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实施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探讨
2017-04-07王荣勇刘发瑞马海燕
王荣勇,刘发瑞,马海燕
(1.齐河县水务局,山东 齐河 251100;2.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
齐河县实施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探讨
王荣勇1,刘发瑞2,马海燕2
(1.齐河县水务局,山东 齐河 251100;2.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
介绍了试点项目工程建设和机制建设具体内容,阐述了主要经验做法和实施效果,通过示范建设和辐射带动,为类似项目实施提供有益探索和示范引导。
农田水利;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和管理
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工程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设施配套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机制不灵活,市场投资主体“进不来”、“不愿进来”,导致重建轻管、不可持续等“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破解制约瓶颈,齐河县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管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
1 基本情况
齐河县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和管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区位于齐河县焦庙镇,涉及7个行政村,548户,2 940人,耕地面积352.8 hm2,主要建设内容为工程建设和机制建设两部分。
1.1 工程建设
项目区发展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喷灌工程、卷管绞盘式喷灌机喷灌工程和半固定式喷灌工程,分别覆盖耕地面积136.7 hm2、172 hm2、44.1 hm2。共新打机井48眼,敷设输水管道23.16 km;安装中心支轴式喷灌机9台,配备卷管绞盘式喷灌机22台,铺设地上软管5.2 km、配套喷头260个;清淤疏浚排水沟12.6 km,新建生产桥涵23座;配套变压器7台,敷设高低压电缆18.3 km;配套合作社硬件和信息化系统。
1.2 体制机制建设
按照“先建机制,再建工程”原则,探索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及水价改革、政府扶持政策及奖励约束、社会资本与农民用水协会组建合作社参与工程运行管理等机制,从政府层面配套出台相关配套文件。
2 主要经验做法
2.1 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县长任组长,县财政、水务、审计、农业、发改、国土、工商、物价等相关部门全力配合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试点项目建设指挥部、建管处等下设机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对试点工作进行分解,逐项立项督办,适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试点工作的重点、难点和问题,明确工作任务、经费安排、工作措施等。研究出台水权、水价、产权改革、节水激励机制等相关政策文件,控制规避风险,争取最大效益,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政策支撑平台。
2.2 坚持顶层设计,精心编制方案
县水务局抽调精干人员,到全县各乡镇进行实地调研,与乡镇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座谈,详细了解他们的意愿,实地勘察现场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召开相关镇村用水户代表会议,使群众完全了解工程建设内容,选择群众认知和接受度较高,群众基础好的镇村为项目区。聘请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承担该项目勘测设计任务,确保实施方案科学可行、工程布局合理、灌溉措施先进、投资概算规范。
2.3 细化时间节点,强力推进建设
根据工程建设时间节点目标任务,倒排工期,制定倒排施工计划,分解落实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社会资本方以及各项目现场负责人工作目标、职责和任务,每周定期调度督查,确保项目按时间节点加快推进。
2.4 引导社会资本,明确参与模式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入,尽快商定合作方案,确定社会资本和项目区农民用水协会组建运营管理模式,并制定运行管理细则。
2.5 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可持续运行
1)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机制。出台《水权分配管理办法》,将县域水资源量通盘考虑,按照县、乡镇、村、用水户四级,自上而下进行逐层分解,通过比较项目区可供水量、需水量及用水总量三项指标,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确定试点项目区水权分配指标,确定试点项目区初始水权分配指标,确权到户并颁发水权证。
2)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县政府出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办法》,项目区终端水价依照全成本水价测算,将人工费、动力费、维修养护费、喷灌机轧地补偿费、场地租赁费及工程折旧费,全部纳入成本,节水设施按15年折旧计算折旧费。根据项目区农业用水成本及用水户承受能力,确定项目区年度执行水价。
3)建立节水激励约束机制。县政府出台《节水奖励和节水灌溉补贴办法》,县财政设立节水奖励和灌溉补贴资金,每年年底核定用水户节水量,根据节水量比例多少进行不同奖励。对合作社实行灌溉补贴,遇风调雨顺或特大干旱地年份时,工程运行维护收不抵支部分,从补贴资金中列支相应补贴费。若社会资本方连续两年工程运行的收益率之和达不到约定预期,县政府兜底。县政府出台《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办法》,定额内用水量按执行水价收费,超定额水量实行累进加价收费。
4)建立农民用水协会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合作运营机制。探索“企业+农民用水协会”构建“合作社”的合作模式,为解决农民用水协会资金筹措难题,促成与企业合作,财政投资工程造价作为协会出资,与企业共同依法成立合作社,共同经营管理,共同分享投资管理红利,并按出资比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5)建立合作社运行管理主体责任机制。企业与农民用水协会组建成立农业灌溉专业合作社,制定出台 《合作社章程》《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办法》《喷灌工程运行管护规程》等制度。合作社下设理事会、执行监事,选举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监事。合作社作为工程运行管理的主体,负责节水灌溉设施的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
3 项目实施效果
3.1 实现了群众、企业和政府三方共赢
打破了政府投资的传统体制机制约束,激发了市场活力,有效解决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群众增收、生产用水便利。项目区灌溉水费平均25元/亩·次,以年灌溉6次计,每亩灌溉水费150元,较之前的210元/亩·年,直接成本降低了近30%;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5万kg;年省工1.2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860人。经测算,项目区年新增综合效益达到197万元,实现了“省水、省工、省钱、省心”的良好效果。二是企业增效、发展前景好。经测算,正常年份社会资本回收期 7年,15年运行期公司年均资本收益率8.2%。三是政府节水、工程良性运行。改革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建立了产权明晰、责任落实、经费保障的工程运行机制。项目区通过实施喷灌工程,较之前的“小白龙”灌溉形式,亩均灌溉用水量可节约近70 m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提高到目前的0.85,达到国内最高水平,年可新增节水能力34万m3,解决了农田水利设施有人用、无人管的难题,实现了工程持续、良性运行。
3.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可减少群众打机井对地下水的开采量。根据农作物的需水状况,适时适量对农作物进行灌溉,避免了长期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养分层损失以及土壤板结而引起的生态结构破坏。
3.3 带动农业农村综合改革
完成农业初始水权改革,将农业水权分配到户,实行水权交易,盘活了用水市场。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保证了工程良性运转和引入的社会资本有合理收益。
(责任编辑迟明春)
S274
B
1009-6159(2017)-05-0050-02
2016-08-04
王荣勇(1985—),男,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