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2017-04-07曹桂菊
曹桂菊
摘要: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但教师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生成,就会使预设方案缺乏针对性,缺乏正确的引导,缺乏应对课堂突变的能力,使预设方案达不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生成;创新
课堂教学既然要预设,就会有控制性,则必然要剔除事件变化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使事物发展朝自己期待的方向进行,从而保证了效率,有利于预设结果的实现。但现代教学不是完全按照教案在课堂上的线性死板的执行,而是在师生互动中通过对话不断生成的过程。好的生成丰富了预设的内容,课堂上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参与,思考、质疑、合作交流、探究。新生成许多有价值的内容,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神经敏感的末梢,加深对其所学内容的理解,也鼓舞了学生学习的精神。同时能暴露出学生许多问题,或反映出学生的一些需要被挖掘、激活的创新的潜质,所以处理好生成至关重要。
预设强调了教学的效率和逻辑,生成凸现了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哪一方面的缺失或偏颇都是违背教学的旨归,曲解新课程的理念。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的生成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拘泥于预设,忽视了生成
此种现象是传统课堂教学理念在预设与生成中的典型表现。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固守预设,强调教学目标的落实,强调教学过程的完整,重点、难点的突出,只好让“死”的预设限制和支配“活”的生成。所以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按部就班的根据老师的预设进行,学生很少创新和质疑。曾听过不少老师的课,当学生的回答冲破了老师的预设时,他们或是置之不理;或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把学生的思维再次牵引到固有的轨道上来。老师当然不希望这些不和谐的音符破坏自己精心设计的思路。这样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重重打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从“最近发展区”理论角度讲,学生的回答充分体现来他们的认知层面,他们的回答是课堂教学的最佳生长点,但老师却因拘泥于预订和方案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宝贵的生成资源。可想而知,整个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在沉闷、机械、僵化的氛围下进行,课堂生成成分近乎为零,这样的教学很难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发挥。
二、对学生了解不到位,生成无效
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要建立在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基础上。首先应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和认知状况。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智力状况和生活积累。因为,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的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有的学生应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有的学生必须在教师的重点辅导帮助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一线教师课前考虑往往是比较少。同时,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样生成才有实效。
三、教学方法不创新,生成低效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共识,教学方法是桥梁和纽带。得当的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大提高生成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教学信息单向传递,缺失了师生间的互动。关注自身的教法,轻视学生的学法,重说教,轻情感激发,没有生成的空间。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学习效益低下,课堂气氛沉闷。离开了生成,怎么利用信息交汇和情感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啟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另外新教材根据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在课程和内容设计上注重改革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呈现方式不妥当,生成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老师在呈现过程中要有的放矢,有重点的,有目的呈现,不要为简单的,次要的内容所拖累。有时浪费了许多时间,还没有接触到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新教材更多地是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资源,所以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创造性地使用,绝不能简单地当做教条来教。比如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性格,探究人物形象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谈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求异创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这样课堂教学就达到了精彩的生成的目的。
四、缺乏应对能力,降低了生成效果
精彩的生成是每个教师所希望的,但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课堂调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捕捉教学过程中随时闪现的生成资源,才能灵活地调控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并经过互相讨论,热烈提出各种问题,最终有所创新,所以我们老师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并共同构建,善于激发学生积极的生成。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会生成新的主题内容,作为我们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现和引导,有利于活动深入的开展及成功的拓展延伸。在不断的探索,解决教学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此反反复复,新的主题也不断的生成。整个教学活动会变得多姿多彩。所以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应对能力,才能从容不迫的应变各种生成,敏锐地感受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并作出分析判断积极的点拨,组织和回应。
让生成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功培养了他们质疑,探究的能力,满足他们的需要,自主地获得更多的经验,得到多元的发展。
为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科知识;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尊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无序性和有序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袁运开.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