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代陵墓前石辟邪的产生及其原因

2017-04-07李镇廷

大观 2017年2期

摘要:辟邪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寓意的神兽。因其具有驱邪避害祈福消灾的神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汉人常将雕刻精美而巨大的石制天禄、辟邪对置于墓前,以驱邪避害,遇难呈祥,既有祈护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为升仙之坐骑,并成为权贵与地位的象征。石辟邪是高等级墓葬前神道石刻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东汉时期。研究石辟邪的产生及其原因,对于研究神道石刻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陵寝制度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石辟邪;天禄;神道石刻

辟邪是一种肋生双翅、状若狮虎的神兽,具有驱邪避害、祈福消灾的神力,常常被制作成石像用来镇守墓门和神道。辟邪是神道石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研究石辟邪的产生及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辟邪的定义和辟邪概念

“辟邪”的含义最初为“偏邪不正!”《左传》昭公十六年"说:“辟邪之人而皆及执政,是先王无刑罚也.”《国语·周语上》记载:“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晏子春秋·问上》也记载:“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上面这几则史料辟邪一词都是本义。

后来,“辟邪”的含义被引申为避除邪祟,破除不祥。从字面分析,“避”,“邪”即“凶”。“辟邪”成为一种驱除邪恶的信物。古代此类信物较多,还经常被绣、刻在织物、军旗、印纽、钟纽等物上,用以辟邪。如“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唐·秦韬玉《豪家》);“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犬白鸡,可以辟邪”(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在古时辟邪之物的主要任务是尽守护的责任,年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源于此。

在辟邪之物中,神兽辟邪最为著名。石辟邪是神兽辟邪的实质表现。最早提到神兽辟邪的书籍有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著《急就篇》。“急就篇”说:“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颜师古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以此判断神兽辟邪最迟在西汉元帝时已经出现了,这一点也可从渭陵出土的两件玉辟邪得到证明。古代历史文献典籍中关于这种神兽辟邪的记载较多,神兽辟邪也常与“天禄”成对提及,如宋欧阳修,《集古录》曰:“郑州南阳县北有汉宗室墓,通碑旁有两石兽,一曰天禄,一曰辟邪。辟邪、天禄被分别作为避邪和纳吉的两种吉祥之物,故本文在对辟邪进行考析时,也兼及天禄。

二、石辟邪的产生与发现

石辟邪的产生与陵前石刻的形成有关。众所周知,陵前神道石刻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墓。该墓现存有石人、石马、石蟾蜍等17件石刻作品。主要是纪念霍去病的赫赫战功,却成为陵前石刻的源头。墓前开神道约起于西汉中晚期,神道石兽始于东汉。皇帝陵前陈列石兽,王公贵族也竞相效尤,主要作为标志物,象征吉祥和驱除鬼怪。

目前来说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东汉时期的石辟邪,分布较为广泛,主要有四川、河南、山东和陕西。河南地区较为丰富。例如:

(一)许昌榆林出土石辟邪

1件。长1.5高1.3米,现存河南博物院。用完整的一块石灰岩雕成,基本完整。石兽头颈与臀部稍向后缩,昂首挺胸,阔口大张,小圆耳,双眼圆睁,四足用力踏地,虎爪锋利,四足与长尾同踏板连成整体,无角、无翼、无纹饰。

(二)許昌襄城出土石辟邪

1件长2.8高2.16米,现收藏于许昌博物馆。石兽颔首挺胸,瞠目张口,双翼刻于两前腿之上,翼尾为高浮雕向后翘起,其他羽毛为浅浮雕,尾部采用排列有序的阴线刻画。从颈部到尾部的脊椎骨雕成连续的椭圆形,自腰脊处又生出六根羽毛向后覆盖整个臀部;紧接两翼尾处又各生出三根羽毛,向后紧贴腰侧;左后腿外侧根部则又生出三根羽毛覆于表面;右后腿残,肋部凸起,四腿,尾及头皆有残损,长舌或须贴胸,一角残损,但有明显痕迹。

(三)禹州文管所藏石辟邪

1件。四肢均残,石兽昂首后倾,前胸外凸,张口露舌,双角,双翼,短髭,长须,两耳弧圆,脊椎呈联珠状,肋骨凸起明显。

(四)洛阳孟津县老城乡油坊街村西出土的石兽

1件。高1.9通长2米,用完整的一块石灰岩雕成,保存较为完整。石兽作奔走姿态,昂首挺胸,张口伸舌,长舌垂于胸部,脸颊两边髯毛上翘,怒目圆睁,双眼似菱形,双眉竖雕呈蝉形,头微向左侧,头顶正中似有一角,两小耳呈贝壳状向上斜立,长颈后倾,脊背自然弯曲,臀部蹶起,长尾曳地。颈部与胸部突出雕饰出排列有序的筋腱,两膊上侧雕饰向后卷翘的双翼,翼下微显几根肋骨,脊背隆凸七个骨节,脊背两侧延及长尾和后肢股部平雕流畅且对称的卷云纹。四足着地,左前足抓一小兽,小兽作仰卧翻滚状,似抓住大兽前爪用力啃咬。整个石兽形象,浑厚凝重,气势威猛但石兽头部的独角右耳、上唇、下颌及长舌下段,还有左翼及尾均有不同程度的有残缺,左前足下的小兽背及头部也有损坏。

