、禹城、平原等8个县(市、区)的全部或部分,灌区1971年兴建,1972年开始引黄放水。灌区建有总干渠1条,长度为91.3 km,流量为150~80 m3/s。干、支渠696条,总长2 788.7 km。田间工程引水口门784座、扬水站18座、穿堤涵管942座。灌区耕地面积39.2万hm2,设计灌溉面积33.33万hm2,节水灌溉面积12.34万hm2。自开灌以来,潘庄灌区年均引黄10亿m3,年均灌溉面积21.33万hm2。
1 灌溉水源管理
1.1 计划用水和水情测报
各县(市)每次用水前将包括水量、时段和引水途径在内的用水计划上报市水利局,市水利局统筹各县(市)用水计划和总干渠供水情况进行批复。基本实现3 d到乡镇、5 d到村、7 d到地头的县、乡、村三级送水目标。
潘庄灌区现有水量观测站15处,其中总干渠上8处,灌区下游河道上有7处县界测流站。总干渠水情测算基本实现自动化、信息化。
1.2 工程配套
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来,灌区完成总干渠改造衬砌16.52 km、衬砌维修28.92 km;干渠衬砌19 km,维修改造建筑物231座;堤防整修17.3 km;改造管理所6处;安装测水量水设施9处。年新增节水能力4 650万m3,改善灌溉面积1.8万hm2。灌区95%的耕地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
1.3 小农水建设
灌区8个县(市、区)全部整建制成为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完成末级渠系渠道整治624.2 km,新建改造渠系建筑物6 721座,新建泵站378座,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87万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18万t,实现了“四省两增”(省工、省力、省水、省钱,增产、增效),被群众誉为“田间自来水”。
1.4 信息化建设
搭建了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并在该平台上建成水位传输、视频监控、远程闸控和自动化测流4大系统。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对潘庄总干渠、相关单位或站点的水情信息管理;水位数据传输处理系统实现了水位自动采集传输、实时上传、自动生成分时水位和月平均水位、各种水位特征值统计和水位超限多级报警;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总干渠的实时监控;远程闸控系统实现了对总干渠重要引水涵闸的有效管理,与远程自动化测流系统相辅相成合理调度引黄供水。
2 存在问题
2.1 水量损失较大
潘庄灌区灌溉用水除一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外,其余存在如下3方面损失:一是渗水损失,即各级输水渠道通过渠底、边坡土壤空隙渗漏的水量,以及田间深层渗漏的水量;二是漏水损失,即由于地质条件、生物作用或施工不良而导致裂缝所漏出灌区的水量;三是蒸发损失。根据多年水情资料测算,上述三者分别占总损失的81%、17%、2%。
2.2 灌区灌溉效益有待提高
一是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灌区大多数引供水设施建于20世纪60~70年代,设计标准偏低,配套率低,维修不足,60%左右的建筑物老化损坏、带病运行,致使许多设施效益衰减,调控能力严重不足。支渠以下大都是土渠输水,输水损失大,灌溉系数一般在0.5以下,水资源浪费严重。二是用水计量不准、激励不足。测水量水设施缺乏,干渠以下几乎没有较好的测量设施,致使用水量不能精确测量。三是水费征收时有的地方还存在人均或亩均分摊现象,没有按上级要求的亩次征收,致使用水户在提高用水效率方面缺少市场调节和激励机制。四是工程管养缺位、运转困难。支渠以下及田间配套工程一般管理的是县级水务部门,受益的是乡镇和村庄,事实上很多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基本处于失管状态。县级水务部门维修管理缺乏资金,乡镇村庄进行管理又名不正,言不顺,因此支渠以下水利工程,实际已处于无人管护状况,更导致人为破坏严重,乱扒乱掘现象严重,引水时节抢水蜂拥而至,不用水时闸门水渠无人问津,闸门更是有人开无人关,加之田间基本无测水量水设施,水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3 建议
3.1 加速渠道衬砌,减少渗漏损失
尽快将全长91.3 km的总干渠全部衬砌护坡。采用全断面铺设塑料薄膜和混凝土板方式衬砌干支渠。对小流量的干渠,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省工省料的原则,可采用黏土灰土、沥青混凝土、塑料薄膜等形式衬砌防渗。加大测水量水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完善计量手段,对用水量进行精确测量。
3.2 扩大农民参与,提高田间水效
责权利协调统一,规范发展用水者协会。对土壤进行深耕,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涵蓄水能力,增强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采用秸秆覆盖、薄膜等农艺措施,提高耕层土壤贮水量;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分配水源;实行土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提升田间整体水分利用效率。
3.3 改造田间工程,发展节水灌溉
采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平整土地、划小畦田等措施,大力推广喷、滴、微灌节水灌溉新技术,最大程度发挥灌区社会效益。借助小农水重点县,集中连片改造末级渠系。在灌区中上游引黄总干两侧地区优先发展田间输水衬砌节水工程,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适当发展低压管道节水工程,在灌区下游以及边缘地区大力发展喷、微、管灌。
3.4 完善水价机制,降低灌溉定额
统筹考虑灌区工程运行成本和农民水费承受能力,与节水同步推进终端水价,尽快降低灌溉定额。比如一亩地的灌溉定额是400 m3,1立方米水价是0.1元/m3,农民一亩地要交40元。如果通过节水,把亩用水定额降到200 m3,水费提高到0.1元/m3,农民的负担仍是40元,没有增加,但水资源却大大节约了。
3.5 改革管理体制,实现灌溉科学长效
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灌区准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局面。最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对灌区总干渠沿线引提水设施实行有效统管,减少浪费现象,保障有限水资源的远送扩浇。采取财政补贴的办法或收支两条线的财税政策,从源头上解决市、县引供水单位利益与节水相矛盾的问题。对末级渠系节水改造项目实行工程配套、科技支撑、协会建设、水价改革“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实现供水计量化、灌溉科学化、节水长效化。
[1] 高峰,黄修桥,王景雷,等.渠道防渗与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关系分析[J].中国水利,2009(3).
[2] 许建中,赵竞成,高峰,等.灌溉水利用系数传统测定方法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水利,2004(17).
[3] 刁希全,王昕,迟小军.山东省节水潜力分析与计算[J].山东水利,2007(11).
[4] 任创社,李贞,严兴起.节水灌溉工程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10).
(责任编辑赵其芬)
S274
B
1009-6159(2017)-05-0058-02
2016-12-14
刘超(1986—),男,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