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未来:方便和健康一个也不能少
2017-04-07
食物未来的变化
食物在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听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实际上,BBC的纪录片《食物的未来》已经为我们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一副未来的图景。说是未来,其实一点都不遥远,一些我们闻所未闻的食物并不是空想,它们不是已经量产,就是在等待量产。就像纪录片的开头讲的,一定会改变你对于食物和食品产业的看法。
吃得越来越健康。
比如,百事可乐宣布不再使用具有较高致癌风险的阿斯巴甜作为产品成分,会找到更加安全口感也不差多少的替代物。Thrive 是从去年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的一种食用油,它是一种海藻油。相比普通食用油, Thrive 的脂肪含量更低,吃起来也不错。
自从我们发现某些特定营养对人类健康有好处以来,食品行业就在致力于生产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营养的食物,比如向面包中添加叶酸、烟酸、加碘食盐,或向黄油中添加维生素D等,这些东西介于食物与药物之间。添加营养成分可能意味着制造商可以大肆吹嘘他们的产品可提供健康。但是研究人员认为,真正健康的食品应该是新鲜生产的食物。因此原始食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蛋黄果,这种原产于北美洲的水果最近被加到了著名食物品牌 Raw Corilla 的小食和谷物里,之所以做这个配料调整,是因为 Raw Corilla 觉得蛋黄果是一个富含营养的果实。
现在,吃虫子这件事确实会让很多人觉得无法接受,但是在未来,也许昆虫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其实昆虫需要的只是一个包装,炸昆虫很少有人会愿意尝试,但是把昆虫磨成粉,做成其他东西,比如饼干蛋糕什么的,人们就会发现,其实它们的味道还不错。
研发替代型食物。
举例来说就是使用植物制成汉堡肉饼,并且还能吃出肉感。实际上,硅谷最近出现了一大批创新食品公司,这些公司的目标是在未来解决食品和环境关系的问题,生产一些原本食品的替代物。Hampton Creek Foods的科研团队仔细分析了鸡蛋的22种特别功能成分,并从各种植物中提取相应成分进行复制,如向日葵卵磷脂、菜籽油、豌豆和树液中的天然树胶。这个科研组起初的工作并不顺利。“我们最早进行的尝试并不理想,我们用一种植物混合物进行制作,但它的味道不好,也没有复制出鸡蛋的‘弹性。生产出来的蛋黄酱也不能和油融为一体,看上去就像液态糖浆。炒鸡蛋的情况就更糟了,根本不能凝成一块,而且味道很奇怪。如果没有着手研究,你很难察觉到鸡蛋在功能上是如此强大。我们选出12种植物,它们组合形成的蛋白质结构与鸡蛋很像,其中包括普遍种植于加拿大的豌豆。南亚的一种菜豆在炒鸡蛋的制作上也有惊人特性。”
还有更夸张的,硅谷一家叫Soylent的公司和全世界吃货对着干,企图让人们放弃吃饭。这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根据自己独特的配方而开发出的一种健康、便捷、便宜的代餐。这种代餐最开始以粉末冲泡的形式为人类提供日常所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少量的微量元素。 简单来说,人们只要每天喝上几杯Soylent就可以不用吃饭了。 尽管Soylent可以在理论上满足人们一天的生理需要,但是长期食用很有可能对人的心理造成打击。不过,这玩意儿在硅谷的极客圈里还颇受欢迎。 有些人会说天天喝这些东西不吃饭,长时间牙齿不就退化了吗? 考虑到这个问题,Soylent 又研究出了可以嚼的能量棒。能量棒这种食物在美国十分受欢迎,而Soylent的这款能量棒相比之前的液体产品,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饱腹感,也可以让人们感觉自己吃的确实是食物。 Soyleny的创始人Rob Rhinehart 原本是个在硅谷创业的码农,平时工作十分勤奋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连吃饭都觉得浪费时间。而且硅谷这地方平均一顿饭就50美元,去餐馆吃饭浪费钱,在家做饭浪费时间,于是他就发明了这种代餐食品。
人造食物大发展
如果放在科幻剧里,人造肉根本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儿,在《星际迷航》里,去骨打印肉就出现过,Kurk船长抱怨人造烘肉卷看起来太像火鸡而扰乱了他们2266年的感恩节大餐。多年以来,培育合成肉类都只是一个虚幻的假想。要复制出我们从动物那里得到的肉实在是太难了。肉并不只是完全的肌肉细胞,肉里还有脂肪,结缔组织,以及其他造就肉类独有的口感和质地的细胞组织。
3D打印肉主要指的是传统的用大豆、豌豆蛋白以及苋菜红制造的肉类替代品,科学家们将豆类蛋白改变了分子形态,模仿成肉类特有的纤维结构,甚至连营养成分都几乎相同。美食爱好者们最好还是不要了解3D打印肉的生产过程,因为听起来一点儿也不美味。在实验室中,一台桌面打印机大小的3D打印机正在安静地工作,从喷嘴喷出一股股浅黄色胶状的细线。机器先打印出一系列彼此平行的细线,间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打印下一层的时候,细线与上一层互相垂直,如此在培养皿中构建了一个立体网状结构。这里没什么气味,只有电机的呼呼声,一次打印完成后,产品看上去就像是一大块创可贴。喷嘴中的细线是一个个细胞,在此之前,7亿个牛肉细胞大约要花上两周,在衣橱大小、充满营养液的培养箱中生长。这些细胞被收集起来之后,看上去就像是蜂蜜那样黏稠的一大团。而打印完毕的结构会被送回培养箱,随着细胞间质的生长,天然的胶原蛋白填满了细胞之间的空隙,最后“养”成了一块完整的肌肉组织。
营养学家是人造肉的第一拨支持者,从专业角度上解读,人类对肉的持久喜爱不过是一种惯性而己,它已经大大超出了生理的需求,肉类是优良的蛋白质、铁的来源,但并非唯一来源,人类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得的蛋白质早就够用了,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都可以在植物中找到。
公众抗拒是阻碍
高新技术食品研发的最大阻碍,也许并不在于技术,而是消费者的“拒绝”心理。由于消费者对“人工食品”高度警惕,食品生产商对食品的研究和开发極为谨慎。
无论目前公众出于何种心理对“人工食品”敬而远之,但科学家们警告说,各种因素将导致传统食物供应方式无以为继,坚持“全天然食物”很可能挨饿。
他们相信,道德因素最终将促使公众接受新技术食品,人们将看到“人工培养肉”的优势。从一头猪身上提取干细胞,而不是在屠宰场宰杀成千上万头猪,这种理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环保”是另一个推动因素。在沙漠地区,人们利用太阳能“生物反应堆”生成肉类,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所需土地和用水量是传统养殖法的1%和2%,温室气体的释放量也能减少90%。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以及仰仗矿石燃料的运输与化肥的终结,将在未来25年里推动食物供应产业发生巨变。
专家们声称,食品价格再也不会像以前那么便宜,仅人口增长一项,就足以拉高未来食品价格。美国哈佛大学的最新研究显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至90亿,届时我们必须多生产40%食物才能保证不挨饿,而传统食物的生产方式根本无力解决这一难题,寻求生物多样化的食物政策势在必行。
未来,当一些闻所未闻的“非天然”食物品摆在面前时,也许我们已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