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

2017-04-07张心悦

法制与社会 2017年8期
关键词:法治社会法律意识公民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对培养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是促进法治社会生成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构建法治社会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可直接反映出国家的整体法治状态与法治水平。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与生活多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对法治社会的建设工作,中国的法制社会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因此,只有全体公民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才能促进我国法治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综上所述,本文将以高中生视角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与法治社会的生成办法展开探讨,以期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完善。

关键词 高中生 公民 法律意识 法治社会

作者简介:张心悦 ,山东省诸城繁华中学。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224

全体中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据执政者的个人喜好及亲疏关系决定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公共社会事务。我认为,一个成熟、完善的法治社会,要具备精神与制度方面两个主要因素,即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映射法治社会精神的制度。简单来说,在法治精神方面,是指全体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与坚决拥护,并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在民主的法治社会生成过程中,便需要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定规范的民主程序,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生成进度。

一、公民法律意识与法治社会内涵概述

(一)公民法律意识基本内涵

公民意识便是以公民存在为基础,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表示了,在法律面前,中国全部公民享有共同的平等权利 ,该权利也包含了宪法与众多法律所规定的具体范畴。而公民的主体意识是指公民意识存在的基本性意识,这种意识可以代表公民对自身在国家社会中位置的设定,是一种自觉意识的表现。而公民要想获得一定权利,首先便要履行自身应尽的各种义务。法律意识作为公民意识中的关键点,主要是指公民应认可并自觉遵守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应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其主要依托于我国社会主义背景下的经济制度与法律制度。

(二)法治社会基本内涵

法治是国家治理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以民主为基础,将依法办事作为国家的指导核心,利用法治制约对国家进行有效方略的治理 。民主与法治之间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民主作为重要的法治前提,并为民主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从而在社会中形成完整、坚定的政治基础。在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国开启了法治社会建设新时期的宏伟蓝图,并受到各个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成熟 ,法治社会的构建也在不停完善、优化,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治国核心便是宪法,而与其相关联的社会主义核心特色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从而为形成完整的法治社会奠定法律基础。

二、公民法律意识与法治社会关联性分析

提升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前提。首先,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础便是完善公民整体的法律意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需要政府来开展法治社会的建设,同时也需要公民的大力配合,只有公民不断完善自身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才能将法治社会构建的完善、科学。公民的意识是法治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法治社会意识形态。其次,公民的良好法律意识是推动法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公民只有具备法律意识,才能有助于民主立法的顺利执行。有法可依是法治社会的建设基础,因此,只有在构建法律制度的过程中,达到规范、民主的至高境界,才能让公民自愿地积极参与到立法、法治社会构建中。对于目前我国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来说,不光要加强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同时要带领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民族的公民共同参与到法治社会的建设中,才能利用法律制度充分表达出公民的自身意愿。只有将立法工作公平、公正的展开才能让不同阶层的公民享受到平等的权利与对待。

三、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现状

(一)传统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共同存在

目前,我国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还较为浅薄,且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虽然大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已经开始向社会主义法律方向逐渐倾倒,但公民对法律事件的认识程度不高,对法律事件也无法正确评价 。法治社会,作为公民外部的重要制约力量,主要是从外部环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从客观角度来看,这种外部力量必须要与公民的主观意识相互契合,因此,傳统法律意识还占据公民的思想,从而对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构建形成一定阻碍。

(二)不同部门的法律意识发展失衡

首先,法律意识的失衡主要表现在公民并没有对我国宪法进行充分认识、正确解读 。宪法作为指导我国发展的基本法律,是确定我国法律地位的重要基础。但部分公民却无法正确认识宪法的法律地位。其次,公民具备较强的刑法意识,对于法律整体的意识较为片面、偏激,从而并不能利用法律来保障自身的相关合法权益。

四、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思路探讨——以高中生为例

我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依法治国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过硬的法律制度支持,同时更需要公民精神层面的法律意识进行支撑。而高中生作为中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国的筑梦者与主力军。但目前我们高中生的法律意识还较为淡薄 ,虽然法律意识呈现萌芽状态,但相关法律知识不够健全,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才能为法治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一)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法治育人