(五)南阳宗资墓前石兽

1对,均高1.65米,一只长2.20米,另一只长2.35米。石灰岩雕成,基本完整,现存南阳汉画馆。石兽似欲跃猛扑之状,昂首挺胸,伸颈张口,怒目圆睁,束腰弓起,突骨暴筋,两肩有翼,后有长尾卷盘于臀部,脊柱骨节分明,下腹部的肋骨根根突起,翅膀羽毛整齐排列,两胁生有针髭,胸部上饰半环形弦纹,胸下用阴线刻有片片相叠的鳞甲,下腹疾收,背上由颈至尾雕有圆珠形脊椎骨。两石兽的嘴和四肢有残缺,胸前也残留有长舌的痕迹。宗资卒于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墓前石兽亦当同时。

(六)洛阳西郊孙旗屯出土的石雕石兽

1对。均长1.66高1.99米,石灰岩雕成,一件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一件现存洛阳石刻艺术馆。石兽一件有双角,一件独角.石兽形貌矫健,狮头,身躯瘦削,张口,露齿,长须下垂,两翼及尾部雕刻羽毛,脊背连珠状,长尾垂地,两膀浮雕羽状翼,双角及背颈阴刻隶书“缑氏藁聚成奴作七字”。

(七)洛阳伊川彭婆出土的石辟邪

1件.172高1.09米,现存洛阳石刻艺术馆造型与孙旗屯出土石兽相同,有高竖之双角,两翼翘起,似欲飞扑,周身细刻毛羽。

(八)淮阳北关一号汉墓出土石辟邪

承盘昂首,双角,张口,露齿,长须,双翼,长尾曳地,淮阳北关一号汉墓出土狮形石座侧首俯卧,双眼圆睁,张口露齿,鬣毛清晰,背部凿平长35高24厘米。

对于已经出土的单位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期,安帝至桓帝时期,即107~167年。

第二期,灵帝至献帝时期,即168~220年。

三、石辟邪产生的原因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总结,笔者认为,辟邪形象在西汉时已经形成,这是出现石辟邪的先决条件。而辟邪形象的形成与石辟邪的产生有很大相似性。

1.两汉时期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经济的繁荣,这既为石辟邪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有提高了人们的精神追求。

2.佛教、方术、早期道教的传播,灵魂不灭和世事如生的丧葬观念的流行,推动了辟邪概念的形成。一方面,人们希望辟邪能保护死者在地下世界免遭灾难祈福去灾;另一方面,人们也希望辟邪能守好墓门,消灭妖邪,避免死人打扰生者的世界。所以辟邪是一个威风凛凛的掠食动物的形象。

3.丝绸之路的开通,通过朝贡贸易引进了真正的狮子,也引入了佛教文化,佛教的文化中有浓厚的狮子崇拜因素,狮子具有辟邪护法的能力,再加上来自中亚和欧洲的有翼神兽的崇拜,最后是本土化的改造就形成了身如狮虎,肋生双翼的辟邪形象。

4.西汉霍去病墓开创了在目前放置大量石像的丧葬方式,开启了神道石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具有辟邪去祸、祈福消灾神力的辟邪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生者对死者的重视和祝福。

四、结语

神兽辟邪的产生是灵魂不灭的生死观世事如生的丧葬观与来自西方和印度的宗教观念相互影响的产物。石辟邪的出现时神道石刻这一丧葬制度发展完善的产物,他也体现了丧葬制度和思想观念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这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參考文献】

[1]葛臻明.汉代画像石辟邪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J].许昌学院院报,2010(01).

[2]吴卫.也谈汉代与六朝的镇墓神兽——石辟邪[J].华中建筑,2003(06).

[3]张松利,张金凤.许昌汉代大型石雕天禄、辟邪及其特点——兼论天禄、辟邪的命名与起源[J].中原文物,2007(04).

[4]孙照金.南阳汉代雕塑天禄、辟邪的艺术特色[J].中原文物,2005(04).

[5]卜友常.汉代宗资墓前的卫士——天禄、辟邪[J].美术界,2010(03).

[6]杨岗.论神兽辟邪与佛教中狮子的关系——从汉元帝渭陵出土的两件玉辟邪谈起[J].秦汉研究,2012(00).

[7]贾璞.东汉狮形石兽初论[J].四川文物,2012(05).

[8]周到,吕品.略谈河南发现的汉代石雕[J].中原文物,1981(02).

[9]菊地雅彦.南朝石兽与东汉石兽比较研究[J].四川文物,2014(01).

10]苏健.洛阳新获石辟邪的造型艺术与汉代石辟邪的分期[J].中原文物,1995(02).

[11]吉村苣子,刘振东.中国墓葬中独角类镇墓兽的谱系[J].考古与文物,2007(02).

[12]郭伟其.纪念与象征:霍去病墓石刻的类型及其功能[J].美术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李镇廷(1992.05-),男,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郑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考古学秦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