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阿诗玛》的整理与改编

2017-04-07钟拼拼

大观 2017年2期
关键词:整理

摘要:《阿诗玛》是一部彝族撒尼人以生活为题材的民间叙事长诗,描写撒尼人的生活、劳动、心理、民俗等的生活。对《阿诗玛》这部叙事长诗收集与改编进行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异文的整理与写定是研究的第一步,通过比较1954年版《阿诗玛》撒尼族叙事诗,1955年版《阿诗玛》,1980年版《阿诗玛》记录搞(撒尼文原时译本)进行比较,对其母題进行研究,力求展示阿诗玛文本的丰富性;其次,阿诗玛与阿黑是文本所塑造的主人公,是撒尼人信仰与精神寄托,是活在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再次,随着《阿诗玛》的出版、发行和传播,阿诗玛这一文学形象渐为世界所知,成为彝族人民智慧、勇敢、美丽的化身。

关键词:《阿诗玛》;异文;整理;写定

《阿诗玛》是一部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乡的优秀民间长篇叙事诗。该诗通过阿诗玛与阿黑反对热布巴拉家强迫婚姻的斗争,生动形象控诉买卖婚姻、揭露奴隶主罪恶行径长,歌颂了撒尼人民追求自由、勤劳勇敢、反抗压迫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全国各省各地区基层文艺工作者积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民族地区中开展田野调查、文献收集整理等民族事务工作。总体来说,《阿诗玛》一经收集整理出版,便受世人瞩目,被誉为“一首诗介绍了一个民族”[1],《阿诗玛》收集整理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创作与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异文的整理与写定

《阿诗玛》属于彝族撒尼人叙事长诗,关于彝族族源的探讨有如下几种说法:一、以2009年九州出版社发行,吕思勉主编的《中华民族源流史》“濮人说”为代表,彝族先民是古代濮人,为西南一大族人也,与苗族杂居在一起,但判然不同,今称“倮倮”。二、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自古便是彝族的发祥地,等等。各种说法都值得研究。[2]现今,我们大多认为彝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广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滇东北楚雄地区、黔西北毕节地区威宁县。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阿诗玛》是彝族的一部民间叙事长诗。由云南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收集整理二十份异文,有不同的母题和不同的主题,但经有的学者研究,他们分别敷衍出不同主题思想:有的说,反抗统治阶级的操控婚姻;有的说,揭露公婆对媳妇的百般刁难和丈夫的虐待;又有的说,女方如果带去丰厚的嫁妆,那就爱护她,反之,则虐待;有的又说,反抗者凭着其独特的机智勇敢、超乎常人的神力去击败所谓的“权势”。在收集整理的二十份异文中,只有一份异文是用彝文记载的,这为翻译整理阿诗玛提供了难度,由于每份异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彝族撒尼人心目中的阿诗玛还原在读者面前。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也有该民族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民俗生活的总汇。民间文学也有自己的审美观与艺术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传统与文化。[3]《阿诗玛》这篇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它蕴含着彝族人的思维特点、情感表达、审美情趣,是千万彝族撒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阿诗玛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彝族撒尼人的信仰与精神寄托。

目前,国内民间文学教材如于,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版)、田兆元、敖其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黄涛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论》(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版)三个版本一致公认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四个特征。此外,段宝林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006版)增扩了民间文学具有立体性、、黄涛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版)又增扩了民间文学具有展演性。《阿诗玛》作为一篇民间叙事长诗,也不例外,同样具有民间文学最基本的四大特征。我们以1954年云南人民文工团编写的《阿诗玛 》撒尼族叙事诗、《阿诗玛》(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55版)、1980年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的《民间文学作品选》下册中《阿诗玛》撒尼文原译本)为例,对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来看《阿诗玛》所具有的民间文学性。在这里,为了叙述方便,我简单的命名为文本一、文本二、文本三。

关于民间文学的科学写定,刘守华等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是这样界定的,“完整的讲唱记录稿是材料写定的基础与前提,科学的做法是对原始记载中不便于阅读的口语进行必要的疏通,如对方言土语的转述、专门用语注释等等;对于文学写定,它并不是一种艺术加工,而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通过文学写定,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能修正、改变和拔高原作的主题。增加情节,改换语言,表现整理者的才华;而是要不改变原作,更好地体现原作。做到没有或少有个人主观因素的渗入。”[4]《阿诗玛》这一异文也存在众多母题,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文本的剖析。母题具有客观性,是一种对情节的无随意性概括,不包括情感因素和价值判断,且受到故事情节的制约,只要遵循简约化的原则,就会的得到相同的母题。反之,主题具有主观性,是一种带有情感价值的综合判断,会因不同的视角、语境具有广泛的阐释余地,以致于面对相同的文本,同一母题也可以抽译出不同的主题。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美丽的阿诗玛

在这部长篇叙事诗里,创造了两个彝族撒尼青年的典型——阿诗玛与阿黑,他们代表了彝族撒尼人无穷的智慧与勇敢、不可屈服的形象。他们不像传说中的撒尼人,而像真真正正活在我们身边的广大青年男女。

阿诗玛是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当地在取名时,乳名多用“阿诗玛”,既是一种对阿诗玛的怀恋,也是父母对女儿的期盼。因“阿诗玛”一词具有撒尼人的朴素、美丽与善良的品格。关于“阿诗玛”还有以下含义:美好、神圣、可爱等,世人较认同的为“黄金”这一意思。而在其他异文里所表达的意思为“勇敢”“机智”。如在文本一“马铃响来玉鸟叫”情节中,阿诗玛被抓到热布巴拉家后,海热对阿诗玛炫耀他家的地位时,阿诗玛说“今后的事情我不知道,过去的事情我倒明了,那是他家埋葬脏物的地方,你不用嘴尖舌巧。”[5]阿诗玛在面对金钱诱惑时,正气凛然,敢于揭露恶势力的嘴脸;当阿诗玛得知拉家要放三只老虎去咬阿黑时,阿诗玛想出了弹口弦的方式向阿黑通风报信,使得阿黑得以脱险即是其明智的表现。文本一、二中“聪明的阿诗玛,口弦吹三调。哥哥阿黑呀,你知不知道?他们比赛比不过,今晚要放虎害哥哥。”[6]在文本三中“他家在商量,半夜三更,他们咋个整呢?他们要放出三只老虎来咬你。”[7]三份异文虽然表达上有所不同,但不影响我们对文章的了解,都紧紧围绕“拉家放虎咬你”母题上来阐述。这些都是阿诗玛个人魅力的体现,也是阿诗玛深入人心的原因。

三、结语

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属于民间文学范畴,《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支系的一部长篇叙事生活长诗,对其异文的整理与改编进行还原有助于彝族叙事长诗的思维特征、民俗和心理特征的还原。《阿诗玛》采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和比较法研读文本,细节材料分析即是文本整理改编的分析。可以这么说,《阿诗玛》不仅填补了当代文学史关于民族生活、民族智慧的空白,也展现了彝族所具有的生活魅力与时代魅力。

【参考文献】

[1]沙马拉毅.彝族文学概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66.

[2]《彝族简史》编写组.彝族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10.

[3][4]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4,103.

[5][6][7]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阿诗玛——撒尼人叙事诗[M].昆明:云南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收集整理(第一次整理本,原载《<云南日报>“文艺生活”栏目》,1954:1,26,47.

作者简介:钟拼拼(1992—),女,白族,贵州省大方县人,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学。

猜你喜欢

整理
整理小达人
“打扫”只能用“clean”吗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Let it goChris
Meet Karan, the “world’s tallest boy”Admin
谜语、幽默
漫画
幽默两则
整理房间等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