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民乐的出现与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的争议
2017-04-07辛颖
摘要:随着“女子十二乐坊”在国内、国外的走红,以及由其为代表掀起的一场新民乐运动,使得新民乐这种全新的演奏、演唱形式受到极大的关注。其新的演奏形式、作品风格、和传统民乐的关系等等也都受到了各方的评论与争议。本文从其演奏形式的创新能否被接受的角度以及从能否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角度,对其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的争议作出梳理,以期对新民乐的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新民乐;创新;合理性;争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民乐形式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在九十年代前中期达到高潮。这种新型的民乐形式,在民歌方面体现在民歌翻唱,在民乐方面体现在民乐新奏,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新民乐。
新民乐的代表人物最典型的有冯晓泉、曾格格的《天上人间》,在2001年春节晚会上一露面,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笛子、人声、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合,使人耳目一新;还有一些民歌新唱、新奏,像摇滚风格的《刘三姐》、电声乐器演奏的《绣荷包》、黑鸭子组合演唱的流行风格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等等。而“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则将“新民乐”的发展推至到了高潮。
这种新型的演唱、演奏形式一经出现,便受到了来自业内外人士的强烈关注,关于其出现与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展开了激烈争论。
一、从演奏形式的创新能否被接受的角度赞成或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
承认其新的演奏形式、赞成其存在具有合理性的文章称:
“十二乐坊的出现,是二胡演奏姿势和方式变化发展的结果,本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
“乐器大到古筝、扬琴,小到二胡,都可以随意在舞台上活动,演奏者方便自如,同时动感十足;用弹吉他的方法演奏琵琶,用各种演奏技巧弹古筝,突破传统的演奏模式,摒弃了民乐的保守、封闭、刻板的理念,打破了以往正襟危坐的音乐会的沉闷,取而代之的是随心的自由。”
否定其新的演奏形式及其存在的合理性的文章称:
“人们渴望听到真正的音乐,渴望见到没有电声演绎的、中国民族音乐的本真面目。……如果一个吸引人的演出,其吸引人的元素,或者说演出的生命力却不是音乐的本身,那么这个演出就丧失了鲜活主体,如植物人一般,空有华丽的外壳,内核却慢慢枯萎。”
二胡大师,闵慧芬也毫不留情的批评“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形式:“艺术不是靠露肚脐眼的美女上阵,蹦蹦跳跳包装出来的。站着进行民乐表演,在我国早已出现。瞎子阿炳就曾经在街头站立卖艺,还有一些民乐表演艺术家们,在节庆活动上逛街游行时,边走边拉。在这一点上,‘女子十二乐坊丝毫谈不上创新;其次,美女上阵,前卫打扮,蹦跳,是对民乐创新很肤浅的理解,十二乐坊在海外有市场,但她们并不是高水平民乐的代表!”
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梳理,我们发现,赞成一方还是站在了一个比较宽容的立场,对“女子十二乐坊”的创新演奏形式给予了支持,认为其不但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结果,而且还打破了传统民乐呆板的演奏模式,赋予了其热情的活力。而否定一方,则多来自传统民乐演奏家,她们站在了对传统民乐保护的立场上,认为“女子十二乐坊”的这种创新形式是对传统民乐的亵渎,不能代表真正的民乐水平,真正吸引人的应该是音乐本身而不是外在的包装。
二、从能否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角度赞成或否定其存在的合理性
认为“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能够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文章,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角度:
(一)从审美心理角度认为其能够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多数文章认为,“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心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从最初的对传统民乐的不熟悉,到通过喜欢“女子十二乐坊”而对传统民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逐渐喜欢我们自己的音乐。
“传统民乐的表演形式已很难满足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所以,当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流行民乐进入市场后,便拥有了广泛的欣赏群体,它让人耳目一新,为人们从感官到精神上,都得到了一种传统民乐难以企及的满足和享受。”
“中国民乐而今能够演奏的只有那么几部乐曲。一说琵琶就是《十面埋伏》,一说二胡就是《二泉映月》,一说古琴就是《高山流水》……。民族音乐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距离越来越大。……民族音乐想走出困境,像‘十二乐坊那样,融入人们的文化消费将是必然。”
“传统民乐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距离越来越大。……新民乐的成功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认识到了本该早已熟知的传统乐器,开始喜欢民乐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从民乐创新角度认为其能够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新民乐的创新是对传统民乐的全新突破,她们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替代了正襟危坐、含蓄内敛的传统民乐演奏,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欣赏群体。”
(三)从音乐传播角度认为其能够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现在一些年轻人就是听了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之后喜欢上了本国音乐,产生了想要学习民族音乐的动机。更进一步是让外国人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
认为“女子十二乐坊”不能够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的评论,还是多来自民乐演奏家:
像二胡演奏家宋飞就认为“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不但不能起到推动传统音乐的发展,而且会让不了解传统音乐的人看过她们的演出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产生怀疑。
“这是用民族乐器表达的、在娱乐层面活跃的流行音乐,在我们现在异常多元的文化空间里,起到了娱乐身心的效果。这和陶冶身心、净化心灵的有真正艺术价值的演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追求。这种演出在探索、出新的同时,也相对抵消了中国民族音乐原有的情愫,会给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造成迷惑,他们搞不清楚真正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在哪里。……外国人如果认为这些皮毛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本身而和中国音乐产生审美距离,甚至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误解,认为中国民族音乐:什么二胡、古筝、琵琶啊无非就是那样,而慢慢疏远它,那就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了。”
除了民乐演奏家的否定之外,一些音乐工作者也对其能推动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质疑:
“‘女子十二乐坊以我国传统音乐为依托,借鉴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作了很好的尝试。但是,说它弘扬了中国的传统音乐,似乎夸赞过火。……就其性质而言,它只能是休闲音乐的性质;就其风格实质而言,它缺乏我国民族器乐淡雅的意境与深邃的艺术精神。”
不管“女子十二乐坊”能不能体现中国传统民乐的精髓,随着它在国外的走红,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上中国民乐,这是事实,二胡等民族乐器在国外卖到脱销,这也是事实,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到了推动民乐发展的作用。
其实,对于“女子十二乐坊”的这种创新形式的出现是否具有合理性,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应该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这样才能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传统民乐的发展。至于它在这个“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社会到底能走多远,就留给时间去检验吧。
【参考文献】
[1]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72—206.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48—55.
[3]李吉提.中國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266.
[4]姚艺君.中国传统音乐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239—253.
[5]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9.
作者简介:辛颖,1983年生,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现任教于洛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