目前在众多的法治教育政策中,缺乏专门针对我们高中生的法治教育行文政策,我们的法律意识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要构建完善的法治教育体制,才能为培养我们的法律意识奠定政策基础。首先,该政策的构建要针对我们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要明确培养我们法律意识的目标,要将我们培养成为具备宪法权威意识、依法维权保护自身意识、履行法律责任意识的新青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依法办事作为人生的行为准则,并在我们脑海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学校作为宣传法律意识的主要阵地 ,因此,只有将学校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将教学场所内的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合理利用起来,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我们比较常用的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交流平台,以强化对我们的法律意识培养力度。其次,应该在新成立的专项政策中明确对我们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资金,要开展完善、合理的法治教育是离不开资金作为物质基础的,只有将我们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教育资金预算提升,才能保证法治教育在我们当中切实有效的开展起来。

另一方面,为了不断提升我们高中生的法律意识,还要将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进行完善,并将其作为培养我们法律意识的坚实后盾。首先,对于普法责任制来说,要将谁执法谁普法作为普法责任制的实施原则,要将各个部门行业以及社会单位的普法责任进行落实。可以将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等各相关人员集合起来,通过对案件的审讯、案件调解等多种方式,在现场为我们传递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为其构建普法协作机制,要让其根据自身所在的行业特点与我们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各种我们喜爱参与的文体活动以增强我们自身的法律意识。其次,要构建专业的普法团队与志愿者团队,将具备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并深切热爱法治宣传教育的人们团结起来。教育部门还可以组织各个院校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对我们进行法治教育的课程,还可以培养出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师范人才,以此来充分发挥出专业团队在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

(二) 积极加强工作创新,提升法律知识课地位

校方领导要提升自身的法治教育理念,并将该理念不断创新、完善。教育部门相关领导以及学校领导要将培养我们高中生的法律意识作为教育重点,要重视对我们的法治教育。首先,对于学校领导来说,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通过自身对宪法权威的坚决维护,以及规范自身的言行准则,潜移默化地提升我们的法律意识。其次,教育部门领导与学校领导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理念,要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校规校纪加入到对我们的法治教育中。只有各级领导将法治教育课程作为独立课程,才能确保法治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树立法治理念,构建完善学校规章制度

构建完善的校园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原则的重要理论基础,首先,对于学校领导来说,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法治教育观念,要贯彻依法治校的中心思想。将宪法、法律等各项要求深入贯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还要结合我们高中生的身心成长发展规律,要制定符合学校实情的校规校纪。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特点便是具备极强的主体意识,我们只有融入到校园中的法治文化内,才能逐渐在脑海中形成健全的法律意识。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代表团的方式,在校园内部构成校规校纪检查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检查队的同学可以及时收集到学生、教师的各种反馈,并以建议来对法治教育制度的空白进行填充。通过构建完善的法治教育制度,使得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开展的有序、高效,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對我们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力度。

五、法治社会生成要素

要想加快我国法治社会的生成速度,首先便要进行民主政治的建设,要让公民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法律意识开始转换为相关的法律要求。这便会激发公民的参政责任感、热情。因此,要加强民主政治的建设力度。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生成法治社会的重要前提,要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便要依靠真实、广泛的民主制度。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帮助公民对民主与法治进行高度关注,才能促进法治社会的快速生成。

要生成完善的法治社会,便要加强对公民的法律意识培养力度。而以我们高中生的视角来看,要加强在校园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力度,同时还要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以为法治社会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相信在全体公民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可以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并加快法治社会的生成速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注释:

夏丹波.法治社会视野下公民法治意识的生成条件.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5).70-75.

陈丽莉.法治国家建设中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法制博览.2015(31).46+45.

许峰.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构建.社科纵横.2015(9).83-85.

李昊.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法制与经济.2015(4).129-130.

曲明娜.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6).142+ 121.

韩振文.中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培养之生成基础与路径选择——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视角.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4).72-77.

韩振文.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生成与培养问题分析.法制与社会.2011(34).8-9.

陈茜.试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法律意识现状与改善.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8).150+152.

匡永琼.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42-45.

猜你喜欢

法治社会法律意识公民
论公民美育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法制节目的发展策略探讨
律师在社会治理中的“当为”与“不为”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策略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十二公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