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域中的书法生态景观设计
2017-04-07冯倩
摘要:本文以书法生态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哲学范畴下的公共场域为研究视角,以古代石刻为研究背景,在继承和借鉴石刻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公共空间、公共意识、公共批评三个维度为研究方法,吸收古代石刻的思想,力图为现代的书法生态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恐有补于书法与边缘层的耦合。
关键词:公共场域;书法;生态景观
一、引言:研究缘起及其方法论
“公共空间”在中国翻译为“公共场域”,哈贝马斯在《公共场域》中对此定义:“公共场域”,指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当在非强制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手段。
从研究现状考察,书法研究多集中在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技法自身内容维度,并解析它的史学思想、美学思想以及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知识视域。就书法而言,学界多研究它的书法美学、书法结构、书法语言、书法叙事、书学思想及书法与历史的关系,这些研究对于书法内容解析和文化传承具有重大的文本性意义。恐有不足之处这种研究不利于阐释它的存在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联性。
二、书法生态景观设计:公共场域的“晴雨表”
生态景观是一个区域的三维网络生态景观系统,是运用生态学、景观学的方法,通过界定和改造某些区域,这与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基于维护自然生态安全提出建立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基本一致。
书法生态景观设计是书法对于生态景观的一种介入设计,它具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其中古代的刻石书法就是优秀的生态景观设计。
在公共空间层面,刻于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的《杨罿买地劵》稍后刻于西汉成帝和平三年(前26)的《麃孝禹碑》[1]、刻于新莽天凤三年(16)的《莱子侯刻石》[2]等这些都是在公共空间之中,后期代表性的是东汉灵帝时期的《熹平石经》,是继“始皇六刻”之后的巨制,是由官方主持刊定的刻石。“始皇六刻”与《熹平石经》的不同点,从内容来说,前者是皇家的诏敕,后者是官定儒家经典。两者共点是:都使用当时官方文字,前者为小篆,后者为隶书。这足以说明是处于当时的公共空间之中。
在公共意识视域下,“始皇六刻” 诏敕天下以扬国威,《熹平石经》正定经文以尊儒术,两者都有文字样板的作用,都起到正定文字的作用,这就是公共意识的作用。汉刻石是唯美的,尤其是东汉刻石用日常使用的八分隶书,在刻制中,隶书最美的波磔,以刻石的形式固定下来及强化。这就是刻石对八分隶波磔定型的客观反作用力。由于刻石有肯定性和权威性,一旦刻石的文字出现讹误,也就具有相当有权威的传讹性。汉碑中俗字、别字极多,也因刻入刻石而被肯定下来以讹传讹。这样原本不一定是“正宗”文字,但以刻石形式固定下来,就成为“正宗”文字,逐渐由俗字、别字变为“正字”,这就是公共意识的力量。
在公共批评维度,中国石刻文字历史,不及西亚、北非悠久,然在殷代,中国已具备在石上刻字的技术。东周时期的刻石,尤其是文字较多、比较郑重的刻石,刻制前以毛笔蘸丹砂将文字书于碑石,称为书丹,再按书丹的字进行镌刻。[3]由于刻石文字是先书后刻的“两次完成品”,在书丹后刻制的两个阶段中,一方面,客观上可能由于工具、材料、刻法的优劣等原因,或不能达到原书丹的原貌;另一方面,主观上可能对刻石的原书丹进行简化或美化处理。这些主客因都使刻石文字具失真性,所以刻石文字不足以反映文字发展的真实性。汉石刻隶字失真性尤甚,不能反映文字发展的真实性,反映不出书法真实笔法。[4]不仅石刻文字如此,但凡“二度创作”的铸、刻文字,即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文字作品,如铸制的青铜器铭文、玺印文字等,都存在“可变性”或“刻修改性”的特点。这就是存在“失真性”。刻石文字面貌失真性,客观上主要取决于刻石方法和工具;其次,石质对刻石文字的面貌也有影响;另外刻字者艺术水准、刀工技术高低,都对刻石的失真性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即便较忠实的书丹字样仔细摹刻的碑刻,也会走样,因为刻石的石质粗细、软硬,对刊刻甚有影响。[5]西汉和东汉早期刻石比较粗粝,石面不平整,或打磨不细,冲凿时易产生暴崩有损点画。东汉立碑,对采集碑石的质量、打磨制作较讲究,桓帝至汉末,大碑名品皆石质坚好,制作精良,便于奏刀再现书写时的点画原貌,然碑刻文字与手写墨迹总有距离。至于刻石的拓本,受损拗、捶拓、装裱等工序的多重影响,失真更多。
总之从公共批评层面来看,刻石带有失真性。不仅主观“简化”会引起刻石失真性,主观“美化”也亦失真。对刻石原书丹修饰、美化,根本原因是由刻石文件的郑重性及文字的规范性、楷模化、样板化决定的。歌功颂德的丰碑巨碣,目的是以供观瞻昭示天下。
三、结论与讨论:书法生态景观设计被公共场域解读的当代意义
对于刻石文字,无论是主观简化或美化,都会引起刻石文字的失真。无论是从公共空间、公共意识还是公共批评维度,石刻文字具公共场域的特质;而从另一种角度看待石刻,它又属于书法生态景观设计,无论是出于主观,还是出于客观,都具有瞻仰性。
同時这能够展示中国石刻文字的工艺精神、文化记忆及艺术风格。因为今天世界上最坚强的精神力量即不是来自于某种共同阶级意识,也不是出于某一特殊政治理想,唯有民族文化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研究中国石刻文字,能推动中国石刻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推动现代书法生态景观设计,继承、弘扬和繁荣中国石刻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殷墟考古发掘的又一重要新收获[J].考古,1997(3):151-153.
[2]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2册[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74.
[3]卢辅圣主编,侯学书著.《中国书法史绎》卷二隶变(国家出版基金项目)[M].上海书画出版,2015.
[4][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刘北城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5][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冯倩,女,江苏师范大学美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创作研究。