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区水资源现状分析
2017-04-07马建平
摘要:西北地区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断破坏给地区工农业发展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是阻碍地区发展的一大瓶颈[1]。本文主要分析平凉市崆峒区水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为平凉市充分发挥地区水资源优势提供依据。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对策
平凉市崆峒区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受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迫在眉睫,合理利用水资源应辅以水利工程、生态建设、节水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平凉市崆峒区水资源现状
(一)水资源状况
平凉崆峒区年均降雨较少,只有511.30mm;有泾河、甘沟河、纸坊沟、水桥沟、小路河、大路河、四十里铺河等主要河流。降雨和河流是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唯一水源。经过2016年分析评估:全区水资源总量3.13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40m3,亩均298m3,远远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m3和亩均1760m3的水平,也低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00m3和亩均564m3的水平,因此崆峒区的人口与水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水资源利用现状
崆峒水库是崆峒区最大的水利工程,承担着饮水供应、工业供水、发电、农业灌溉等多项任务,兔里坪水库年供水量3385万m3,农业用水量大概为2659万m3,工业用水量大概为735万m3。城市居民用水73~80升/天,农村居民用水31~42升/天,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短与工农业
平凉崆峒区的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11.30mm,由于降水在季节上分配很不均匀而导致了干旱问题的频繁发生,再加上日益加重的水污染,水资源问题愈加严重。
(二)水利基础建设与社会经济
水资源利用率低,调蓄灌溉能力不够,原始的土渠灌溉系统虽然利用比较方便,但在利用中过程中蒸发、下渗严重,浪费较大;全区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6,低于全国0.57的平均水平,亩均耗水高达320m3左右,农业用水比重大。由于水利建设的发展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工农业的需求,水形势日趋严峻,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到了全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
(三)水资源低供给与社会高消耗
资源节约的意识淡薄,淡水浪费严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由于其生产方式落后,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合理开发和管理,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依然普遍,工业生产节水设施落后,耗水量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四)水土流失与水环境
长期以来,人们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乱砍乱伐使平凉市水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泥土携带到河道、水库,造成泥沙淤积,影响了工程调蓄能力和水库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水质,限制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走生态发展路
目前,在全区进行退耕还林的基本举措应实实在在的坚持和贯彻执行,实现多地裸露地表植被的有效覆盖,同时加强对部分河流段的合理治理,改善河流水源质量,并控制减少山区水土流失频率的发生。对于工业及城市排放的污水,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政策,促进河流与周边地下水的良性循环,防治废水污染河流。
(二)走良性发展路
努力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建设一些能够实现大面积灌溉和防洪的工程,解决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用水之間的矛盾。崆峒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降水较多,冬春季节降水较少,而且年际降水不稳定。由于水资源短缺,分配不均,自2008年以来,相继建成了安国、索罗、麻武、香莲、寨河、西阳等饮水工程等100多处,水厂40余座,170多个行政村和904个社的2多万人饮水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水资源实现了均衡共享。
(三)走循环发展路
由于平凉市崆峒区生态系统相比周边地区比较脆弱,所以想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快速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水的利用效率是反映产业结构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因子,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一环,实现行业间的水资源利用按照以供定需、高效利用的原则合理配置,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以宝马造纸、海螺水泥厂等污染企业为突破口,强制企业实施污水处理,加强水的循环利用,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路子。
(四)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逐步提升,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问题已经被逐步提上日程,这为我们实现全面的节约用水提供了条件[3]。
农业方面,节水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将传统的“靠天吃饭”的粗放农业发展类型转变为现代化的高效灌溉农业。
工业方面,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工业的合理布局,倡导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施,减少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创建一个水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工业体系。
生活方面,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养成节水的良好习惯;加强水价调控机制,减少水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4]。
【参考文献】
[1]赵淑杰.环境危局唤醒人类生态精神一部环保纪录片引发的生态思考[J].生态保护,2008(18):41-51.
[2]马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张亚忠.开展生态和谐的河流综合治理开发建[J].中国产业,2011(04):17-17.
[4]伍光和.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马建平(1989.02-);性别:男,籍贯:甘肃平凉人,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